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探索空間,為枯燥乏味的課堂增添無限的趣味性和創造性.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研究學生,并及時捕捉各種生成性資源,在課前引入、課中探索、課尾總結、疑難問題突破等環節精心設計問題,充分發揮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提問;趣味性;創造性;有效性
課堂提問既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的重要途徑,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而且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埋下伏筆[J].不過,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為了提問而提問的現象,課堂問題缺乏啟發性、探索性、針對性,這樣難以發揮問題在引發學生思考、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得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課堂反饋提出有效問題,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打造高效數學課堂.
筆者在教學“合并同類項”一課時,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進行設問,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更好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提升教學成效.
1 在課前引入處設問,激發學生探究欲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課前引入作為一堂課的開端,其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在課前引入環節,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以此誘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在本課的引入環節,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學情,設計了這樣如下教學情境:
周末,小強一家三口去肯德基用餐.爸爸說:我要吃1個漢堡、1對烤翅、1對蛋撻;媽媽說:我要吃1個漢堡、1對蛋撻;小強說:我要吃1個漢堡、1對烤翅、1杯可樂.爸爸讓小強去點餐,小強卻犯了難.如果你是小強,你會怎么做?
生1:這個簡單,把一樣的放在一起統計就可以了.比如他們三個人每人1個漢堡,也就是3個漢堡;雞翅是爸爸和小強各1對,就是2對;蛋撻是爸爸和媽媽各1對,就是2對;還有小強1杯可樂.小強只要和服務說“我要3個漢堡、2對雞翅、2對蛋撻和1杯可樂”就可以.
師:哦!一定要合并嗎?不合并行不行呢?合并時要注意什么呢?能否將漢堡和雞翅合并為一項呢?
設計說明:在新知引入時,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學生將生活與數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在淡化數學知識抽象感的同時,讓數學散發著濃濃的生活味,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同時,通過遞進式提問可有效引發學生數學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2 在教學重難點處設問,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
每堂課都有其重點和難點內容,學生對重點和難點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總結歸納本課的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學情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以此正確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以便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有效數學活動.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重點和難點處設問,讓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的探索正確把握知識的實質,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J].
對同類項定義的提煉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內容.基于這一重點和難點內容,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用直線將具有相同特征的單項式連接起來,并思考以下問題.
-4a2b6a -96ab
-14ab-2a2b-2a16
(1)說一說你是如何連接的.
(2)你是按照什么標準連接的?
(3)為什么要將6ab和-14ab連接在一起呢?為什么不能將-4a2b和-14ab連接在一起呢?
設計說明: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去提煉概念的本質屬性,以此自主歸納總結同類項的定義.學生總結歸納同類項的定義后,教師反問“為什么不能將-4a2b和-14ab連接在一起”,誘發學生從反面進行辨析,以此增強對知識點的把握,提高數學素養.
3 在知識疑惑處設問,促進知識深化
個體差異在數學學習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學生其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學習能力、成長環境等有所不同,為此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會有所不同.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所想、所思、所惑,結合實際學情引入有效的問題,以此幫助學生消除疑惑,促進理解的深化.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面對抽象的同類項的合并法則時,容易出現問題.為了化解疑難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將引入情境進行拓展,創設了一個新的問題情境:周末,小強一家三口去肯德基用餐.爸爸說:我要吃a個漢堡、b對烤翅、c對蛋撻;媽媽說:我要吃a個漢堡、c對蛋撻;小強說:我要吃a個漢堡、b對烤翅、d杯可樂.爸爸讓小強去點餐,你認為小強會怎么做呢?
很快學生結合實際情境給出答案,小強要買3a個漢堡、2b對雞翅、2c對蛋撻、d杯可樂.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追問:我們都知道合并能達到簡化的效果,那么合并的標準是什么?它有什么特點?結合以上計算過程,你有什么發現呢?
設計說明:教學中,教師將原有問題情境改編成一個新的問題情境,有效溝通二者的內在聯系.結合以上情境,學生通過觀察、探索、遷移等活動自主歸納總結同類項合并的法則,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抽象素養.
4 在例題和習題變通處設問,發散數學思維
例題和習題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載體,它在數學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在例題和習題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避免千篇一律的講授,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通過有效的設問與追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有效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同類項的定義及合并同類項的規則后,教師應給出適度的例題和習題進行檢驗和強化.教師在例題和習題的設計上應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入難的原則,除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強化技能,還應進行適度拓展延伸,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解題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深化同類項定義階段,教師給出了這樣一道練習:已知5x2和3xn是同類項,求n的值.學生根據同類項的定義順利地得出“n=2”.問題解決后,教師沒有急于讓學生完成其他問題,而是提出了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果讓你來出題,你能給出一個相似的同類項問題嗎?這樣借助自主設計可以有效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例題和習題的講授上要打破單一的“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到題目的設計與題目的講解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積極的互動交流中更好地理解知識、應用知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 在課堂小結處設問,促進知識升華
課前引入、課中引導、課尾總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部分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課堂引入和課中引導上,課尾總結環節常常是草草了事.課尾總結并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是學生完善認知結構、建構知識體系的必經之路.
在本課教學中,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定義和規則,培養學生良好的總結歸納的好習慣,在課尾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絕對的自主權,以此讓學生學會自主總結和自主探究.在此環節,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合并同類項的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小技巧?等等.通過此類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自由表達的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此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
總之,課堂提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中教師應抓住有效的提問時機,在不同的節點實施有效提問,以此通過有效提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探索、交流,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蕓.淺析中學數學教學的提問策略[J].理科考試研究,2018,25(6):9-10.
[2]趙欣.優化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策略探討[J].知識文庫,2018(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