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暠
摘要:以探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代表性課程的思政教育規(guī)律為目的,即回答“教什么”到“怎么教”的問題。以工匠精神為元素的滲透式思政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從專業(yè)課的視角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并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為社會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設計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關鍵詞:工匠精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海報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1-0108-03
Abstract:The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representative course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that is,to answer the questions from "what to teach" to "how to teach". The infilt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 with craftsman spirit as the element is studie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inherit and innov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cultivate design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que,beauty and labor for the society,and cultivat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raftsman spirit;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Poster design;Reform in education
將工匠精神融入《海報設計》課程要求教師要有“匠心”,勇于成為教書匠。追求精益求精的教學態(tài)度與艱苦奮斗的工作精神是直接展現(xiàn)工匠精神的方式。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全過程。將匠人的手作、故事、追求等形成思政元素與專業(yè)知識相結合,悄無聲息地傳遞給學生,使其理解、認同。
“工匠精神”歸根結底是匠人誠實質樸、精工精致的精神追求。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對產(chǎn)品精雕細琢的極致追求,對品質的堅守、執(zhí)著和專注,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1]在手作中呈現(xiàn)法度(守信)精神。以“宇宙天地”為準則,在長期實踐中提煉手作范式,體現(xiàn)與物、人、社會、自然的和諧價值觀。法度不僅是器物的長、寬、高的要求,更是匠人追求實用價值的考量;以工藝技術追求藏美精神。取法天地之氣的自然美、包羅萬物的材質美、別具心裁的工藝美。藏美也是匠人對生活態(tài)度追求,以自身強大的胸襟,賦予生活無盡的可能;工匠的心性傳播專注精神。專注即匠心,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根基,是匠人內(nèi)在的品格,如謹慎細致、求真求精、尚美善思、樸實淳樸等。
以“工匠精神”為思政教育實質是教育新理念。是指以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形式,將專業(yè)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教育理念。廣義包括,對人才培養(yǎng)方案研究與修訂;對課程教學大綱研究與修訂;發(fā)掘梳理現(xiàn)有教材(資料)的思政因素,明確教育的內(nèi)容;研究在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教學全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方式;研究課程整體效果及學生的反饋與評價,量化學生對思政教育的理解與運用。狹義是指,研究在備課、授課、課后輔導、練習布置與批改、課后反饋等環(huán)節(jié)滲透思政教育方式,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
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專注教學、追求真理、心無旁騖地從事教育工作。完善自身建設,主動突破困境、守住本心、樹立意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將外力轉化為內(nèi)驅力。工匠精神有補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穩(wěn)固和完善“教”與“學”的平衡。其對培養(yǎng)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設計人才與中國“智造”走出國門有著現(xiàn)實意義。工匠精神貫穿教學全過程,有助于我國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體現(xiàn)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與增強文化自信,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了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以“工匠精神”為思政元素破除線性教學思維。教師的行為是體現(xiàn)工匠精神內(nèi)涵的方式。建立“傳承?解構?反饋”滲透式教育新模式。主動獲取學生反饋的信息,形成全過程的教學閉環(huán)。
(一)教師踐行“工匠精神”
