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BBC語料庫與網絡真實會話語料,將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作品與網絡會話中出現的模擬笑聲的重疊擬聲詞“哈哈”進行對比,發現網絡詞“哈哈”不僅演變出多種區別于規范擬音詞的表達形式,還衍生出多種強大的語用功能,從而探討出重疊擬聲詞“哈哈”流行的原因主要是語言的通貨膨脹。
【關鍵詞】哈哈;重疊擬聲詞;表達形式;語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3-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35
擬聲詞,顧名思義就是專門模擬事物聲音的詞語,主要用于摹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聲音。[1]重疊擬聲詞是中文中一種特殊的詞類,它通過重復同一個音節來模擬特定的聲音或動作。其中,最為常見和廣泛使用的重疊擬聲詞之一就是“哈哈”。卜源、蘇新春的《網絡聊天中的擬聲應答詞——以“呵呵”為例》,在談及常用的網絡擬聲應答詞時,列舉了“呵呵、哈哈、嘿嘿”等詞,這些應答詞多是用來模擬笑聲的。[2]汪雯雯的《笑聲詞在網絡語境中的詞義微變》(2012)一文,對網絡中使用得很高頻的四個笑聲詞“呵呵、哈哈、嘿嘿和嘻嘻”的本義做了分析,發現這類笑聲詞的詞義在網絡語境的影響下發生了一些變化,并概括出造成這些微變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網絡的影響,二是求同效應,三是情感的豐富性。”[3]他們對笑聲擬聲詞的研究都是放在擬聲詞這個大類來研究的,著重于本體研究,并未著重探討笑聲擬聲詞在網絡語境下呈現出一些新變化。
基于此,本文將聚焦重疊擬聲詞“哈哈”,嘗試對“哈哈”類笑聲擬音詞的表達形式、語用功能發生了哪些新動向和變化等問題做出解答。
一、“哈哈”的語義分析
在《現代漢語應用規范詞典》中,“哈”的釋義有3項:(1)動詞,張口呼氣;(2)擬聲詞,形容笑聲(大多疊用);(3)嘆詞,表示得意或滿意(大多重疊使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詞匯“哈哈”可作名詞、嘆詞或擬聲詞。[2]但是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哈”字重疊的次數不局限于兩次,并且“哈”字會伴隨著重疊次數的增多而呈現出不同的語義。下面本文將對其進行系統的分析:
(一)古代和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擬聲詞“哈哈”
“哈哈”一詞的使用,并不是從互聯網開始的。本文通過BBC語料庫發現,“哈哈”一詞的使用在宋元明清時代的文學作品就已經比較普遍了。下面選取幾段內容:
(1)哈哈!鬧了半天,這駙馬是女的,那王秀英是男的。(《小五虎演義》)
(2)“哈哈”一聲:“笑妖空撒這寒冰,行見蒸僧又凍僧。”(《續西游記》)
(3)那濟公又在旁邊,拍手頓腳“哈哈”的引著他們笑。(《續濟公傳》)
“哈哈”提供了豐富的句子組合,包括獨立語和狀語。通常情況下,兩個音節的重疊部分會出現在人物對話或心理活動描述中,可以作為獨立語或狀語使用。但是多于五次的重疊形式則沒有檢索結果。例如:
(4)濟公說畢哈哈哈一陣笑。(《續濟公傳》)
(5)要不,我哪有閑空上你家串門!”“是嗎?哈哈哈哈!”“老爺子,你尊姓大名?”(《小五虎演義》)
在古代文學中,“哈”字的二疊式和三疊式出現的頻次很高,而在現當代作品中,四疊式和五疊式出現的頻次更高:
(6)堂下歹徒,報上姓名!“哈哈哈哈哈……”(莫言《檀香刑》)
(7)有時候我還“哈哈哈哈”地大聲笑出來。(金河仁《再見媽媽》)
“哈哈”類擬聲詞在文學作品中的語義和用法相對簡單,和一般的擬聲詞在句子中作的語法成分一樣,它們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獨立語。都能傳達歡樂的笑聲,表達開心的意思。但無論它們出現的次數是多少,都沒有明顯的語氣或程度上的差異。
(二)網絡語境下擬聲詞“哈哈”的表達形式
1.沒有限制重疊次數
在網絡語境下,擬聲詞“哈哈”是一種用來表達快樂情緒的音樂形式,但如今,“哈哈”已經不再能夠滿足人們對快樂或有趣的需求。現在網絡上的一些網友經常狂點鍵盤上的H鍵,美其名曰“哈哈黨”,“哈哈黨”可以熟練地以驚人的速度打出一長串“哈哈哈哈哈哈哈”,只要有人,就有“哈哈哈”,有“哈哈哈”,就有江湖。“哈哈哈”的使用看上去是隨心而為,在不同的語境下,使用卻別有深意。可以從以下的例子來感受“哈哈”的不同重疊次數帶來的差異。
(8)A:天天瞎感慨啥?
