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園 趙莉
【摘要】在信息技術助力下,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著變革與挑戰。文章通過個案調查和比較研究,分析閱讀課程的現狀,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創新,將信息技術與閱讀主體、閱讀內容、閱讀目標、方法指導、閱讀評價等方面深度融合,為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助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整本書閱讀;語文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4—0109—04
當前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路徑。從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課程深度融合的視角來看,整本書閱讀推進閱讀教學向數字化、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整本書閱讀提供便利條件,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說,利用現代化數字信息技術,通過閱讀環境的優化、閱讀目標的確定、閱讀內容的篩選、閱讀方法的選擇、評價標準的設置等,可以發揮整本書閱讀的優勢,落實新課改理念,助力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閱讀能力。
一、信息技術對于整本書閱讀的價值
(一)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整本書閱讀目標不明確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這四個方面明確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何從整本書閱讀的角度落實核心素養,是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在以往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無論圍繞“三維目標”還是“核心素養”,都缺乏明確的指導方向和參考標準,甚至存在忽視學情、選題隨意、閱讀目標不明確的情況。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源篩選閱讀材料,通過大數據分析學情,做到閱讀教學目標精準化、科學化和實用化,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通過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篩選整本書閱讀內容。將整本書閱讀與單篇文章閱讀、碎片化閱讀、群文閱讀比較而言,整本書閱讀更加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將傳統語文單篇教學的“點”與“線”整合,通過特定的閱讀目的和主題,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但長期以來,整本書閱讀內容繁雜、種類較多,整本書教學情況不同、效果不同,而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能極大地豐富學生閱讀的可選擇性,使整本書閱讀更加凸顯個性化需求,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更加貼合,與語文教材更加貼近,能夠形成完整的閱讀體系,使閱讀內容條理化、體系化。
(二)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整本書閱讀方法和形式
在一些學校,整本書閱讀教學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教師對于整本書閱讀教學動力不足,教學方式和閱讀方法單一,停留在簡單的自由閱讀教學階段。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設計多種閱讀實踐活動,根據閱讀活動的實際需要,增加閱讀方法指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提供多樣的閱讀展示交流平臺。
(三)借助信息技術,完善整本書閱讀評價體系
關于整本書閱讀,一些學校還未完全建立完善的閱讀評價體系。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構建完善的閱讀評價體系,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更能體現整本書閱讀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而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可以有效促進評價方式改革,開展多樣化的評價閱讀活動,更好地完整記錄學生的閱讀過程,建立閱讀檔案,及時總結閱讀教學經驗。
二、信息技術推動整本書閱讀實踐的策略
(一)信息技術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當前,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普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和學生的語文學習、閱讀方式相應發生改變,應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整本書閱讀逐漸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加大硬件投入,為整本書閱讀、書香校園建設打好基礎。現在很多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加大、設備更新比較及時,功能齊全的多媒體教室為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了便利,這也為整本書閱讀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一些學校加強電子圖書館建設,購買電子圖書、電子閱覽設備,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庫;配備自助查詢機和數字化借還圖書一體機等,為師生借閱圖書提供方便;利用校園電子屏、電子班級牌等,日常推廣閱讀方法、宣傳閱讀書目、指導親子閱讀,為整本書閱讀打好基礎。
2.加快軟件建設,強化教育資源整合,營造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學校可以利用校園網站,開設書香專題欄目,推進整本書閱讀。還可以通過與第三方合作等方式,開發閱讀教學應用和圖書閱覽測評等軟件,有效監測學生的閱讀數量與質量,為教師高效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同時,教師應強化閱讀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信息技術的數據分析和智能化手段,收集、精選、整合優質閱讀資源,建立閱讀資源庫,為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支撐,從而促進數字化書香校園建設。比如在世界讀書日,學校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世界讀書日倡議書,推薦優秀書目,展評讀書筆記、手抄報等學生作品,根據數字圖書館的數據分析,評選出“讀書小明星”和“書香家庭”。
(二)信息技術促進閱讀內容和形式改革
利用數字化信息手段,教師可以有效整合整本書閱讀內容,借助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豐富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資源,為學生帶來獨特的閱讀體驗。
1.多媒體平臺豐富閱讀資源。隨著數字化技術發展,做好整本書閱讀,需要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提供文本、圖片、視頻等材料。可以說,通過數字化的閱讀資源,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全方位、多維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小學低年級繪本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家長在相關親子閱讀、繪本閱讀平臺拓展閱讀,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信息化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根據閱讀課程實際,給學生推薦適合的閱讀資源,引入背景資料、同類型文章等,引導學生理解內容。可以說,多媒體平臺豐富的閱讀資源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能夠使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獲得豐富的閱讀感悟。
3.信息化資源使閱讀方式多樣化。在數字化時代,“聽書”成為一種新的閱讀方式。下載聽書軟件,學生可將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隨時隨地“聽書”。可以說,多樣化的閱讀方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獲得多種閱讀體驗。
(三)信息技術助力閱讀課程指導
在閱讀課程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整本書閱讀的引導者,還是整本書閱讀的參與者,教師應以自己的閱讀情懷引導學生熱愛閱讀。
