引導更多家長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當前一些家庭存在“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育而不當”的現象。其中“育而不當”是主要矛盾,表現在重知識、重分數、重刷題、輕視思想價值觀的教育上。家長們普遍重視“怎么學”的教育,忽視“為什么學”“為誰學”的教育。可見,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確開展家庭教育是破解很多教育問題的一個發力點和突破口。這就需要各地不斷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強化家庭建設和家庭教育的政策支持,推動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縣市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和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內容,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公共文化服務、健康教育服務等重要內容。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推進家校、家園共育的重要方式,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更好地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各地還要因地制宜,依托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婦女兒童之家等,普遍建立家長學校,建立起豐富的家庭教育指導公共服務活動體系,讓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劉姍姍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職稱評審包過?假的!
近期,一些社交媒體、網站上流傳著“職稱證書代辦”“職稱評審包過”“不成功不收費”等信息,也有網友反映在使用一些手機App時,收到過“職稱包過”的推送廣告。這是真的嗎?
相關部門管理人員表示,通過委托中介機構代辦,網絡上高價購買,私自在外省、外地參評,職稱評審未經工作單位同意獲得的職稱證書,均為非正規渠道獲得的職稱證書,屬無效證書。廣大用人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要加強自我防范意識,不輕信網絡上任何“職稱評審包過”“不成功不收費”的虛假信息,也不輕信任何自稱職稱評審機構并以職稱評審名義要求進行大額轉賬匯款的來信或來電。
(作者:王鐸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發揮好家校社共育咨詢室的示范效應
近年來,北京市深入開展家校社協同育人建設工作,解決了一些家庭教育問題,促進了社會關系和諧。那么家校社如何更好地形成協同育人合力?一方面,加強社區與學校、家庭的協同,教育系統關工委和區關工委協同,統籌區內資源,切實提供老百姓推門可見、服務可感的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加強家校社共育咨詢室與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密切聯系,使家校社共育咨詢室與家長學校、家長講堂、家長會、家訪制度等家庭教育指導體系相互銜接、相互補充。通過各展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另一方面,繼續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專業學科建設,鞏固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專業和實踐基礎。通過多種有效舉措,擴大兼職人員隊伍資源庫,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業過硬的專兼職人員隊伍。同時,開展更多系統性和專業性的培訓,加強各區之間互學互鑒,提高家庭教育指導的整體專業化水平。此外,推動各區、各試點單位充分挖掘優勢,借助宣傳片、網站、公眾號、宣傳欄等載體或平臺,積極宣傳家校社共育咨詢室的各項工作。
(作者:馬金祥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