B:哈哈,吃飽撐的沒事干。
(9)A:這次旅行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嗎?
B:有!泰國有專門為猴子準備的美食節,特別吸引人,哈哈哈哈。
(10)A:“你知道嗎,陳楚生都能和大鵝對話了!”
B:“什么,哈哈哈哈哈!”
從上述的語境中,可以發現例(8)中的“哈哈”用于表達一種諷刺或嘲笑的意味,特別是在網絡時代,人們通過使用“哈哈”來調侃他人或對一些荒謬的言論進行嘲笑,這種用法更加帶有一種戲謔和諷刺的意味,例(9)中的“哈哈哈哈”則表示愉悅,而例句(10)中,前面三個“哈”用來表達想笑的欲望,第四個“哈”表示已經笑完,第五個“哈”用來增加對話的可笑程度。
2.出現多種變體
除了兩個字的“哈哈”,還出現了許多“哈哈”的變體,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如“哈哈哈哈嗝”,模擬的是因為大笑而控制不住打嗝的聲音;“噗哈哈哈哈”是模仿的忍不住撲哧笑出聲的聲音;還有變得更徹底的類似鴨叫的“嘎嘎嘎嘎嘎”;字母變體有“hhhh”;數字形式主要有“2333”“3”的重疊次數越多,表示笑得越久。“哈哈”的使用看上去是隨心而為,實際卻別有深意,網絡上的“哈哈黨”堅持不使用“哈哈”以外的笑聲擬聲詞。除此之外,他們不僅不使用暗示著冷笑和陰陽怪氣的“呵呵”,也不使用“嘻嘻”,“嘻嘻”總讓人懷疑是不是在壞笑。也不能使用字母變體“hia hia”,也不能使用數字組合“2333”。也不能使用“嘿嘿”,因為“嘿嘿”容易被認為是憨厚或者奸詐的笑。
3.出現的位置更加隨機
“哈哈”類網絡擬聲詞的出現方式更加靈活,除了作為獨立的短語或狀語,“哈哈”類擬聲詞也可以出現在句子的開頭、結尾或者單獨出現。[4]例如:
(11)A:哈哈太有緣了,你也在重師讀書。
B:哈哈對啊,以后可以一起學習。
(12)A:哈哈明天學校解封啦!
B:真好,一起出去玩吧!
例(11)(12)中,“哈哈”出現在句首,處在話論開端,引出新的話題,此處的“哈哈”有表示致意、打招呼、問好的意思。
(13)A:你不是喜歡吃炸雞嗎,怎么不動筷子啊?
B:謝謝你的好意,但是我平時不怎么吃這個哈哈哈哈哈哈。
(14)A:你快看貼吧上的留言,好好笑。
B:這個回復真是絕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例(13)(14)中,“哈哈”出現在句尾,作為話輪的結束。在日常交流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需要結束話題或退出交際活動的情況。這種策略可以使對話的轉變更為自然流暢,避免了尷尬和冷場的局面。
(15)這是她自己做的美甲吧,哈哈好奇怪啊。
(16)哪來的小狗?它的身上居然還背著小書包?哈哈它的動作好可愛。
這兩個例子里“哈哈”出現在句中,引出說話者的態度,表明自己的觀點。
(17)A:喝不喝奶茶?
