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瑋
摘要:傳統家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寶藏,其包括修身、立志、勤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是古人進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從教育目的、內容和原則來看,傳統家訓文化與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相契合。二者的融合不僅能促進傳統家訓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能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的效果。高校應該正確認識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內在契合,以教育理念為基點,以課程內容重構為抓手,以理論研究為橋梁,以知行合一為原則,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新路徑,實現傳統家訓文化在新時代、新領域的新發展。
關鍵詞:傳統家訓文化;立德樹人;高校;育人目標;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2-0001-04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協會2021年高教協會一般項目“服務立德樹人的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創造性轉化與應用研究”(編號:GJXH2021-133);河北省社科聯2022年社科聯一般項目“習近平青年教育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路徑研究”;衡水學院2020年教改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教學模式探索———基于羅素的教育目的觀”(編號:jg2020024)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傳統家訓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與高校立德樹人育人目標不謀而合。新時代高校應以立德樹人為育人目標,積極探索將傳統家訓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運用的方法,開拓新的教育路徑,以此提升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實效性。
《中華百科全書》對“家訓”的解釋是:“家訓,本治家立身之言,用以垂訓子孫者也。”可以說,家訓是幾千年來無數家庭、家族對子孫后代教導與規勸的價值觀的總和,不僅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社會教化的重要工具及載體。就其內容而言,中華傳統家訓的涵蓋面十分廣泛,但其核心內容主要集中在“修身”“立志”“勤學”三個方面,且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更新和發展。
1.修身
《禮記·大學》及各種傳統家訓所強調的修身、義利觀、誠信觀等內容,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首先,修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觀念之一。《禮記·大學》提到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表明修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個體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質[2]。修身的過程包括涵養德性、陶冶身心,旨在使人內外皆美、內外皆正,以達到自身的不斷完善。其次,義利觀在傳統家訓中備受重視。傳統家訓強調正確處理義利關系,要求子女不能通過不義的途徑獲取利益,要注重道義,這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注重道德、尊重道義的價值觀念,強調個體在面對利益時應秉持正義和誠實的原則,不謀取不義之財,從而提高個體道德品質和社會道德水平。最后,誠信觀在傳統家訓中占據重要地位。誠信是立身之本,不僅要求人們言行一致,還要求人們真誠待人,以誠實為處世之道,這體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對誠實和正直的重視。誠信觀則要求人們在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中保持誠實、守信,不搞虛偽和欺騙。正確的義利觀、誠信觀同樣是新時代青年人要自覺傳承和踐行的價值觀念,新時代青年人必須努力加強自我修養,自覺運用“誠信立身”“重義輕利”等價值觀念思考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涵養個人的成長之路。
2.立志
立志作為傳統家訓文化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強調志向和遠大理想對于人生意義的重要性。第一,立志被視為人生的起點和動力。傳統家訓強調,一個人如果沒有明確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就容易迷失方向,使生活變得平庸、無趣。立志可以激發個體的內在動力,推動其追求更高的目標、更大的成就,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充滿動力和激情。這也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中關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思考。第二,立志是建立自己人生規劃的重要步驟。立志不僅僅是樹立理想,更是對生活和事業的一種規劃。樹立明確的志向后,個體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規劃自己的未來。未來的規劃不僅包括個人成長方面的內容,還涵蓋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有效的規劃可以讓個體的生活更有意義。第三,立志是塑造品格和意志的關鍵。立志要求個體樹立遠大志向,具備堅定的決心和毅力,不輕言放棄,這將有助于個體克服各種困難和挫折,不斷進取,成就一番事業。立志不僅是一種思想上的追求,更是一種實際行動,可以鍛煉個體的意志品質。第四,立志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立志不僅僅是個體的追求,更強調個體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樹立遠大的志向,有助于個體為社會發展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為他人和社會謀福利。新時代的青年人要明白自己為什么立志、如何立志、立什么志,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樹立為國為民的長遠大志,樹立為人民謀幸福的遠大理想,明確人生的努力方向,堅持奮斗,矢志不渝。
3.勤學
中國人歷來重視勤學苦讀,歷史上關于勤學的故事數不勝數,如“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囊螢照讀”等。古人認為,通過勤學苦讀,個體可以獲取知識、技能和智慧,從而提升自己的素養和才能,還可以改善個體的生活狀況,為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一觀念強調教育對個人命運的影響,鼓勵人們通過不懈的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目標。根據《禮記·學記》的啟示,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塑造良好道德觀念的重要途徑。通過勤奮的學習,個體可以養成自律、堅韌的品質,可以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將傳統家訓中提倡的勤學苦練的治學精神發揚光大,成為個人的自我要求,內化為個人認同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勤學習慣的培養,塑造自身正確的價值觀,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3],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1.實現傳統家訓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需要
傳統家訓文化以鮮活的形式將對家庭成員的要求和價值觀塑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從傳統家訓文化產生的社會背景來看,其作為封建社會的特定產物,有時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時代和階級的烙印,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4]。進入新時代,要想使傳統家訓文化獲得長足發展,我們就要深入挖掘其本質,從根源上認識傳統家訓文化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實現其從內容到形式的創造性轉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內在提升,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進而激發傳統家訓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堅強后盾[5]。
2.增強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實效性的需要
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標,但在現實操作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困難。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的對象是新時代大學生,空泛的理論說教式教育模式難以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內在追求。另一方面,當今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有時比較尖銳和復雜,部分大學生的“三觀”尚不成熟,是非辨別能力尚不完善,有時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干擾。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觸及大學生的心靈,將立德樹人目標與大學生的道德追求結合起來,尋找立德樹人的切入點,以傳統家訓文化帶動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各環節。而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融合,不僅能夠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而且能夠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從而增強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實效性,使得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更有效、更持久。
對于高校而言,立德樹人是立身之本,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新時代高校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價值引領[6]。傳統家訓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價值和功能。因此,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具有內在契合性,能夠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豐富的教育素材,拓展多樣的教育途徑。
1.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相同
傳統家訓文化蘊含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德治思想,古代家庭通過家訓、家語、庭訓、家書等形式對子孫后代提出要求,教導子孫后代要成為明理有德之人,懂得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的道理。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任務,其通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四個自信”,喚醒大學生群體的責任和擔當意識,使其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從教育目標的角度來看,傳統家訓文化既包括個人修養的“小目標”,也包含家國情懷的“大目標”,凝聚著其所處時代所倡導的價值取向,這與高校立德樹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目標不謀而合。