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同源于老師的示范。通過言行闡釋的工匠精神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僅把工匠精神概念生硬地告知學生,即使在教學中設置的“恰到好處”、即便語言極具感染力,依然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通過言行向學生傳遞工匠精神的情感溫度,從而感化他們的認知。
以“工匠精神”為元素的課程思政,促使教師從灌輸者轉向服務者。厘清當代教學理念,打破常規(guī)說教式課堂,敢于給學生帶來新的上課體驗。專注教學,大膽進行教學改革,全身心投入才會產(chǎn)生對學生負責、家長滿意、社會放心的“金課”。
踐行“工匠精神”可彌補教師自身缺陷。筆者直面自身的形象缺陷,努力通過對“工匠精神”的闡釋將自行形象的不足轉化為內(nèi)在的樂觀、自信、開朗的精神價值。將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富有自信地站在課堂上影響、激勵著學生,實踐證明,會得到多數(shù)的認同、好評與支持。
(二)課程思政設計原則
“講解→練習”的線性教學轉換為“探討?提案?反饋”的閉環(huán)式教學。細化思政元素在課堂的時間占比、完善與專業(yè)知識的融合,杜絕知識點+思政“兩張皮”現(xiàn)象。有效地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備課階段:思政教育的根基。針對學生特點,選擇合適的工匠精神元素,并結合會社熱點及時更新。將其分章節(jié)、分課時、分時段貫穿課程體系,豐富教學環(huán)節(jié),量化思政次數(shù)與比重。醞釀引入詞,建立邏輯順序,做到與知識點無縫銜接。提前將課堂主要內(nèi)容在線上教學平臺發(fā)布,通知學生預習(約10~15分鐘)。
授課階段:滲透思政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牢記“以身為范”,言行、PPT與板書設計等傳遞著工匠精神。通過案例分析、思路討論、現(xiàn)場提案等情境互動形式,實現(xiàn)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多元統(tǒng)一。將傳統(tǒng)教師“講”為主的教學轉換成學生“說”為主交互式課堂。抓住核心問題,通過簡練、準確的語言點評總結,使學生的設計思維與人生價值得到升華。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將課堂過程記錄,為反思環(huán)節(jié)提供資料,使課堂教學成為閉環(huán)。
反思階段:課程思政的重要一環(huán)。建立收集有效反饋信息的機制,及時發(fā)現(xiàn)與修正之授課環(huán)節(jié)的不足,切實改變師生下課即結課的陋習。定期請學生填寫學習過程清單(即自我反思量表,結合每節(jié)特點設定不同的模塊,如“學習內(nèi)容”“重難點”“對教師的意見”等)。是有效收集反饋信息的途徑。應避免應付式填寫,可以設置為平時成績的一環(huán),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此作為課程的紀念。筆者經(jīng)過多次試驗,發(fā)現(xiàn)每次模塊不同且控制在5分鐘內(nèi)寫完,學生普遍樂于填寫。通過分析清單信息,在下節(jié)課做出針對性的改變,這也是激發(fā)學生填寫過程清單的方式。
(三)課程設計的重難點
“情境互動”是課程設計的特色與重難點。旨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變革,加強課程趣味性、互動性。通過營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使其獲得體驗感、滿足感與自信心。教師進行總結點評,升華學生設計思想、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敢于創(chuàng)新、勇于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枷鎖。通過實物、照片、視頻展示,智慧教室使用等方式營造情境,將課堂搬進圖書館、博物館、民俗館、紀念館、藝術館等搭建適合教學內(nèi)容的課堂情境。高校應支持、并給予教師一定的靈活安排課堂權限。
教師成為“教書匠”,理解→認同→踐行工匠精神,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建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反饋及對后續(xù)課程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檢驗并修正“工匠精神”元素的設置,彌補原先的不足,使教學成為閉環(huán)。
深挖思政教育“顯性”與“隱性”資源,巧妙將工匠精神嵌入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嚴謹?shù)睦碚撝R吸引、嫻熟的技法征服、天馬行空的思維啟示、規(guī)范的行為作風鼓舞、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激勵學生。
(一)建立思政素材庫
眾專業(yè)教師從熟知的行業(yè)中挖掘工匠精神元素集結成思政素材庫。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2]若將每位教師提煉的工匠精神整合,就會形成多學科、多角度的素材庫。可以方便地從中選取適合知識點的思政元素進行傳授。同時,學生會為老師跨學科、多角度、寬視野的能力所折服。
引用眾學者闡釋的工匠精神補充素材庫。學者潘天波教授以中華匠人為切入點,梳理工匠精神,盤點工匠文化。近幾年出版《大漆王朝:漢代漆藝文化研究》《中國古代漆藝史料輯注》《好物有匠心》《匠心致遠》等著作、發(fā)表《〈考工記〉與中華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髹飾錄〉與中華工匠精神核心理論體系》等論文。流露出他對建立現(xiàn)代中國設計體系的期盼與嚴謹治學的學術態(tài)度,以身為范向讀者傳達出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將學術性知識通俗化,在《百家講壇》等傳媒平臺為大眾分享燦爛的工匠文明。將眾學者的研究成果整合到素材庫,并在課堂上運用,還會增加學生對學術研究的敬畏與向往。
(二)線下線上融合教學
通過線下線上模式將“工匠精神”滲透教學全過程。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能感受到老師的存在,將教學從固定的課堂分解。教師精心設計環(huán)節(jié)、巧妙安排項目需有藏美精神,使學生感受到教學的溫度,從而產(chǎn)生理解與共鳴。在教學全過程中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學情分析使教學過程得到一定的簡化。
