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婷婷
摘? ? 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領域的發展需求、教育倫理的內在規范和教育實踐的現實需要。制度的執行力是保證師德師風建設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制度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師德師風建設才能在具體實踐中得以落地。針對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薄弱環節,從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師德評價機制“系統化”、榜樣宣傳教育“典型化”、行政管理服務“精細化”四方面出發,探討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執行力提升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執行力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2-0092-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1]師德師風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良好思想道德觀念和言行風范的總稱。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是師德師風[2],這是由教師的特殊身份決定的,“師者,其人有賢德者也”[3]。在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是學校發展的保障,既是教師培養的方向,也是學生成才的關鍵。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如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執行力不足、考核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等,這些問題都影響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深入推進。
高校要形成優良的師德師風,除了教師個人自覺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體系和制度機制。制度的執行力是保證師德師風建設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制度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師德師風建設才能在具體實踐中得以落地。若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執行力不強,將會導致教師職業行為規范程度下降,教育教學質量和社會聲譽受到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出現教育教學秩序混亂,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提升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執行力,不僅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關鍵問題之一,更是解決師德師風建設領域痛點、難點問題的關鍵。
一、價值維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時代價值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領域的發展需求
教育事業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基石,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命運,而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教育領域的發展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和社會需求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能力,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舉措,能夠促進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從而提升教育事業的質量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用培養時代新人的“大先生”、民族復興的“筑夢人”、學生成長路上的“系扣人”“引路人”等富有表現力的詞匯表達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圍繞師德師風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提出“三個牢固樹立”“四個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等師德師風建設標準和要求[4],具有深遠的時代底蘊,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引。
(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倫理的內在規范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倫理的重要內在規范。教育倫理是教育活動中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旨在規范教育活動中的行為和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教育倫理的核心是為人師表,建立起良好的師德師風,對于提高教育質量、推進教育改革、保障學生權益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出具有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的教師,從而更好地推動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的實現。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其師德師風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品德和形象,也對教育活動的育人成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事業需要通過教育者的引導和影響,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知識等方面的培養,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如責任心、敬業精神、忠誠和擔當、公正的態度和行為等,而教育者的師德師風建設,關系到他們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表現,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活動中的目標和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社會長遠進步。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教育實踐的現實需要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保證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保障教育實踐有效實施和實現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在新時代,教育的任務已經從簡單的知識傳授向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轉變,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具備全面發展的素質和能力。如果教師的師德師風不良,將會影響學生對學校的信任和敬意,甚至導致學生對教育產生懷疑和厭惡。相反,如果教師具備高尚的師德和良好的師風,將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提高育人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有助于增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育人的整體質量和成效。
二、現實維度:當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新要求