1.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閱讀指導。教師可以結合每冊語文課本中“快樂讀書吧”的編排,在線上開設閱讀推薦課、閱讀指導課、階段交流課和匯報總結分享課等,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閱讀。比如寒暑假期間,教師可以利用QQ、釘釘、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群,打造班級閱讀共同體,將整本書閱讀方法指導制作成視頻、微課等與學生分享,或在線上指導交流。這種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質量,由淺層閱讀向深層閱讀進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利用信息技術明確整本書閱讀的目標。閱讀課程目標應體現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使學生通過主動積累和整合,逐步形成個性語言體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國家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1]。在現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優化閱讀課程目標,為學生設置由淺入深的進階式思維層級目標[2]。整本書閱讀學習目標從宏觀、中觀、微觀這三個維度展開,分別以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課時單元單篇課目為基點明確整本書閱讀目標[3]。結合新課標對學生的學業水平劃分等級,教師可以以部編教材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讀讀童謠和兒歌”為例,探究閱讀學習目標之語言運用的進階模式。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確定宏觀目標,實現語言文字的運用;圍繞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確定中觀目標,引導學生根據閱讀目的制訂閱讀計劃,堅持每天閱讀,感受兒歌的韻味和童趣,產生閱讀興趣,分享閱讀心得;圍繞課時單元確定微觀目標,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結合插圖,邊讀邊想象,讀出感情來。
3.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整本書閱讀方法。教師應當在遵循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分析比較、歸納判斷,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幫助學生獲得理性認知。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4]。這就要求教師借助多種形式、多種平臺,進行整本書閱讀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分享交流閱讀心得,積累閱讀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教師推薦學生閱讀熱門的系列叢書,學生利用信息網絡技術,觀看相關影視作品、漫畫等,利用思維導圖對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利用信息技術,教師還可以優化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指導。利用信息采集技術,教師能根據學情將閱讀內容設計成調查問卷,學生可以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選取重點內容精讀,再利用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功能,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量化考核。此外,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標記方便的優勢,充分利用數據目錄功能,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探究文章的寫作順序,分析章節之間的聯系,指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分析人物形象。
4.利用信息技術促使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在信息化平臺上,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數據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態,關注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考查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比如利用大數據、App等,全程監測評價學生的閱讀數據,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借助信息技術更新閱讀內容。同時,可以實現個性化場景的設計,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課內與課外閱讀、個人自讀與全班共讀、線上與線下閱讀活動。利用網絡平臺的打卡功能,在線完成學生每日的課外閱讀打卡,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記錄學生閱讀軌跡,建立閱讀檔案。
5.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交互式課件。借助信息技術數字化和智能化功能,教師可以實現閱讀資源共享,制作多媒體課件,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強整本書閱讀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完善閱讀計劃,高質量地完成閱讀任務。比如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的互動功能,設置游戲;利用拖拽功能,引導學生繪制線型思維導圖;利用投屏功能,及時分享學生作品,點評交流,增強整本書閱讀的實效。
(四)利用信息技術改進整本書閱讀評價
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5]。利用大數據技術,教師可以完成閱讀數據記錄和貯存,建立閱讀檔案,通過智能分析工具,可以精準地測評學生的閱讀行為,為閱讀教學提供精準化、智能化服務。新課標強調,注重考查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閱讀筆記等為依據進行評價[6]。
筆者利用問卷星等小程序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問卷調查,發現有68%的學生每天有相對固定的閱讀時間,有62.5%的學生側重閱讀故事類讀物,有13.9%的學生喜歡閱讀科普讀物;在閱讀習慣方面,有27.8%的學生能主動積累一些詞語、句段,做摘抄筆記,有42%的學生有批注的習慣。教師還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利用網絡平臺交流分享閱讀成果和經驗。圍繞讀書主題、任務、環節編制評價量表,開展讀后感交流、故事分享、閱讀反思等實踐活動,多維度對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進行科學評價,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整本書閱讀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現代化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從學情大數據的分析到閱讀內容的選擇,從閱讀步驟的優化到閱讀成果的反饋評價,能為學生的多樣化、深度閱讀賦能。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與閱讀主體、閱讀內容、閱讀目標、方法指導和閱讀評價等方面深度融合,改變教學方式,積極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探索、研究有效的整本書閱讀途徑,讓學生樂讀、悅讀、深讀,更好地掌握閱讀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體驗閱讀的魅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2][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04).
[4]劉晟,劉恩山.學習進階:關注學生認知發展和生活經驗[J].教育學報,2012(02):82.
[5]袁麗.信息技術與整本書閱讀深度融合的動因、困境及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2(33):74-78.
[6]魏租成.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抓住機遇求實奮進[J].早期教育,2001(19):05.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運用五步閱讀法提高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1]GHB1972)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