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鄉鎮初中學校也在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城市初中相比,鄉鎮初中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面臨一些困難。特別是一些學困生,由于種種原因,數學學習成績不理想,如何幫助這些學困生改變現狀,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成績,是當前鄉鎮初中數學教育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探索基于個體差異的個性化學習路徑,對于提高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基于個體差異的個性化學習路徑,以期提高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為課堂教學策略提供新的視角。
一、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的現狀分析
(一)學習基礎薄弱
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為薄弱,這主要表現在對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不夠扎實。由于基礎不牢,這些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往往難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導致在遇到某方面稍微復雜的問題時就顯得束手無策。
(二)學習興趣不高
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確實較強,這可能導致鄉鎮初中的數學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
(三)學習動力不足
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在學習上沒有制訂明確的目標和計劃,這往往導致他們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果不佳。
二、改變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現狀的實施策略
(一)制訂個性化學習計劃
針對每個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個性化的學習計劃不僅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還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要達到的水平。對于學困生,目標應該既具有挑戰性又是可實現的,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讓其從基礎知識入手,逐步深入;對于在某個知識點上遇到困難的學生,可以引導其重點攻克這一難點。此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和喜好。有的學生喜歡通過閱讀來學習,有的學生則更喜歡通過做題來鞏固知識。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建議他們每天固定時間學習,并適時休息,以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
例如,一名學困生在學習“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這一問題上遇到了困難。教師可以為他制訂以下個性化學習計劃:一是學習目標。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直接開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和配方法),能夠熟練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是學習內容。首先,復習一元一次方程和整式的乘法,然后,學習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可根據學生基礎重點選擇因式分解和公式法這兩種解法進行練習鞏固,最后,進行解題技巧小結。三是學習方法。引入趣味微課教程視頻,讓該同學更加直觀地理解解題方法。如果該同學喜歡通過實際操作來學習,那么教師可以建議他多做練習題,特別是那些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題目,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教師在題目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可以通過改變二次項或一次性的系數,進行對比計算,讓學生明確每種解法的特征,從而學會選擇更優的解法。四是時間安排。每天安排1 小時的學習時間,前30 分鐘學習新的解法或復習已學過的內容,后30 分鐘做練習題。每周安排一天的復習日,對本周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和鞏固。通過這樣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學困生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在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節遇到的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是提升學困生學習效率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為學困生提供了一個與同伴交流的平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聽取他人的意見,從而拓展思維,加深理解。在小組中,學困生可以得到其他成員的幫助,同時也能為他人提供幫助。這種互助學習的模式有助于他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以教學“相似三角形”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和判定方法。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確保每個小組中都有學困生。每個小組的任務是通過討論和實踐,探索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判定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的方法。在小組活動中,學困生可以與其他成員一起討論、測量和計算,共同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質。例如,他們可以通過測量不同大小的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來驗證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每組學生的討論和實踐情況。當發現學困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并引導他們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活動結束后,各小組展示自己的發現,并與其他小組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困生可以有機會分享自己的見解和發現,從而提升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學困生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質,還能在同伴的幫助下提升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實施分層作業互評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上,還體現在學習興趣、方法和速度等方面。對于學困生而言,過難或過多的作業往往會成為他們學習的負擔,甚至可能引發他們對數學的厭煩情緒。因此,實施分層作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同時,通過作業互評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其全面發展。
教師可以通過日常觀察、測試成績和作業完成情況等方式,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例如,可以將學生分為基礎層、提高層和拓展層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和數量的作業。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作業應主要圍繞基礎知識進行,難度適中,數量不宜過多;對于提高層的學生,作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難度,鼓勵他們挑戰自己;對于拓展層的學生,作業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每個層次的作業要求,并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同時,教師還應定期檢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對未能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應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在作業完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業互評。具體做法是將學生的作業打亂順序后分發給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學生需要認真閱讀他人的作業,找出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并給出相應的評價和建議。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他們可以通過互評發現自己的解題思路的錯誤和不足;對于提高層和拓展層的學生,他們可以通過互評學習到其他同學更加優秀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互評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結語
總之,本文通過形成以多元化教學的課堂為載體,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手段,以課后分層作業互評為反饋的教學策略體系,為鄉鎮初中數學學困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支持。這種基于個體差異的個性化學習路徑不僅能提高學困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為課堂教與學策略提供新的視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繼續探索和完善這一教學策略體系,為更多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促進他們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