線上教學作為線下教學的輔助,有利于教學過程的無限拓展。《海報設計》課程重在設計創(chuàng)意思維的訓練、表現(xiàn)形式的運用,突出設計語言的個性化表達。提前把理論知識、技法等內(nèi)容與練習發(fā)布到線上教學平臺,課堂有限的時間以學生暢談設計想法與思路為主。啟發(fā)學生重視課堂溝通,鼓勵其勇于走向講臺,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講出來,請同學點評;教師總結(應分析優(yōu)點與不足,給予建議與對策,通過個案提示全班同學需要注意的事項等)。激勵學生天馬行空地想象,以盡善盡美的工匠精神要求其完成海報作品。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主要設計者,充分了解學生的課程學習需求、結合教學目標,協(xié)同學生共同探討選擇教學形式,優(yōu)化教學結構,共創(chuàng)良好的課程線上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3]
筆者以兩屆學生為樣本,課程伊始僅有62%的同學自覺使用線上平臺(其中僅36%的同學活躍)。其原因:其一,沒有養(yǎng)成線上學習的習慣。此類學生僅需要多次提醒后,會自主學習;其二,進入大學放飛自我,認為課堂是學習時間,課后老師不應打擾。這類同學多為初高中過于“壓迫式”學習,經(jīng)過多次與其溝通,引用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會產(chǎn)生完美器物的案例,如高溫燒制瓷器、一遍遍打磨漆器等工匠案例打動他們,使其主動使用線上工具自主學習;其三,對于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原因多樣)。尊重這類學生想法,引導其利用線上資源學習感興趣的知識,可以百工為列舉(如漆工仇英成為畫家、齊白石是木匠出身),刺激其找到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
《海報設計》課程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有利于拉近師生情感的距離,有助于增加課堂的豐富性、多樣性與開放性。亦是研究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的育人目標,提煉挖掘專業(yè)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nèi)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yè)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yè)、行業(yè)、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4]主動與學生溝通是教師獲取教學評價最直觀、最直接的方式,便于檢驗其對設計思維、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的獲取與認知。
(三)增加練習的實戰(zhàn)性
將真實項目引入設計訓練,是搭建課程情境互動的有效手段。比起自由選擇海報設計的主題,學生更樂于挑戰(zhàn)有競爭性的實戰(zhàn)項目。在實踐中訓練設計思維與表現(xiàn)形式,獲得認同感、體驗感、滿足感。引導學生認真對待設計流程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并甘于寂寞地打磨作品成稿。
以賽代練的訓練方式。以獲獎為增益點,激勵學生突破思維定式完善設計作品。啟示學生不以得獎為主要目的,重在過程體驗從而減輕未獲獎的失落。以作品會友,了解其他大學生的設計水準,從而消解學生的功利性。
滿足社會的需求方式。任課教師可以承接校內(nèi)講座、比賽、節(jié)慶等的海報需求,布置學生練習,增加其對學校的認同感、融入感、參與感與榮譽感。適當引入商業(yè)需求,將課堂轉換成“設計公司”。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當成賺錢工具,若是付費項目,應將設計費如數(shù)轉交給作品被采納的學生或小組。激發(fā)學生的設計欲望與珍惜時間努力創(chuàng)作作品,也是為其提供一種“勤工儉學”方式。
與學生交流設計思路,通過青花瓷、哥窯的金絲鐵線、建盞、窯變的燒制與科學實驗測試等元素,啟示他們不追求一時的成果,務必加倍努力才可能會有一絲收獲,人生只有不計成本的拼搏才會看到成功的曙光。
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既要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又要避免機械、生硬與空洞。敢于將工匠精神貫穿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育評價的全過程中,形成教育閉環(huán)。
(一)喚起學生對工匠的情感
以當代海報設計的視角解讀工匠精神是復雜的文化形態(tài),暗含在傳統(tǒng)文化、技術與制度譜系之中。工匠精神是匠人的“靈魂”與“生命”,通過手制向世人宣示了職業(yè)的尊嚴,“愛”是對其精神的簡化概括。
第一節(jié)課,首先將現(xiàn)代設計師與古代木工、漆工、瓷工等百工建立身份的認同:服務社會與文化傳承;在海報圖形單元中,展示中國傳統(tǒng)“福祿壽喜”“五子十圖”等年畫作品,古人設計的智慧與精益求精的制作態(tài)度;在海報文字處理單元,以畢昇與活版印刷為元素,表明傳播知識需要我們具有奉獻精神傳承中華偉大的文化;在創(chuàng)意環(huán)節(jié),分析馬踏飛燕、三星堆遺物、瓷器窯變等,啟發(fā)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意;在練習環(huán)節(jié),引用能工巧匠的作品,引發(fā)思考:精美的器物是匠人甘于寂寞、追求盡善盡美的結晶;在提案環(huán)節(jié),將明代漆工黃成與《髹飾錄》引入課堂,傳遞文本表述的重要性,力求敢于說、樂于說;在分析經(jīng)典海報作品時,將岡特·蘭堡的土豆情結與位于地下室的工作坊、靳埭強先生早期的裁縫學徒經(jīng)歷等著重與工匠精神匹配。
針對學生的特色可靈活運用工匠個案故事滲透到理論體系的各個知識點。“工匠精神”為思政元素,有助于當下新文科、交叉學科的建設,設計專業(yè)與前沿科技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定位基于新文科具有隨時代變化的能力,源于社會發(fā)展引發(fā)的大規(guī)模深化改革的需要。所以兩者的融合發(fā)展應更注重培養(yǎng)具有整體個性的人才,著重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5]
