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蘭州師范學校是甘肅省歷史上創辦的第一所師范學校,是甘肅師范教育的嚆矢。學校建立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民國時期甘肅中等師范學校中發展較好的學校之一,也成為省內其他中等師范學校發展的典型。在數十年的發展中,該校為當時的甘肅小學輸送了大量的合格教師,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甘肅省發展中等師范教育奠定了教育基礎。現如今中等師范教育雖不占師范教育的主導地位,但研究其辦學歷史、學校管理以及教師學生管理等各方面的情況,對當今甘肅省發展師范教育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民國時期;蘭州師范學校;歷史意義
【中圖分類號】K8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3-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19
蘭州師范學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4年在甘肅文高等學堂附設的師范館,它的創立為蘭州師范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其在1905年停辦。此后甘肅又創辦了優級師范學堂來代替師范館,并辦初級師范學堂,1911年二者合并為兩級師范學堂,不久優級部停辦而專辦初級師范并改名初級師范學堂。“民國二年就前優級師范學堂創辦甘肅省立師范學校”[1],1919年改名為甘肅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36年更名為蘭州師范學校并一直沿用。
一、民國時期蘭州師范學校創立發展的原因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由舊轉新而急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這種變化表現在教育方面即是大量新式學校的出現,蘭州師范學校即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由眾多因素共同造就的歷史產物。總體來看,蘭州師范學校的誕生發展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各級政府的推動
自1840年中國社會開啟近代化以來,西方一些國家對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深,給中國帶來許多災難。面對這種情形,清政府決定實施新政以圖自強,在教育層面即是成立專管教育的學部,之后大批新式學堂紛紛建立,形成發展新式教育的歷史趨勢。
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以資本及現代化的手段來推動國家社會的發展,表現在教育上即是不遺余力地發展新式教育。首先,在民國成立初就在中央設立教育部專管全國教育事業,而且為更好管理教育事業,甘肅省于1917年將教育司地位提高并成立省教育廳,將縣勸學所提高為教育局,縣之下化為不同學區。“這樣,省- (道)縣-學區三級辦學體系和管理網絡初步形成”[2],為蘭州師范學校的發展提供政治支持。其次,政府制定相關的學制與課程標準,規定中等師范學校的學制、入學、實習、畢業及課程課表等方面的要求,為蘭州師范學校的發展提供制度遵循。再次,加大在資金上對蘭州師范學校的支持。學校創立之初,教育經費沒有獨立出來。1932年水梓任教育廳長后積極推動甘肅教育發展,“省垣中上各校經費,以指撥甘肅榷運局稅收為專款”[3],教育經費的獨立為學校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支持。最后,政府對于師范學校的學生不僅免收學費,而且還給予物質及金錢的補助,學生的圖書文具和衣物等都由學校免費發放,每年還有一定獎助,吸引大量學生進入中等師范學校就讀。在政府這一系列措施的推動之下,蘭州師范學校建立并不斷發展。
(二)彌補小學教育師資不足的迫切需求
民國時期整個甘肅省民眾受教育的水平比率較低,民初甘肅約有九成民眾是文盲,即使到了1944年“甘肅人口有六百多萬,受教育的僅七十萬左右”[4],受教育率僅有11.7%,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甘肅民眾文化水平程度較低。民國建立后政府為使更多的適齡兒童接受教育,自1918年開始就在全省推廣實施四年制義務教育,使得小學校數量和小學生數量在短期內激增,如1911年全省小學生約3947名,至1926年增至95442名。
民初甘肅師范教育剛剛起步,培養的教師數量有限,小學校及小學生數量的這種激增使得當時的小學教師極其缺乏,這種情況進一步推動了蘭州師范學校的發展。為解決這一矛盾,蘭州師范學校一方面增加普通師范班,另一方面增設短期小學師資訓練班,由于其培訓周期短,在短時間內培訓了較多的小學教師,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小學教師不足的問題。
(三)民國時期蘭州相對優越條件的支持
蘭州在民國時期是甘肅省各項條件及發展最好的城市,這使蘭州師范學校的建立及發展有了物質基礎。首先,民初蘭州有相對雄厚的教育基礎。歷史時期蘭州有很多書院,學生云集在此學習交流,學習氛圍濃厚,到清末時期更是在此創建一些新式學堂用以教授新知識,使得蘭州師范學校發展有很好的教育基礎與氛圍。其次,蘭州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蘭州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往來的客商頻繁,帶動了蘭州各行各業的發展,使學校發展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最后,蘭州地理位置相對較好。黃河流經蘭州有適宜人口生存的水源條件,而且其地勢相對平坦連貫使人口大規模聚居有了可能,歷史上的長期發展也使其各項基礎建設優于省內其他地方,因此在這一系列綜合因素的作用下,位于蘭州的蘭州師范學校在民國時期獲得巨大發展。
