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靖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的優勢日趨明顯,成為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誕生的融合新聞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并受到人們青睞,其憑借全時性、開放性、互動性、趣味性等特點,在與傳統新聞的比拼中脫穎而出。文章基于現有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理論,從我國融合新聞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融合新聞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從增加產業聯動、優化新聞內容、增強輿論引導力等角度提出融合新聞發展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媒介融合;融合新聞;發展現狀
一、相關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
(一)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的定義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提出的相關論述,他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指出,任何一種媒介都是另一種媒介的內容[1]。具體的媒介融合的概念則由美國學者Pool提出,其認為傳統媒體在電子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下,會不斷朝媒體的多功能一體化演進[2]。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將媒介融合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3]。
在媒介融合的邏輯基礎上,融合新聞的概念應運而生。Jerkins認為,融合新聞是多種媒介產業合作導致的結果,其媒介內容在多個平臺自由流動[4]。目前,學界與業界對融合新聞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多樣化新聞”“融媒體報道”“融合媒體報道”“融媒報道”“媒體融合報道”都是融合新聞的相近概念。Jane認為,融合新聞的實質是集圖片、視頻、音頻等不同媒介于一體的新聞。Martinez則認為,融合新聞是一種涵蓋合作、融合、共享、交互、克隆五種模式的新聞形式[5]。
在國內,程海聲認為,融合新聞是媒介融合的衍生產物,驅動其形成的要素包括社會經濟、技術革新、受眾需求、政策形勢等[6]。龔瀛琦和張志安認為,融合新聞指“媒體融合的終端新聞產品”[7],具有全時性、開放性與互動性的特征。崔志源和劉冰認為,融合新聞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改變形式與內容,媒介技術在其中擔任著至關重要的角色[8]。
(二)融合新聞的研究
夏偲婉認為,融合新聞與傳統新聞的異同主要體現在敘事方面[9]。新聞敘事的目的是要客觀真實地講好故事。因此,傳統新聞經常采用多敘事主體、多層線索并行的敘事結構,以全面客觀地描述新聞事實。融合新聞同樣注重這一點,其利用視頻、音頻等數字方式,更直接地呈現事件相關人物的聲音與動作。二者的不同點在于,融合新聞更加強調應用新聞的多樣化敘事方法,如文字信息的數字化分析及可視化呈現[9]。張麗霞認為,融合新聞的傳播媒介符號使融合新聞報道更具有活力。基于VR設備、全息顯示等人機交互界面的輸出方式使融合新聞的敘事結構更加多維,能夠讓受眾獲得新奇感。這也是“如何理解年輕群體不青睞傳統媒體”的角度之一[10]。
二、我國融合新聞發展現狀分析
(一)聚合類新聞客戶端
按照國內學者對媒介融合的廣義定義,媒介融合是媒介與一切有關要素的融合。顯然,“聚合傳統媒體時事新聞為主的內容源和自媒體平臺用戶自生成長尾內容源,根據用戶興趣和瀏覽歷史記錄,基于用戶主動性個性化搜索、個性化訂閱等站內操作,對全平臺內容進行個性化推薦的”[11]聚合類新聞客戶端更符合“一切有關要素的融合”的定義。
一般而言,聚合類新聞客戶端有以下特點。第一,傳播主體多樣性。在Web2.0時代,不斷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使得新聞發布者不只是主流媒體,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新聞信息的發布。聚合類新聞客戶端作為聚合內容的集大成者,需要自媒體提供有效內容作為平臺運轉的“新鮮血液”。相關數據顯示,“今日頭條”平臺上75%的內容來自自媒體。因此,相比專業媒體客戶端,聚合類新聞客戶端更鼓勵用戶(即自媒體)的自主創作,有時會以物質獎勵的方式回饋作品流量高的用戶。第二,傳播的高效性。通過對用戶搜索、訂閱等平臺數據的統計分析,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可以較容易地捕捉到用戶的興趣點,描繪用戶的心理畫像,有針對性地推送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新聞,實現“私人定制”,達到更高效的傳播效果。
得益于聚合類新聞客戶端的特性,平臺中的融合新聞相較于傳統新聞也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傳播內容海量化。傳統媒體受制于版面大小、時長,不能將所有新聞事實詳細地展示出來。融合新聞則可以突破這一限制,以數字形式記錄所有事實。在信息傳播便利的當下,聚合類新聞客戶端新聞來源渠道多樣,平臺內容更加豐富。第二,傳播效果的可測量性。用戶在瀏覽新聞后留下的點贊、轉發、評論等互動數據都可以被記錄,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可以依據此數據判斷該新聞在用戶群體中的實時傳播效果。
(二)短視頻新聞
短視頻新聞作為新興互聯網產物,目前在學界、業界中還沒有形成明確統一的概念。一般而言,短視頻新聞指在平臺的規則要求下,以視頻形式(時長不超過5分鐘)傳播的新聞。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88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兩小時。巨大的使用人群規模與較長的使用時間奠定了短視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重要地位。
從敘事策略來看,場景敘事、反轉敘事、語言文字敘事是短視頻新聞常用的敘事策略。場景敘事最為常見,指通過不同的場景切換,人們可以獲得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與視覺享受。“直觀”“代入感”“身臨其境”是應用場景敘事策略的短視頻新聞的評論高頻詞。
場景一般指人使用媒介的載體。沉浸式場景傳播能夠突破“一時一地”的常規傳播界限,用戶可以通過場景聲畫、配樂、短字幕等欣賞畫面所表達的內容,從而在感官與感知上獲得參與感。
反轉敘事指通過情節反轉,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以迎合用戶對視頻故事“跌宕起伏”的需求。該敘事策略在新聞傳播中使用不多,因為新聞所需要的“新近發生的事實”通常沒有情節上的安排。
語言文字敘事指在畫面和音樂的基礎上,信息依靠要素疊加(如旁白解說)呈現的敘事策略。相比場景敘事主要依靠視頻傳達信息,語言文字表達顯得比較抽象。在新聞實踐中,語言文字敘事策略更多被用于背景信息多、情節復雜、呈現內容多的新聞。
整體來看,廣播電視與互聯網媒介的融合造就了短視頻新聞獨有的輸出形式,其獨特的敘事策略又進一步吸引用戶,因此短視頻新聞成為媒介融合背景下收獲流量的佼佼者。
三、融合新聞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數字媒體技術與媒體的不斷融合
數字媒體技術主要指依托互聯網、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基于二進制方式對信息介質進行數字化處理的技術,其特征為數字化、交互性、趣味性、集成性。數字化指將復雜龐大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處理,通過有序的數字形式呈現。傳統媒體可以通過紙質材料數字化的方式,將信息數據更安全地保存起來。交互性則指網絡平臺不同用戶之間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換,這打破了以往“傳者—受者”的二元格局,大幅提升信息傳輸的質量與效率。趣味性指用戶可以通過平臺搜索任意感興趣的信息,增強閱讀與觀賞的趣味性。同時,平臺也可以搜集用戶的搜索數據、使用時長、觀賞偏好等其他數據,描繪出用戶的心理畫像,以此向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集成性即“需要一個特定的集成模式為復雜龐大的數據信息整合處理工作提供支持”[12]。
