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芳
[摘要]文章分析新媒體應用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優勢以及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探究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即持續鞏固學術期刊的傳播基礎、不斷提升學術期刊的網站服務功能、多元探索學術期刊的開源傳播發展模式、差異化實施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品牌戰略、多樣化開展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傳播,為學術期刊在新媒體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被廣泛應用于社會、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深刻地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一方面,學術期刊具有獨特的價值,可以積極融合新媒體,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對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效果,為學術知識的積累和創新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作為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亟須轉型升級,并避免新媒體的信息過載、新媒體環境下的學術不端帶來的負面影響,為讀者有效獲取高質量的學術內容提供支持。當前,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學術界和出版界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一、新媒體應用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一)學術傳播優勢
首先,社交媒體、在線科研博客等新媒體可以充分發揮實時性的傳播優勢,使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一經產出即可獲得及時發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部分傳統學術期刊出版周期長、學術研究成果發布滯后、傳播速度慢等問題,便于更廣泛的讀者精準地獲取信息,滿足個性化的學習和科研需求,推動科研高效發展。其次,新媒體可以拓展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打破傳統學術期刊受到地域、發行渠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覆蓋更廣泛的讀者群體,從而提高學術知識的可及性,有助于推動全球范圍內的科學合作與進步。最后,新媒體可以為學術期刊與讀者建立密切的互動溝通渠道,使讀者不僅可以獲取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還可以參與到相關科研話題的討論中,與作者或其他讀者進行交流,從而增強學術期刊的吸引力,深化讀者對學術內容的理解和應用,促進學術科研成果的轉化。
(二)內容呈現優勢
傳統學術期刊以文字和圖表為主,形式相對單一,而新媒體則通過圖、文、音視頻結合等多種方式,使學術內容可以更生動、更直觀地呈現。例如:學術期刊可以通過新媒體嵌入科研實驗的視頻片段,讓讀者直觀地了解實驗過程和結果,增強對學術研究的可感知性;應用數據可視化技術,使復雜的學術數據以圖表、圖像等形式呈現,更易于讀者理解和分析;采用科普圖文的方式,更為輕松、通俗地呈現學術內容,進行學術解讀,降低學術內容的閱讀門檻,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體,促進學術知識的傳播與普及。
(三)交流共享優勢
當前,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論壇和博客等新媒體,學術期刊可以為作者、讀者等提供一個開放、平等的學術交流空間,既促進學術科研成果的傳播,又提高自身的學術影響力。例如,學術期刊可以通過新媒體幫助作者實時分享學術科研成果、學術研究觀點和經驗,并及時獲得反饋和建議,從而加速學術研究進程,完善學術觀點,促進新思想的碰撞,推動學術合作的形成;創建在線討論區,鼓勵讀者對學術內容進行評論,積極互動反饋,深化學術討論,提高讀者對學術對話的參與度,從而幫助作者挖掘更多學術研究角度,促進作者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便捷地組織在線學術會議、研討會等活動,促進學術界的跨地域合作與知識共享。
二、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
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亟須轉型升級,打破傳統出版形式、傳播渠道的限制,進入數字化發展階段,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然而,當前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一方面,部分學術期刊過度依賴紙質出版形式,傳播范圍受限。也就是說,傳統學術期刊傳播主要依賴印刷品的分發,信息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無法將信息主動推送給讀者,造成信息傳播的滯后性[1],不利于讀者便捷地獲取最新學術科研成果。另一方面,部分學術期刊雖然通過官方網站、中國知網等拓展網絡傳播途徑,但是內容仍局限于目錄、投稿指南等期刊基礎信息,缺乏多樣性,吸引力不足,難以獲得更多讀者的關注[2]。因此,學術期刊要想吸引更廣泛的讀者,尤其是新一代讀者,適應讀者通過多媒體形式獲取信息的要求,就要利用新媒體豐富內容傳播形式,使學術內容呈現更加多樣化,如圖文并茂的科普論文、生動有趣的學術視頻等,從而更好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轉變傳播策略的緊迫性越來越凸顯,亟須主動利用新媒體,發揮新媒體優勢,促進信息的廣泛傳播。
三、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持續鞏固學術期刊的傳播基礎
在新媒體背景下,雖然學術期刊的傳播方式已經發生改變,但是學術期刊仍然在學術傳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既需要推動自身數字化發展,又需要持續鞏固自身紙質出版的學術傳播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前,學術期刊亟須進一步在學科領域提高學術的穩定性和可信度。一方面,學術期刊應當通過提升自身的紙質出版品質,鞏固學術傳播地位,擴大學術影響力,如引入更為嚴格的同行評審機制、提升印刷質量等,維護自身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學術期刊在堅持數字化發展的同時要充分發揮紙質出版的優勢[3],凸顯自身在內容閱讀、收藏等方面的特殊價值,通過設計精美的封面、增加特色欄目等方式,提升紙質出版的吸引力。此外,學術期刊還可以通過附贈電子版、開展線上線下互動等創新形式,將自身紙質出版與數字化發展有機結合,從而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
(二)不斷提升學術期刊的網站服務功能
作為專業學術網站,學術期刊的網站是傳播學術科研成果的重要載體,需要不斷提升網站服務功能。首先,學術期刊的網站可以通過人性化的設計打造直觀友好的界面、建立清晰的導航結構、提供智能搜索功能等,使作者、讀者更便捷、有效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快速了解最新的學術科研成果和學術前沿動態。其次,學術期刊的網站需要增強內容的多樣性,充分拓展學術科研廣度和深度,不僅應為作者、讀者等提供優質的論文發表和檢索服務,還應拓展內容、豐富形式,包括學術博客、專題報道、研究亮點等,為讀者提供更為全面和深入的學術信息,從而吸引讀者廣泛關注,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不同需求[4],進一步提升學術期刊的吸引力。同時,學術期刊的網站也應積極借助新媒體,采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數據分析工具,提升網站功能,更精確地了解讀者的需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推送。此外,學術期刊的網站還應采用開放式數據接口,實現與其他學術平臺的互通互聯,從而構建更大的學術網絡,促進學術資源的共享。最后,學術期刊的網站可以構建學術社交網絡,開展學術論壇、在線研討會等互動,為作者、讀者等提供學術交流的空間,促進學術合作與交流,拉近學術期刊與作者、讀者之間的距離,建立聯系更為緊密的學術社區,從而提升學術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三)多元探索學術期刊的開源傳播發展模式