二、民國時期蘭州師范學校的管理情況
(一)行政管理
該校是當時行政組織比較完善的中等師范學校,“本校組織,校長之下,設教務,訓育,體育,事務,四處,分負其責。此外設置文牘員一人,書記六人,油印生一人,辦理文書之撰擬,收發,保管,繕寫,油印等事宜”[1]。各處設主任一人管理本部門事務,主任之下設有若干辦事人員,負責具體事件的處理。教務處負責學校教學規則的制定及監督實施,其下設有教學、注冊、設備、輔導及社會教育五組,各負其責。訓導處分設“訓導、管理二組,各設組長一人,商同訓導主任分掌軍事管理及生活指導事項”[4]。體育處設有體育及衛生兩組,事務處負責以上各部門之外的其他學校各種庶務處理,如修建校舍等。此外,對于學校的重大事務,校長及各處的主任可以一起召開校務會議共同商討,各處平時也獨立召開本部門會議商討本部門所管理的事務。這些會議的召開均有一定的規定,即每學期必須召開數次。
除以上機構及人員外還有校醫、圖書管理員、會計、三青團支部以及學生實習委員會、升學指導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校醫兼任衛生組長,“每日上午十二時至一時為診病時間,由衛生組長診之”[4]。1939年起實施導師制,每一年級設立一名導師,要求導師對學生的事事都要關注,以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與控制。
(二)教師管理
民初學校的教師多數來自新學堂的畢業生,少數由之前的進士及貢生等擔任,也就是說蘭州師范學校自創立起就一直很重視教師的質量,教師多由當時高級知識分子擔任。之后學校教師學歷水平逐漸提高,普通師范學校教師任用規則如下:
一、曾經高級中學教員檢定合格;
二、國內外大學本科或高等師范本科畢業;
三、國內外專科學校本科畢業曾選習教育學科三種以上或曾任中等教育職務一年以上者;
四、國內外大學學院專修科或高等師范專修科畢業曾任教育職務二年以上者;
五、國學或藝術上富有研究者[5]。
由此可見,當時對中等師范學校教師任職資格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教師來源上嚴格把控教師質量。教師基本接受過高等教育,并有過教育學學習與實踐的背景,并經教師檢定委員會檢定合格后才可教學,教師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證了教學水平的提高。
民國前期學校教師多為兼任,20世紀30年代后逐漸改為專任,同時省廳及學校也會對教師教學成果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師即可繼續在校任教,不合格的則會辭退。如果教師考核不合格但有強烈地從教意愿,學校則會將其送到西北師范學院進行培訓。學校平時也會組織教師在暑假進行集體的培訓,培訓老師基本是聘請西北師范學院的專家教授,也會組織教師及行政管理人員赴省外各地學習培訓,以提高其教學水平。
至于學校及教師的經費,在當時甘肅省立及縣立中等師范學校中也是最高的,因此該校的教師薪水也相對較高。該校位于省垣,教師薪資以課時來計算,每小時0.5—1.8元左右,當時國文教師薪資按省廳規定高于其他科目,為每小時1.8元。
校長一般為每月100元,其他行政人員逐漸遞減,至1936年時學校最高月薪100元,最低則為30元,遠高于其他同類學校。全面抗戰后甘肅條件相對較好使教師薪資有所上漲,1939年為每月90元,1945年則漲至300元,但由于物價上漲,實際薪資并未上漲多少,抗戰結束后情況大不如前,教師實際待遇有所降低。
(三)學生管理
學校在招生時會提前發布招生簡章,對招生及各方面情況做一明確的通告。報考普通師范科的學生必須要有高等小學及同等學歷,簡易師范科必須有初等小學及同等學歷。“蘭州師范的學生大都來自窮困的農村,上師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每月吃幾十斤‘助學糧’,所以同學們大多貧寒。”[6]師范生的待遇在當時比較好,學生上學基本不會花費太多的錢,學費、圖書費及衣物費等學校均免費,而且每月還有一定的補助,學習成就優異的還會有獎勵。
學校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設有自己的附屬小學及蒙養園供學生實習,并有專門進行生產教育的場地供學生勞動學習。實習包括“參觀、見習、試教三項,參觀得在平時及畢業會考后舉行,見習及試教應在最后一學年舉行”[5]。學校的實習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管理學生實習事宜,并由校長擔任主席。平時制定好學生實習及考核的各項準則,在學生實習前對學生進行培訓并分別談話,在實習過程中派人指導,實習結束后學生上交實施報告,由該委員會給予評定,合格者方可畢業。
學校為切實提高學生的水平,對學生畢業及就業也做出嚴格的規定。學生在校期間要經過多重考試并且合格之后方可畢業,主要有日常課堂考察、臨時筆試考察、學期末考試和畢業考試,1933年起又增加畢業會考,但使學生負擔加重,且一些考試類型重復,遂于1935年取消畢業考試,1948年廢止畢業會考。學生的就業也得到保障,畢業之后會到戶籍所在地方中小學從事教育事業三年,三年內不得改任教育以外其他職業,也不能升學,違者賠付學校資助的所有費用。
(四)學制
民國中等師范學校分為完全師范學校及單級師范學校,蘭州師范學校既包含簡易科,又包含普通師范科,屬于完全師范學校。學校招收講習科、預科和本科三大類別的學生。
講習科分甲乙兩種,分別學習1年、2年,甲種講習科招高小畢業生,乙種招有執教資格的學校副教員;本科分一二兩部,一部招收高小畢業生修業四年,二部招初中畢業生修業一年;“預科為欲入本科第一部者必需之教育”[7],修業一年后進入師范本科二部學習。1924年師范科學制延長到6年,分前后兩期各三年(1928年改為前期四年后期二年),講習科如故。1933年講習科取消,改前后期師范科分別為簡易和普通兩科,簡易科招收高小畢業生學習4年,普通科招收初中畢業生學習3年。當時由于師范學校的發展處在探索發展的階段,其學制是依據社會實際的需要而不斷變動的,而且這種變動是比較頻繁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