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是打造高素質教師團隊的重要環節,更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全國各省市高校紛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持續開展師德師風系列活動和專項考核評估,先后涌現出黃大年、陳立群等一批教師楷模。當前,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新歷史方位對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師的育人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師的育人意識是師德師風建設中的核心內容之一。育人意識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深入貫徹教學方針政策,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目標,切實履行育人職責的思想觀念和態度。在師德師風建設過程中,我們往往把焦點放在完善建設制度體系上,相對忽視了對教師育人意識的激發。只有將外部的制度規范、師德專題學習轉化成育人的主觀意識,才能進一步保障師德師風的建設效果。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國際化的發展,為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發展,大部分教師擁有海外留學經歷,或有公派赴海外進行短期訪學的經歷。在此背景下,受西方敵對勢力反動宣傳的影響,個別教師失去了對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支持。另外,一些青年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工作,從“學生”身份轉變成“教師”身份,從一心科研到教學科研兩手抓,發生了質的改變。教書育人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不僅要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關注和關心,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家國情懷。部分新進教師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教師這個角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缺乏新穎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就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
(二)考核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健全的制度機制是師德師風建設的根本保證,考核評價體系則是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保障之一。高等院校師德師風建設需要一整套配套的機制支持,包括制度建設、考核評價、激勵約束等方面。一方面,師德師風考核評價體系需要更加科學和客觀。目前,一些學校的師德師風考核評價主要依據教師的行為表現、業績評估和學生評價等因素,存在著主觀性強,難以客觀評價的問題。在教師評價體系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業績、輕師德,重顯性結果、輕隱性成效”問題,部分評價指標過于簡單化。在師德師風培訓方面,缺乏針對性和精準性,難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教師的需求。另一方面,師德師風考核評價體系需要更加注重教師個體差異的因素。不同的教師具有不同的職業特點、教育理念、工作背景等,這些因素會對教師的師德師風表現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師特點,針對性地制定考核評價指標和方法。例如,對于新進教師群體,重點關注其教學能力的提升;對于資深教師可以加強職業道德方面的考核,鼓勵其在學生教育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創新。
(三)制度的監督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制度的監督機制是確保師德師風建設能夠持續推進和實施的重要保障。監督機制是指在一定制度、規則和程序的基礎上,對行為者及其行為過程進行有目的的觀察、調查、評估、反饋等一系列監督活動的總稱。監督機制的作用是強化制度的執行力,保障制度的有效實施,從而提高組織績效和個人職業道德。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中,一方面,監督機制可以對教師的師德師風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及時發現和糾正不良行為,維護教育教學秩序。另一方面,監督機制為教師提供正確的行為指引和規范,促進其自我發展和職業成長。在當前的實踐過程中,監督機制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因教師個體化行為的復雜性、監督者的專業素養不足、監督對象不夠全面、監督措施不夠嚴格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因此,需要在師德師風建設的制度設計和完善方面,更加重視監督機制的建設,即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制度,確保監督機制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四)制度的執行力有待進一步強化
制度的效用取決于制度的執行力。首先,師德師風制度的制定不夠科學合理。一些高校在制定制度時存在盲目性和理論性,缺乏對實際情況和教育教學實踐的充分考慮。導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很難被廣大教師所認同和執行。其次,制度的宣傳不夠到位。部分高校在制度的宣傳方面存在不足,制度內容沒有被充分傳達給教師,導致教師對制度的內容存在一知半解的情況,對制度的執行相對不夠自覺。最后,制度執行的監督不夠嚴格。一些高校對制度的執行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考核,導致教師對制度的執行不夠嚴謹,從而影響了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質量。譬如,個別教師在網絡或公開場合發表不當言論,相關部門沒有主動懲治、嚴肅處理;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環節方面,無違反師德師風問題就默認等同于師德師風良好。學校的懲戒措施缺乏威懾力,無法有效遏制違反教師道德行為的發生,進一步加劇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困難。
三、實踐維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執行力提升的策略
(一)強化教師主體的自覺與自律,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
教師主體的自覺與自律意味著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尚的師德師風和堅定的理想信念,能夠自覺地踐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和培養學生。針對高校學生規模不斷增長、專業建設要求日趨提高等情況,激發教職工自覺遵守制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一位教師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各方力量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在育人中緊緊圍繞學校事業發展規劃的目標和任務,用“四個意識”導航,用“四個自信”強基,用“兩個維護”鑄魂,在教學科研中融入德育內容,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第一,做好頂層設計,合力打造課程思政系列課程,在“課程思政、專業思政、教師思政一體化建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充實師德師風內涵。第二,精雕細琢,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堂,設計多種專題模塊,開展針對性、互動性教學,發揮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主導性作用,做教學的有心人。第三,實踐提升,善用社會大課堂,結合地區實際、學科專業特色強化實踐育人,強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第四,嚴守政治高壓線不觸碰,恪守法律紅線不逾越,堅決貫徹“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法治思維。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教育者本身要“立德”,每位教師都要重視提升自我素養。只有自己有“一桶水”的知識儲備量,才能保證給予學生“一滴水”知識的質量。教師只有從心底里熱愛學生,嚴愛相濟,才能用愛搭建起與學生聯結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理想信念堅定的人,才能始終不渝、百折不撓,不論風吹雨打,不怕千難萬險,堅定不移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斗。”廣大教師要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把理想信念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師德評價機制“系統化”
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教師自我修養,師德建設不只是強調教師個人的“自律”,更重要的是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既要有嚴格的制度規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導。一方面,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人才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積極組建黨委領導下的教師工作部、院級師德師風工作委員會,全面落實黨和國家最新的相關部署,針對教師不同崗位能力需求和學術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師德師風專題必修課、選修課模塊的培訓,把師德師風建設同廣大教職工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工作緊密聯系。另一方面,監督管理部門應該與教職工、學生建立溝通渠道,聽取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制度,提高制度執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對違紀違規的師德失范行為“一票否決”,嚴格懲處,進一步強化爭做“四有”好老師的責任擔當。