當前,大部分學術期刊和專業學術網站為讀者提供付費下載和在線閱覽服務,這雖體現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因費用較高而限制學術知識的普及。由此,開源傳播成為一種值得學術期刊探索的新發展模式,如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作為一個開放性學術期刊目錄系統,為讀者免費提供經過同行評審的高質量的學術期刊和論文,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開放獲取的平臺[5]。然而,學術期刊的開源傳播發展模式并非一蹴而就,存在一系列的挑戰和難點。一方面,學術期刊的開源傳播發展模式需要通過機構贊助、學術基金支持等方式,獲取資金支持,以支付審稿專家、編輯的人力費用,維護相關網站和技術設施的正常運轉等。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的開源傳播發展模式可能面臨論文審稿標準不一、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開源傳播發展模式下,傳統的學術期刊審稿標準、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不適應學術內容傳播的需求,不利于學術期刊規范審稿流程,甚至可能會影響學術內容質量。因此,學術期刊亟須在多元化探索開源傳播發展模式的同時,制訂明確的審稿標準,形成質量保障機制,確保學術內容的可信度和高質量。
實踐證明,開源傳播發展模式具有促進學術期刊發展、推動學術科研成果傳播的巨大潛力。學術期刊可以通過開源傳播發展模式,加強學術社區的互動,推動學術知識更廣泛傳播,提升學術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學術期刊多元化探索開源傳播發展模式,還應深入思考該模式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從而為自身在新媒體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差異化實施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品牌戰略
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作為學術交流平臺,需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將高品質內容作為核心競爭力,以提升學術傳播力和影響力為目標,差異化實施內容質量品牌戰略。
首先,在價值引導方面,學術期刊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主流價值取向,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學術期刊通過在學術內容中融入正確的價值觀,能夠引導讀者形成積極的學術態度,并增強自身在學術領域內的影響力。此外,學術期刊還應當在選題策劃上明確目標導向,以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為目標,圍繞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設置選題,使學術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引導性[6]。其次,在學術規范方面,學術期刊應積極與中國知網、萬方等論文數據庫合作,把好學術規范關,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學術期刊通過與中國知網、萬方等論文數據庫的緊密合作,能夠豐富學術資源,確保學術內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最后,學術期刊必須堅守質量底線,嚴格規范論文體例格式、文字表達等,維護學術品質和聲譽,打造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品牌。
(五)多樣化開展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傳播
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應當應用新媒體,拓展傳播渠道,為讀者提供在線閱讀和下載等更為便捷的服務。首先,學術期刊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通過精準的選讀和推送機制,將高質量學術內容傳遞給廣大讀者[7]。此外,學術期刊可以提供在線購買功能,既拓展讀者獲取學術內容的渠道,也豐富自身收益渠道。其次,學術期刊可以與綜合性平臺合作,將學術資源引入更廣泛的傳播平臺,為讀者提供更豐富的在線學術資源。例如,學術期刊可以利用今日頭條支持論文在線下載的功能,通過“掌橋科研”頭條號為讀者提供豐富的中外文期刊資源。在拓展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同時,學術期刊也應當注重內容的質量,確保傳播的學術內容符合學術規范,并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制訂差異化的傳播策略,多樣化地開展內容傳播,使讀者在不同平臺上精準獲取學術科研成果。最后,學術期刊可以探索與新媒體平臺開展深度合作,聯合科研機構在新媒體平臺上舉辦線上學術講座、座談會等活動,提高學術期刊的曝光度,進一步拓展讀者群體。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嚴峻挑戰,文章分析新媒體應用于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優勢以及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探究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路徑,即持續鞏固學術期刊的傳播基礎、不斷提升學術期刊的網站服務功能、多元探索學術期刊的開源傳播發展模式、差異化實施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品牌戰略、多樣化開展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傳播。當前,在新媒體背景下,學術期刊應堅守學術規范,積極創新,始終以高品質內容為核心競爭力,實現學術知識的更廣泛傳播,為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供更為豐富和高水平的學術資源。
[參考文獻]
[1]樓啟煒.高質量發展視域下高校學術期刊的建設思路[J].科技傳播,2021(21):65-68.
[2]羅梅.新時代我國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分析[J].今傳媒,2023(09):84-87.
[3]孫艷.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問題[J].中國編輯,2023(10):65-68.
[4]黃自娟.新時代地方高校學報高質量發展策略[J].商洛學院學報,2023(05):91-96.
[5]侯國鳳.新時期高職院校學報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局限及破解路徑[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3):141-144.
[6]林娜.新時代黨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若干問題[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3(05):161-168.
[7]劉京希.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究當何謂?[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6):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