B:哈哈哈哈。
B:喝呀,剛好周末有時間。
語篇內容是否連貫和銜接,重要的依據就是“話題”。“話題”是話語交際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這段對話中,“哈哈哈”類擬聲詞作為單獨話輪出現,在句子中可以作為應答語單獨出現,起到延續話題的作用。
二、“哈哈”的語用功能分析
在會話分析理論框架中,話輪替換(turn-talking)規則是個重要的概念。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薩克斯(H.Sacks)等分析自然語言,指出會話的特點是發話人從頭至尾連續的一段話稱為一個“話輪”(turn),會話中每次保持一人說話,發話者與受話者不斷變換角色,輪流發話。[5]當雙方發送信息時,此時正處于交流的重要階段,接收者的回應不僅能夠表明他們的觀點,還能夠洞察出發言者所傳達的潛在含義,從而感受到笑聲擬聲詞“哈哈”的語用功能。
(一)禮貌功能
“哈”字的重復次數會顯著地改變“哈”的意思,當“哈”不重復,單獨一個“哈”意思是無語或者疑問,當“哈”重疊一次,“哈哈”,要么是初次使用“哈哈”,要么是強顏歡笑,哪怕重復兩次為“哈哈哈”,也會讓人感覺是敷衍的回復,打“哈哈哈”的人明顯是不想讓人感覺到“哈哈”二字的敷衍,所以多“哈”了一次。如果“哈”重疊4次,就得到了“哈哈哈哈”。從4哈開始到差不多10哈,這個長度的“哈”是比較安全的,如果有人擔心說錯話,或者希望隱匿在人群中做一個透明人,那么4哈到10哈非常適合。4哈到10哈的劑量足以迷倒一般人類的眼睛,使對方看不清自己到底發了幾個哈。如果有人試圖數清到底有幾個哈,那么他會頭昏眼花,甚至盯久了因為語義飽和不認識“哈”這個字了。4哈到10哈在網絡上出現的概率比較高,但是需要注意,超過10哈的就不適合一般人了。
(二)加強反諷功能
反諷在日常對話、文學作品中都可見到,在這些情境中對話人或讀者很容易從說話人的語氣及表情、上下文語境中得出藏在對話正常含義中的諷刺。但在網絡中,交際雙方無法看到對方表情,或由于對當時情境的不了解,很容易產生誤解,使反諷功能失效,造成誤會。[6]例如下面的對話:
(18)A:哈哈哈哈哈哈,下面那個不超過14歲你怎么跟她交流?
B:也許我稚氣不成熟,才會和14歲的小朋友聊到一起吧,哈哈哈哈,不像你心智成熟如同過了60大壽的老爺爺哈哈。
這段對話單拎出來,看起來是夸獎對方成熟穩重,有智慧,襯托出自己的幼稚。但是再加上“哈哈哈”,意味就發生了改變,反諷對方裝成熟,表達出自己似褒非褒的態度。
三、重疊擬聲詞“哈哈”流行的原因
“哈哈”最初是為了表達喜悅,但現在“哈哈”卻把喜悅混淆在了一種虛假的氣氛中,甚至連用多個“哈”字都無法準確地表達出喜悅的程度。這可能是由于語言的通貨膨脹所致。“通貨膨脹”是一個經濟學術語,它描述的是由于貨幣發行量超出市場供應量而導致的貨幣貶值的現象。
李安宅在《論語言的通貨膨脹》一書中指出,貨幣作為一種貨幣,可以用來交換財富,但它卻無法滿足人們的思想和情感需求,這種需求的失衡,正如貨幣的膨脹所帶來的通貨膨脹一樣,也會導致人們的思想和情感的失衡。當一個詞匯被過度使用時,它的含義會受到削弱,從而影響它所傳遞的情感,導致情感的表達效果受損,這正是語言的通貨膨脹。類似的情況在“哈哈哈”中也有發生,比如“美女”原本指“年輕貌美的女子”,代表著贊美,而現在的“美女”則已經演變為一種普遍的女性稱謂。
從媒體自身來說,人們的認知結構會受到網絡媒體的影響。人們以往的交際依賴于面對面的互相溝通與交流,現在多依賴線上社交軟件,如微信、QQ、微博、貼吧等。這些社交媒體會使人們社交語言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在人們面對面交流的語境中,肢體語言通常是用來輔助人們口頭語言的表達,而社交媒體則可以使人們在交際中隱身,缺乏肢體語言的輔助,線上交流就會受到限制。每個人對文字傳達的意思理解能力又不同,使得人們會對相關語言產生誤判。例如擬聲詞“呵呵”最初用來摹擬人發出“大笑”的聲音,但在網絡語境下卻產生了“諷刺”的意味,這就間接使得“哈哈”產生了語言的通貨膨脹。