堅持正向引導與失范懲戒相結合,全面實施分類分級評價,貫通教師績效考核與職稱評聘標準,實現教師評價“破五唯”。制定具有高校特色的師德評價機制,把思想政治表現和課堂教學質量作為首要標準,打造多方參與的師德監督平臺。一是實施教師分類、多層培訓培養機制,如領導干部培訓班、新教師崗前培訓、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專題培訓等,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業績考核、晉職晉級、推優獎勵的首要標準。二是完善師德師風監督考評體制,堅持“權責對等、分級管理、層層落實、失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原則,充分發揮高校黨委的導向作用,以黨支部書記為核心,制定考核標準,改進考核方式,如開展“思政師德大講堂”“關心愛護學生、潛心教書育人”系列活動,以真人真事將師德師風浸潤在有聲的引導與無聲的示范中,構建“預防為先、防建并舉”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形成制度執行的正向循環。三是嚴明師德師風獎懲機制,制定《師德師風失范行為處理辦法》,將師德師風教育融入教師管理全過程,體現到教育教學各環節,在教師晉升、人才計劃申報等方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序推進”,建立以校黨委、院黨委及基層黨支部為核心的師德師風專項督導檢查小組。
(三)聚焦高校黨員教師隊伍建設,榜樣宣傳教育“典型化”
高校黨員教師隊伍是高校人才隊伍中的中堅力量,發揮著示范帶頭、表率引領的“領頭羊”作用。聚焦黨員教師隊伍建設,堅持黨建引領,可以促進黨員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更好地發揮黨員教師在高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的模范帶頭作用,推進高校事業的快速發展。依托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主題黨日、支部學習會等形式,深入開展師德師風專題學習教育、自查自糾工作,認真梳理查找師德師風問題苗頭隱患、薄弱環節和工作盲區,召開專題會議推進相關工作。一要建強教師黨支部,使其成為涵養師德師風的重要平臺,將師德師風規范納入教職工入黨積極分子、黨支部書記培訓內容。二要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進性,突出先鋒模范作用,引導黨員教師帶頭遵守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堅守師德底線和法律底線。三要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引導教師有“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心中有國家和民族,肩頭擔使命和責任,以勇于擔當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作風推動各項任務落地落實、見行見效。
宣傳教育是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宣傳優秀典型的先進事跡,可以讓教師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時,宣傳教育還可以加強教師對黨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教師的組織觀念和紀律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典型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顯得至關重要。高校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具有培養人才、創造知識、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大力宣傳師德高尚、業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典型案例和先進事跡,用真人真事詮釋師德內涵,引導教師從“被感動”到“見行動”,從“學進去”到“做出來”,有利于增強高校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通過故事的生動形象性和情感共鳴的作用,引發師生的共鳴和自我反思,從而加大師德師風建設的推動力度。
(四)引導教師發揮道德模范作用,行政管理服務“精細化”
師者為師亦為范,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和系扣人,行為舉止和道德品質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尤其是在德育教育方面,教師的言傳身教更是至關重要。一是建立師德師風激勵評價體系和榮譽體系,加大宣傳力度,以模范典型推進師德師風新風尚的形成,結合教師節舉辦“賡續百年初心 擔當育人使命”等主題表彰大會,邀請校外或遴選校內的教學名師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師德巡講宣傳活動。二是營造師德建設文化氛圍,推動師德主題巡講活動向常態化、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努力做到全覆蓋、齊參與。充分發揮教師黨支部在教師教育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充分挖掘黨支部與學科教師聯系交流的渠道,找準行業需求與學科專業工作的實際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形成更大的工作合力,把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國家、省重大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三是設立教師傳幫帶制度,重視新引進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指導他們盡快確立職業規劃,協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通過“雙帶頭人”培育工程、“三育人”等榮譽載體立標桿、樹典型、學先進,扎實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真正發揮出“兩個作用”的強大力量。
師德師風建設既是高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內容。實施精細化管理,“精”指的是精干、精確、精益求精,“細”指的是細節、仔細。首先,精細化管理可以實現對師德師風建設的全過程監控。行政職能部門結合學校工作實際與師生訴求,制定具體的管理措施,將師德師風建設的全過程納入管理范疇,做到“業務能力精湛、目標定位準確、工作態度嚴謹、實施重視細節”。始終要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的理念,逐步推進“互聯網+”教育教學改革,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其次,實施精細化管理可以促進師德師風建設的規范化和內涵化。管理部門可制定更為精細的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廣泛開展師生“大走訪”,深化師生難題“大排查”,推動服務師生“大提升”,為他們營造潛心教書、靜心育人的良好環境,解決師生關注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辦好“民生實事”“關鍵小事”,讓師生的體驗感、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不斷豐富行政職能部門工作的內涵。最后,精細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行政職能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行政職能部門要及時轉換思維方式,面對各種繁雜的工作,要從“聚焦問題”到“聚焦優勢”,將思維關注點聚焦在管理服務的精細化上,加快推進治理體系的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水平,盡力為廣大教師節約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上來,不搞浮夸虛報,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
對教師提出高標準、嚴要求,不僅是對學生負責,更是對民族負責。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提出,教師要做新時代“經師”“人師”的統一者,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給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時代要求,深刻闡述了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的重大意義,賦予了高校教師更重的歷史責任。育人要先正己,正己方能育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新時代的廣大教師,要聚焦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5],把道德建設擺在教育工作的優先位置,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規矩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強有力的執行力為推動高校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89.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3]? 俞樾.俞樾全集(第一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347.
[4]? 教育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12).
[5]? 習近平.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N].人民日報,2021-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