(二)虛擬現實技術與媒體的不斷融合
顯然,將文字、圖片、聲音等形式的新聞信息從紙媒廣電簡單轉移到數字平臺上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轉變。筆者認為,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改變傳播形式與格局的重要技術。具體而言,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為用戶塑造出虛擬化、立體化的仿真世界,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沉浸式體驗,即用戶通過虛擬現實設備,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應用了虛擬現實技術的新聞報道可以讓用戶在獲取視覺信息、聽覺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獲得觸覺信息,使文字材料難以呈現的間接經驗更接近于當事人或記者的直接體驗,從而極大地增強用戶的閱讀體驗。第二,交互性,即人與設備(環境)的充分結合:傳統觀賞保持著信源—信宿的二元格局,用戶只能在想象中尋求與材料世界的互動;三維互動設備則可以讓“環境互動”成為現實,為用戶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
四、融合新聞發展的優化建議
(一)增加產業聯動,深化數字技術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與主要標志。當前的新聞媒介應與人工智能、擴展現實等新興科技相融合,進一步轉化為新的媒介形式,以此生產出更高質量的融合新聞。
從產業的角度出發,新聞業還可以加強與其他產業的聯動,與眾多關聯產業共同促進融合新聞的發展。一方面,新聞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如互聯網產業或移動通信產業,有助于將各種新興互聯網技術融入新聞生產系統,在激活潛在新聞產能的同時,加快媒介融合的速度;另一方面,新興傳播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需要強大的資本支撐,新聞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有助于資本的流入,以此為新聞采編技術的迭代升級奠定物質基礎,更好地推動融合新聞的發展。
(二)優化新聞內容,加強價值導向
一般而言,新聞的內容質量影響新聞最終的傳播效果,只有有深度、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才能抓住用戶眼球。筆者認為,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可以通過加強原創內容生產、提升內容競爭力、打造差異化內容等方式提升內容質量。
具體來說,在新聞選題方面,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做到貼近群眾、立足當下、放眼世界,從而滿足社會各階層群體對新聞內容的不同層次需求。貼近群眾,意味著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從當前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以人民群眾關注的新聞事件作為選題進行報道分析,生產出具有社會效益的新聞內容。立足當下,則要求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以當前人民群眾重點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為選題導向,滿足其對社會信息的認知需求。放眼世界,則要求融合新聞的選題范圍不能僅限于國內,其傳播主體應以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各類新聞事件作為選題,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在新聞分析與評論方面,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做到深化原創內容創作,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解讀時,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且客觀的解讀,呈現新聞事件的本質與核心,并由此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評論和觀點。
(三)增強輿論引導力,涵養清朗社會風氣
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新聞就具有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與科技相結合的融合新聞更是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向人民群眾傳播各種觀點。因此,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擔負起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凈化網絡環境,涵養清朗社會風氣。
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的利益作為傳播導向,生產“滿足人民需求”的融合新聞。融合新聞的傳播主體應發揮正向傳播作用,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追求新聞嚴肅性與娛樂性的平衡,主動批判偏離主流價值觀的事件,以此增強輿論引導力,涵養清朗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POOL.Technologies of Freedom[M].Boston:Belknap Press,1984.
[3]NACHISON A.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R]A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Forum.Hong Kong,2001.
[4]JENKINS H.Convergence Culture: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
[5]MARTINEZ M S,ALONSO R I.Convergence and interaction in the new media:Typologies of prosumers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Faculty,2015:87-99.
[6]程海聲.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09):229.
[7]龔瀛琦,張志安.融合報道的特征及生產機制[J].新聞界,2011(03):11-14.
[8]崔志源,劉冰.融合新聞時代海洋新聞的生產和傳播[J].青年記者,2019(06):44-45.
[9]夏偲婉. 融合新聞的敘事研究:以2012-2016年普利策新聞獎作品為例[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10]張麗霞.淺論藝術語言觀照下的融合新聞創新[J].當代電視,2022(03):108-112.
[11]李明文,劉卉.新媒體語境下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分析[J].今傳媒,2021(08):11-15.
[12]耿強.數字媒體技術與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J].數字技術與應用,2022(0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