三、民國時期蘭州師范學校發展的歷史意義
(一)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
蘭州師范學校首要貢獻是為甘肅培養了大量合格的中小學師資。教師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教師的培養離不開師范學校的支持,民國時期甘肅大力發展小學義務教育的政策促使當時對于基礎教育教師的需求量極大。雖然民國時期全省(不含寧夏青海及隴東革命根據地)共有27所中等師范學校,至1949年時共培養出學生約有一萬多名,但其中“蘭州師范學校共培養學生6100多人”[8],畢業生占總畢業人數的一半左右,可見蘭州師范學校培養的教師數量之大。當時甚至“每屆學生畢業,各方爭先約請”[1],使得“省立師范畢業生遍及全省,大都成為初等教育的骨干,在初級中學及簡易師范任教者亦復不少”[8]。蘭州師范學校在全省中等師范學校中處于領先水平的地位使得它承擔了更多的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歷史重任。
另外,蘭州師范學校的一些學生在我黨的感召下參加革命,使其“不但是甘肅創建最早、享有盛名的培養師資的基地之一,而且是具有革命斗爭光榮傳統的一所師范學校”[6]。早在清末時蘭師一些學生就積極宣傳革命思想,在學校形成一定的革命思想。蔣介石反革命后地下黨員在本校積極發展隊伍,宣傳馬列主義和黨的思想,很多學生參加抗日戰爭,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貢獻。
(二)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發展師范教育提供了參考借鑒
中國的師范教育自清末由西方傳入中國后才逐漸起步,但在晚清時期發展有限。在甘肅的發展更是有限,到民國時甘肅的師范教育才可謂獲得真正的發展,這一時段可以說是甘肅師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這期間進行過大量的探索,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最終也獲得一定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在多年戰火的摧殘下破壞嚴重,國家的建設在借助原有物質基礎之上不斷發展,中等師范教育亦是在民國時期原有的中等師范學校基礎上成長起來。蘭州解放后“軍管會采取了‘維持原校,逐步改造’的原則。對蘭師進行了恢復,改造和整頓”[6]。由此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甘肅中等師范學校是在民國時期已經建立的中等師范學校基礎上發展而來。
正是由于蘭州師范學校在民國時期長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和教訓,才使得新中國成立后甘肅中等師范教育發展步伐加快,因此在1954年“學校成為省內研究師范教育的基地之一”[6],由此可見,民國時期蘭州師范學校的發展對于新中國成立后發展師范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四、結語
民國時期蘭州師范學校的創立與發展是應時代的要求而出現的新產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其成為民國時期甘肅省發展最好的省立中等師范學校。正是由于其優勢顯著,它對民國甘肅社會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這也使其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研究它既能使人們正確認識其發展脈絡及歷史意義,又能挖掘其精髓為現代師范教育參考借鑒,推動甘肅師范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維墉.省立蘭州師范學校實施概況[J].甘肅教育半月刊,1940,(01).
[2]傅九大.甘肅教育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3]甘肅教育概覽[M].蘭州: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室藏,1936.
[4]甘肅省立蘭州師范學校編.甘肅省立蘭州師范學校四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M].蘭州: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室藏,1944.
[5]甘肅省教育法規[M].蘭州: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地方文獻室藏,1942.
[6]甘肅省立蘭州師范學校編.蘭師校刊(慶祝蘭州師范建校八十五周年專刊)[M].蘭州:蘭州師范學校,1989.
[7]璩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8]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教育志編纂委員會.蘭州市志·教育志[Z].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鄧小軍,男,漢族,甘肅宕昌人,青海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華民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