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科
【摘 要】小學階段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數字教學、數字評價、數字管理三維聯動,開展小學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方式的精準化、多元化、場域化探索。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數字化;智慧教育;服務平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1-017-02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加速迭代,國家對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提出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之所在”。當下,對于小學階段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存在認識不足、發現不足、培養不足、銜接不足等普遍問題。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路徑,創新運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深度推進教學交互、人技融合、流程優化,將“國家平臺”拓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成長舞臺”。
依托資源端,推動課堂教學從“傳統固化”向“現代靈活”轉變
在小學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最大的障礙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態和工具主義思維。保護好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依照學生天賦差異和發展需求加以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是小學階段人才早期培養的關鍵。為此,學校依托國家智慧教育云平臺的資源庫,深度推進教學交互,從課堂上推動傳統固化的知識傳授轉向現代活化的能力素養培養。
(1)提高課堂資源的集約度。學校堅持應用為王,綜合集成國家平臺資源,通過細化到教材章節的體系化同步資源有效提升教師備課效率,超過96%的教師已形成信息化備課習慣。為了匹配專業化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建好人文社會、科學工程、智能場景、信息數字等四大校本課程,整合平臺中課程教學的科學、勞動與技術等優質課例,用好平臺課后服務板塊科普教育的大師講堂、專家報告、科學公開課等欄目,真正讓精品微課、名師課堂、院士講堂成為小學階段人才培養的先導課和必修課。
(2)提高創新應用的靈活度。學校不僅注重資源建設,更加注重資源應用,還結合新課標大單元、任務群、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要求在各學科組開展每周學科教研與集體備課,重新審視平臺資源匯聚教學成果,將沉睡資源進行激活、老舊資源進行迭代、孤島資源進行串聯,依托校級名師、學科帶頭人引領創編校本資源、錄制校本微課,提升平臺數字資源本地應用的課堂時效。
(3)提高課堂教學的精準度。依托學情數據開展更加精準的教學,是未來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學校和亞太未來教育、科大訊飛等公司合作,深度嵌入使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通過智慧課堂教學系統、AI聽說課堂教學系統,利用學生平板、語音答題器等將學生課堂活動、作業練習、發音訓練等數據進行適時采集,通過大數據統計分析,形成學生個性化學情報告,教師再結合報告利用平臺相關數字資源開展精準輔導和教學補充。
依托服務端,推動評價從“虛擬的互聯網”向“現實的物聯網”升級
針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路徑,學校從更加多元、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性的視角出發,摒棄單一的價值取向,改革評價機制,借助國家智慧平臺的“低代碼”后臺和數字基座,全力推動“教-學-評”一體化發展,構建起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智雅評價”系統。通過精準的數字畫像體現學生的個性特質,通過多場景的教育獲得感變現激活學生的發展潛質。
(1)創新智雅評價的維度和指標。立足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校設計了“道德情操、學業水平、體育健康、審美創造、勞動實踐、科技創新”六個維度的一級評價指標。在一級評價指標基礎上設置“過程、學業、發展”三類二級指標,共計33個過程采集點。平臺端構建涵蓋管理者、教師、家長、學生等角色的評價主體系統;構建教學數據艙,動態展示,實現過程性評價和伴隨式數據的精準采集。
(2)創新數據采集的方式和過程。學校注重數據采集的便捷和可操作性,采用過程評價輕量化、學業評價智能化、發展評價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在6個不同場景下設計了23種獎章。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學校以周為單位,各學科教師以獎章的形式發給學生,家長利用平臺可以掃獎章上的二維碼將該學科的分值積入學生個人積分;主題活動、社團活動、競賽獲獎等按照完成等級以獎章的形式審核發放,掃碼積分;學業質量監測在大數據端自動生成積分;體育打卡、家庭勞動等以上傳次數自動積分;公益勞動、社會實踐等以任務發布的形式申報參加,完成后自動積分。學校通過平臺上大數據的采集和反饋,同時對關鍵能力、素養水平、必備品格等進行分析,建立校級創新人才儲備名單和培養計劃。
(3)創新學習變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學校將學生的個人積分作為虛擬貨幣,設置物質類獎品和非物質類獎勵,建立物聯網兌換系統,實現人臉識別隨時兌換。兌換一瓶蘇打水、一袋餅干、一個文創筆記本是附小學生課間最喜歡的事。在樓層積分自動兌付機和教室外的電子班牌前圍滿了來領取獎章、查詢、兌換積分的同學。在學校積分榜中只要班級積分達到一定數額,就能兌換一次班級集體活動。學校將學生個人成長與班級成長關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為班級貢獻力量,成為班級真正的主人。
依托管理端,推動學校治理從“各自為政”到“全網覆蓋”的迭代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現代化的校園環境,更需要現代的智治生態。學校以數字化為杠桿,基于實際需求牽引原則,為滿足個性化管理服務需要,多場景實現數字平臺賦能。
(1)優化常態管理。學校利用國家智慧教育云平臺,開發管理端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只需簡單的選課信息和排課規則錄入,就能實現全校所有學生的社團選課意愿采集,不到半天時間就能完成全校常規課、延時服務與社團的排課,不到十分鐘就能獲取課表的最優解,教務管理效率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學校值周、班級考評涉及學校管理干部與各班級班主任,參與人數眾多、評價維度多元、規則算法復雜,很難通過已有平臺應用兼顧,學校通過低代碼數據與平臺數據對接實現賬號信息互通與單點登錄,同時個性化、靈活的應用與流程配置可以兼顧實效性。
(2)優化健康管理。學生安全管理是學校現代化治理復雜的環節,學校為每位學生配備數字手環,借助數字手環完成身份認證、打卡簽到、定位監控、健康監測等。學校通過對學生到校離校、校內軌跡、熱力分布、靜息心率、運動狀態等數據進行分析,監測學生的健康狀況、活動熱圖、交友情況,及時聯通平臺管理端、教師端與家長端,實現學生狀態實時確認、安全實時預警。
(3)優化家校溝通。學校利用國家平臺,開辦家長周末課堂,對全校學生家長進行運用培訓,及時推送平臺中家校板塊中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指導,推動家長群從QQ群、微信群,逐漸轉移到平臺上,并學會利用平臺開展對學生的個性輔導。特別是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學生,家長利用平臺通過數字畫像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情況,通過激勵機制培養學生在家的閱讀、鍛煉、勞動習慣,通過社會公益、學習提升活動記錄將學生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探索,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與國家智慧云平臺的運用取得一定的成果。學校先后獲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重慶市試點學校、央館人工智能課程規模化應用試點學校,2023年4節課獲市級優課并被推薦參加部級優課評選,學生包攬2022世界機器人大賽AI Will全國冠亞軍。未來,重慶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將繼續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創新實踐,打造更加現代、更加包容、更加開放、更具生命力的校園數字化應用生態,實現更高水平的助學、助教、助管、助研、助交流,擦亮“順性課程、五學課堂、智雅評價、現代學校、國際教育”五張名片,成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窗口示范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學校、校地合作的一流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