(二)啟示學生對價值的思考
盡管文本缺失、時代不同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工匠精神的價值展現(xiàn),但伴隨著現(xiàn)代文化自覺的覺醒與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被遮蔽的工匠精神會通過國家政策、設計業(yè)界行為等多種方式被大眾獲取,普遍理解與接受,產(chǎn)生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
通過“工匠精神”引發(fā)學生思考,設計作品在世界傳播的本質是各國文化外溢的表意符號。其實質則是作品背后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競爭。現(xiàn)代中國設計必須繼承中華傳統(tǒng)工匠之精神。設計成為中國精神文化的象征,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轉向。我們分析的對象不是只以功能決定的物品,也不是為分析之便而進行分類之物,而是人類究竟通過何種程序和物產(chǎn)生關聯(lián),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及人際關系系統(tǒng)。[6]
當下,我國設計從業(yè)者以熱愛生命般創(chuàng)造的作品與中華工匠精神一道,向世界傳達中華文化軟實力,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中國設計體系的建構不僅是對工匠精神的解讀與完善,更是主動適應中華文化發(fā)展頂層建設的迫切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設計作品向世界貢獻中國的智慧、思想、精神與文化,在中華偉大復興中彰顯特有的社會價值。
(三)《海報魅力》的課程思政案例
為學生營造問題情境互動,促使其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將2020年1月27日丹麥《日德蘭郵報》辱我國旗事件作為案例。①請2-3名學生就此事件討論并發(fā)表看法,約5分鐘。②展示網(wǎng)友使用丹麥國旗回擊的圖片,請1-2名學生發(fā)表看法,約3分鐘;③展示4組設計風格迥異、主題相同的海報作品,請4名學生分析其設計思路、表現(xiàn)手法,約8分鐘;④融入明代漆工楊塤“抗擊”倭寇的趣事1,請1名同學發(fā)表想法后,總結所有同學的發(fā)言,約4分鐘。
專業(yè)知識、個人情感與價值層面的相互映射可以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情境體驗。學生通過“丹麥辱華”情境,很容易理解海報作品能表達設計者的思想與情感,是一種有效回擊丹麥的手段;通過“漆工”情境,會感悟到匠人高超的技藝是表明國家情懷的方式,將情懷融入作為信息傳播的海報作品之中,可以影響觀者的情愫與認知。通過“丹麥辱華事件”引入“漆工楊塤”的思政元素,悄無聲息地將國家情懷、民族氣節(jié)、個人艱苦奮斗等融入課程教學。
“靜態(tài)”教學轉向“活態(tài)”情境式教學方式,摒棄“填鴨式”的單向度灌輸法,充分激發(fā)同學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立足課程特色,結合學生情形,采取討論式、啟發(fā)式等教學方式模式,有效運用正、反兩方面典型開展教育教學。要旗幟鮮明地推崇正面典型、批判反面典型,更好釋放彰顯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7]更新思政內(nèi)容與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應根據(jù)學生主體的不同改變教學策略。亦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 “專注”的美學傳達。以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為內(nèi)容的教學,重視人、知識、社會、自然的關系,力求為課程思政提供有價值的教學范式。
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海報設計》教學全過程之中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其根本就是以生為本,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專業(yè)教育的實質就是“立德樹人”,兩者是知識體系與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專業(yè)課思政教育既是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又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倡導和培樹工匠精神,可以使高校學子理解勞動人民的先進性,弘揚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精神價值;產(chǎn)生對職業(yè)的認同、尊重與追求。中華工匠精神對于消解當代設計教育的功利化有實際價值。便于教師與學生克服彌漫世界的浮躁心理,形成教研、教學、求職等的人生理性的心態(tài)。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華漆工精神的當代價值研究”(2020SJA2365)
注釋
1 楊塤受命學習日本漆藝,所生產(chǎn)的漆器稱為“楊倭漆”,連當時日本漆工都自愧不如。
參考文獻
[1] 工匠精神[J].設計.2016,(05):08.
[2] 蘇鳳捷,程梅花注說.墨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03:182.
[3] 周贊,董新穩(wěn).高校設計類課程線上共創(chuàng)教學與設計研究[J].設計.2022,35(07):80-83.
[4]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http://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 霍楷,楊韞嘉.新文科背景下設計與科技融合改革研究[J].設計.2022,35(15):100-102.
[6](法)讓·鮑德里亞著.林志明譯.物體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1):02-03.
[7] 肖敏.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