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同學們平時在美術課、勞技課經常會開展有趣的折紙活動,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數學中的折紙問題.
1 探索并證明
問題1請同學們利用長方形紙片跟著老師的步驟一起折紙,你能發現折出的三角形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嗎?你能說明它為什么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嗎?
師生活動:學生動手操作,折出三角形,然后小組內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折紙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為探索主要內容作準備.
問題2對于剛才的實驗探究,你能通過嚴格的邏輯推理證明這個結論嗎?
(1)你能根據結論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嗎?
(2)結合所畫圖形,你認為證明△ABD是等腰三角形的思路是什么?
師生活動:學生根據結論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并在教師設置的問題串的啟發下獲得證明思路,即要證明兩條邊相等,只需要證明兩個角相等即可.教師在黑板板書過程.
引例1如圖1,AD∥BC,BD平分∠ABC.
求證:AB=AD.
證明:∵AD∥BC,
∴∠CBD=∠ADB.
又BD平分∠ABC,
∴∠ABD=∠DBC.
∴∠ABD=∠ADB.
∴AB=AD.
設計意圖:讓學生逐步實現由實驗幾何到論證幾何的過渡.
追問:如果將引例1的結論與題目中的任意一個條件互換,命題還成立嗎?你能證明嗎?
變式1已知AD∥BC,AB=AD,求證:BD平分∠ABC.
變式2已知BD平分∠ABC,AB=AD,求證:AD∥BC.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變式的證明,教師請學生口述證明過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三者的關系是,已知其中兩個可以推導第三個.
問題3上面的引例中是已知AD∥BC,那如果過點A作AE∥BD,會產生等腰三角形嗎?
(1)你能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嗎?
(2)你能證明這個結論嗎?
師生活動:按照引例1的思路,學生自主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并獨立完成證明.然后由學生口述證明過程,教師在黑板板書.
引例2如圖2所示,已知AE∥BD,BD平分∠ABC,求證:AB=BE.
證明:∵AE∥BD,
∴∠CBD=∠AEB,
∠ABD=∠EAB.
又BD平分∠ABC,
∴∠ABD=∠DBC.
∴∠AEB=∠EAB.
∴AB=BE.
設計意圖:進一步探索三者之間的關系,引例1是平行于角的一邊得到等腰三角形,引例2是平行于角平分線得到等腰三角形.
追問:類比引例1和引例2中的結論,與題目中的一個條件互換,結論是否還成立?你能證明嗎?請同學們課后思考,并證明.
變式1已知AE∥BD,AB=BE,求證:BD平分∠ABC.
變式2已知BD平分∠ABC,AB=BE,求證:AE∥BD.
設計意圖:由于證明方法和引例1一樣,因此這里主要是提醒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思想解決問題.
問題4通過引例1和引例2的學習,你發現了什么結論,你有何收獲?
師生活動:(1)學生回答——在具體數學問題中,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平行線存在一定的聯系,往往是題目中出現其中兩個條件,就可以推導第三個,也就是“知二推一”
(2)教師引導——在引例1和引例2的探索中,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平行線是通過找相等的角來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的,所以在解題中找相等的角是關鍵.
2 鞏固練習
(1)口答題:找出下列各圖中的等腰三角形.
①如圖3,已知AD平分∠BAC,EF∥AC;
②如圖4,已知AD平分∠BAC,CE∥AB.
③如圖5,已知AD平分∠BAC,AD∥CE.
(2)填空題:
①如圖6,已知AD平分∠BAC,G為AB的中點,過G作EF∥AD交CA延長線于E,交BC于F,若AB=6,則AE=.
②如圖7,已知△ABC中,∠B,∠C的平分線交于點O,過點O作EF∥BC分別交AB,AC于點E,F,則EF與BE,CF的之間的數量關系是.
③如圖8,若△ABC中∠B的平分線與三角形外角∠ACD的平分線CO交于點O,過點O作OE∥BC交AB于點E,交AC于點F,則EF與BE,CF間的數量關系是.
思考:如果過△ABC的兩個外角平分線的交點作平行線,自己畫出圖形,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師生活動: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口答題是鞏固引例1和引例2的解題方法,比較簡單;填空題是利用結論求線段長,探索線段間的數量關系.
3 典型例題
例1如圖9,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線,延長CB至點E,使得DE=AE,連接AE,過點E作EF⊥AD交AC于點F,連接DF,若∠ABE=80°,求∠FDC的度數.
師生活動:學生分析題中條件和解題思路:本題的關鍵是通過已知條件找到隱藏的等腰三角形AFD,再聯系已知條件中的AD是角平分線,得到FD∥AB,進而求出答案.教師引導,學生解答,一名學生板書,師生共同交流.
例2如圖10,已知CD=CE,∠ACE=∠B,M為AC的中點,過點M作MN∥AB交AD于點N,求證:EN=ND.
師生活動:學生分析題中條件和解題思路,明確本題的關鍵是通過已知條件找到隱藏的角平分線,即AD平分∠BAC,再聯系已知條件中的MN∥AB,得到△AMN是等腰三角形,進而解決問題.
例3如圖11,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線,E為BC上一點,且滿足BD=DE,過點E作EF∥AC交AD于點F.
求證:AB=EF.
課后思考:例3中由已知條件找不到需要的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或者是平行線,該如何處理?(學生想到作輔助線構造.)
設計意圖:前面的鞏固練習題的條件中能找到已知的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或平行線,學生很自然把它們聯系起來;而例1、例2的題目已知條件中沒有明顯的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或平行線,此時要引導學生通過已知條件挖掘隱藏條件.例3是在隱藏條件也沒有的情況下,引導學生構造等腰三角形、平行線或者角平分線來解決問題.
4 小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主要內容?
(2)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平行線三者間的關系是如何建立的?
(3)具體解題中,如果已知條件中沒有明顯的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線或平行線,該怎么辦?隱藏條件也找不到該怎么辦?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引導學生梳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把握本節課的核心是等腰三角形與角平分線、平行線相關的問題,體會找相等的角對建立三者之間關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