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摘要: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旨在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構建語文思維、提升閱讀學習綜合能力。教師要依托新課標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使學生在了解共情培養的必要性和著力點后,具備較強的閱讀意識;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獲得閱讀體驗,達成共情能力培養的目標;通過組織角色扮演,幫助學生深化共情思想;在聯系生活實際的閱讀中,使學生獲得知識遷移技能;倡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訓練,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共情能力;創新方法
共情能力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主要是由個體理解真實的或者想象的他人的情緒,進而引發的與之一致或者相似的情感體驗。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能夠實現語文課改的重要目標,促進學生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掌握閱讀技能,而且能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同時,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共情能力能夠使學生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培養共情能力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使學生感知文本閱讀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并助力學生構建良好的文學思想,進而提升閱讀學習綜合能力。在共情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結合閱讀文本,讓學生感知文本的主題思想,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與作者的創作情感保持一致性和統一性,從而促使學生透過“言”“象”達到“意”的體會目標,深入感知作者的內心情感,實現由心靈到情感的感染與熏陶,最終突出閱讀文本的寫作意義。
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共情能力培養的辯證關系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關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處理好以下辯證關系:首先,人文性和工具性之間的辯證關系,語文閱讀教學在提供必要的人文關懷的同時,達到工具性交互的目標。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言”和“象”的途徑進入“意”的層面,從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文本內涵及人物情感;其次,顯性和隱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應將共情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個人的生活體驗相結合,在隱性和顯性合二為一的過程中,感悟情感與體驗過程;再次,認知和情感之間的辯證關系,情感性與認知性屬于“共性”的主要表現特點,雙方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認知是情感的中心基礎,而情感是認知維度的升華,伴隨著學生深入認知所閱讀的篇章,會進一步加深對其情感的理解;最后,個體和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幫助其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與作者的情緒變化。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要辯證地處理上述四種關系,有效解決作者、文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達成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目標。
3?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教學著力點
共情能力的培養,是體現語文教學特殊性的重要路徑,也是幫助學生提升閱讀素養的有力手段。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通過找準共情能力教學著力點,簡化教學步驟、提高教學效率,凸顯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致力于促進小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實際上,共情屬于一個動態化的生成過程,具體就是“述情——接納——分享——啟迪”的過程。其中述情指的是了解學生的言談舉止和掌握學生出現的心理變化,教師應準確判斷;接納指的是教師應該接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困惑;分享需要教師創設合適的教學環境,聆聽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啟迪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3.1從閱讀文本著手,培養共情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征幫助其構建語文文學思想,促使學生在多角度、多層面的閱讀學習活動中,理解閱讀文本的本質與內涵。通過共情能力訓練,幫助學生與作者、主人公引起情感共鳴,進而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在閱讀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鑒賞與品讀,引導學生挖掘閱讀文本的中心思想,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基礎知識、培養文學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語段、篇章中的重要知識點及問題等,提升學生對文本的審美與鑒賞能力,從而提升他們對閱讀文本的情感體驗與文學思考能力。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3.2從教學特征著手,培養閱讀學習能力
閱讀與欣賞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內容、課外讀物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從而豐富閱歷、強化感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每篇閱讀文本都體現著作者的獨特觀念和豐富情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特征,將人、事、物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構建個體性、獨立性的閱讀觀。在共情能力訓練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對文本進行略讀、品讀,感悟每篇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受到震撼與啟發,進而獲得情感升華,提升學生習得知識與情感的能力,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文學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3.3培養文學共情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不僅能夠提升其對閱讀文本的主人公、故事情節等方面的情感理解能力,而且能夠使學生深入理解故事內容。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使學生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從而建立完整的人格品質。因此,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品味閱讀文本內涵,形成良好人文素養的能力。
4?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教學策略
教師結合學情進行有效的分析,圍繞當前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共情能力培養任務,設計多種閱讀教學活動,帶領學生感知閱讀學習的樂趣。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從而引起與主題思想、主人公情感的共鳴,促使其在潛移默化的閱讀中形成共情能力。
4.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達成共情能力培育目標
教師要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積極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科學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促使小學生結合已有認知,分析閱讀文本,積累新知,讓閱讀成為檢驗學生個人能力、激發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路徑。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小學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總目標,科學設計多元化閱讀教學方案,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形成主觀閱讀學習能動性。同時,教師要在具體閱讀活動中,讓學生帶著情感、帶著目標去分析課文內容,并探索文本主旨,使學生能夠自主表達閱讀情感,提升閱讀能力,最終達到共情能力培育的目標。
4.2組織角色扮演,深化共情思想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要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科學地開展閱讀教學,促使學生在共情能力培養與訓練中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是他們喜歡的活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章主旨思想創設“角色扮演”游戲活動,使學生在切身體驗中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進而形成共情意識。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感受主人公的內心獨白,體會文本創作的主旨內涵。
4.3聯系生活實際,遷移生活記憶
小學生的人生閱歷相對較少,在閱讀教學活動中,一旦超出了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認知范圍,就會使學生對閱讀文本感覺很陌生,不能與文本內容產生交集,降低了語文閱讀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積極開展共情能力訓練活動,將生活與閱讀結合起來,借助生活元素挖掘閱讀內涵、借助閱讀文本積累生活素材,這體現了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性作用,科學地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從而促使學生喚醒生活記憶。同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創設閱讀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提升綜合閱讀能力。圍繞閱讀文本的主題思想,教師利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幫助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目的,由此提升學生的情感感悟能力,讓學生切實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閱讀教學理論結合實踐模式下,通過滲透共情能力的訓練目標,可以幫助學生將語文課程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從而促使學生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與課文主題思想和主人公情感引起共鳴,最終達到閱讀學習目標。同時,將共情能力訓練與閱讀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促使學生在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上習得知識與技能,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志飛,陳德洋.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共情能力”的培養策略[J].小學語文,2023,12(6):45-49.
[2]魏曉霞.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對策[J].考試周刊,2022,11(28):26-31.
[3]李芬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閱讀:共情能力的培養方法[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1,10(6):10-11.
[4]曹文婷.“悅”讀文本,暢享別樣精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語文新讀寫,2022,10(7):39-41.
[5]余娟娟.信息技術點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J].安徽教育科研,2021,10(28):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