四、重疊擬聲詞“哈哈”的使用帶來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哈哈”的正常使用能夠促進人們的交往。超長哈卻比較特殊,超長哈極為考驗“哈哈黨”自身的駕馭能力。有的人覺得這些潛規則實在是太麻煩了,其實不然,當不知道該說什么時,就可以用“哈學”武裝自己,適當地哈幾下,如果對方和自己不熟,就可以“哈哈哈哈哈哈”,意思是自己是一個爽朗大氣,熱情友善,樂觀自信的人。如果對方說的話自己聽不懂,就可以“哈哈哈哈”,意思是雖然聽不懂,但是善意地不想讓場面尷尬,如果對方是自己喜歡的男生,就可以“哈哈哈哈哈哈哈”。并且兩個人都非常幽默風趣,如果不想和對方聊天了,就可以“哈哈”,意思是自己笑了但是沒有完全笑,所以對方可以退下了,作為結束話論的一種語言策略。
(二)負面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備兩面性,雖然“哈哈”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人們的交往,但同時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說語義弱化,當人們想要表達情感時就會發現詞語的通貨膨脹會導致語言的匱乏。在過去,“哈哈哈”可以表達的快樂,如今得用“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達,經常“哈哈哈哈哈哈哈”的人沒有更快樂,打的字卻真切地變多了。平時“哈哈”的人不想被認為是冷淡,只好跟著“哈哈哈哈哈哈哈”。從“哈哈”的重疊次數來看,過長的“哈哈哈哈哈哈”沒有提供信息量,增加了對方接話的難度。致使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相視而哈”的概率反而變低了。
五、結語
本文基于BBC語料庫資料,將古代、當代和近代的文學作品以及當下互聯網上流傳的“哈哈”笑聲擬聲詞匯集在一起,并將其與語料庫和網絡上的真實交流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重疊擬聲詞“哈哈”衍生出了新的表達形式,在句法成分中,可以作狀語、獨立語等,同時,還具有加強反諷以及會話分析理論下的禮貌原則語用功能。哈哈”類重疊擬聲詞流行的主要原因是語言的通貨膨脹。網絡詞“哈哈”的使用促進了人際交往的正面影響,同時,也使“哈哈”的語義有了弱化的趨勢,語言的通貨膨脹現象會使得人們在表達時詞不達意。通過深入研究“潛規則”,以及根據雙方的溝通習慣,可以使網絡交流變得更加高效、精準。對“哈哈”的語義進行系統整理,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語言實際活動中“哈哈”的使用情況,這無論是對“哈哈”的辭書編纂,還是對“哈哈”的教學和習得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2]任玉潔.網絡交際中“哈”字的使用[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01):90-91.
[3]王爽.網絡語境下的現代漢語笑聲擬聲詞調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
[4]張小宇.“哈哈哈”類重疊擬聲詞話語分析[J].作家天地,2021,(32):106-109.
[5]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6]韓璐.網絡語言多模態特征的語用功能分析[J].現代交際,2020,(01):95-96.
作者簡介:
張潔,女,漢族,重慶秀山人,重慶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