2.傳統家訓文化為高校立德樹人提供豐富的教育素材
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形成于不同的社會環境,但其核心內涵相互呼應。傳統家訓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思想文化精華的積淀,能夠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提供豐富的內涵支撐和教育素材。比如傳統家訓文化中的“立志高遠、精忠報國、鍥而不舍、誠信立身、知禮守法”等思想有助于新時代大學生提升個人修養、養成健全人格、形成正確“三觀”、涵養愛國情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構建高校立德樹人新體系[7]。
3.傳統家訓文化為高校立德樹人拓展多樣的教育途徑
傳統家訓文化涵蓋個人與自身、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內容,不僅與高校立德樹人任務的內容相一致,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徑上能夠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任務提供新的思路[8]。傳統家訓的教育注重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強調“身教”勝于“言傳”,需要長輩以身作則,成為子女后輩學習的榜樣;注重對子女后輩德性修養和道德人格的培養;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子女后輩的健康人格。傳統家訓文化所強調的言傳身教、德智同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謀而合。家訓是個體走向社會的階梯,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傳統家訓文化能夠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使其從抽象走向具體。
高校立德樹人的任務目標與傳統家訓文化的目標導向一致。教育者在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厘清二者之間的內在契合點,尋找二者協調發展的切入點,探索如何將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結合起來,在共同指導原則的引導下,幫助新時代大學生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真正彰顯高校立德樹人對大學生群體鑄魂育人的作用。
1.以教育理念為基點貫通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教育理念對教育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可以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有相似之處,即引導青年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涵養正確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著力點在于強化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引領和價值觀塑造,幫助其處理好物質追求和精神信仰之間的關系,理順個人與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這與傳統家訓的目標追求相一致。可見,教育理念是貫通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育人目標的橋梁[9]。在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和價值觀塑造是關鍵。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空泛的理論說教難以直抵大學生心靈,只有幫助大學生樹立理論自覺和自信,才能使其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堅定,從而實現對其價值觀的塑造。因此,在立德樹人過程中,教師要將代代相傳、言傳身教的傳統家訓文化有機融入教育過程中,讓大學生在理論層面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為立德樹人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使其浸潤到青年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成為青年大學生自覺遵循的價值準則,做到入腦入心。
2.以課程重構為抓手統籌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的協同共建
高校應深入挖掘傳統家訓文化所蘊含的“修身、立志、勤學”等與立德樹人教育相契合的內容,而課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因此,教師要將課程內容重構作為傳統家訓文化與立德樹人教育相貫通的橋梁。結合新時代背景和青年群體的特點,高校立德樹人課程內容的設定必須能夠承載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必須有利于青年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應該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結合傳統家訓文化重構課程內容,做到“照本”而不“宣科”,“理直”才能“氣壯”,實現傳統家訓文化與立德樹人實踐活動的融通,形成科學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將傳統家訓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教育活動,重構課程內容,可以達到春風化雨的育人效果。
3.以理論研究為橋梁促進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融合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學界關于傳統家訓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入,尤其對傳統家訓文化中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這為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的融合發展搭建了理論橋梁。當前,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都是研究熱點,要實現二者的融合發展,高校務必深入挖掘傳統家訓文化的深層理論依據與發展規律,探索傳統家訓文化的現代價值,并將其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實現傳統家訓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助力。
4.以知行合一為原則推動傳統家訓文化與高校立德樹人互促互進
知行合一是我國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的行為準則。高校立德樹人工作不但要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要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理想信念付諸實踐,在知行合一原則的引導下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道德踐履。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傳統家訓文化充實教學內容,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教師要將傳統家訓文化與教學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立德樹人與傳統家訓文化的內在要求在實踐中結合起來,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完善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開拓高校立德樹人的新局面,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8:210.
[3]張珍珍,周舸.優秀傳統家訓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時代價值及路徑———以安徽區域為研究視角[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3,37(04): 20-26.
[4]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9-10-28(01).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李雨,吳學兵.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對涵養新時代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啟示[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201-205.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楊明貴.傳統家訓整理闡發的文化功能和學科價值———以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安康傳統家訓研究為考察對象[J].安康學院學報,2019,31(04):7-11+21.
[9]何駿,錢敏,周芳.新時代傳統家訓“立德樹人”的路徑與實現[J].池州學院學報,2019,33(02):19-23.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and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Wei Wei
(School of Marxism, Hengshu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Hengshui 0530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treasure tro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ncludes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self-cultiv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lige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and way for ancient peopl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 and principles,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is in line with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but als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ent compatibility between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an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educational concepts,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cont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the bridge, and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y should explore new path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and achiev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amily training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new field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amily education culture;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universities; educational goals; integr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