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江精神是幾代龍江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用汗水和鮮血共同鑄造的地域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龍江發展的永恒動力。本文立足新時代發展背景,運用數字技術拓展宣傳思路,以數字技術提升龍江精神的傳播效力。
關鍵詞:新時代;龍江精神;數字化傳播
新中國成立以來,宣傳龍江精神的小說、報紙、影視作品、歌曲等層出不窮,促進了龍江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媒介的發展,傳統的傳播方式在新時代已經收效甚微。數字技術的出現豐富了龍江精神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為龍江精神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傳播平臺,給龍江精神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數字化在龍江精神傳播中的優勢
數字技術以其虛實結合、開放自由、沉浸式體驗等特征,打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限制。數字化傳播方式可以生成更加形象、立體的傳播內容,可更好地傳播龍江精神。
(一)虛實結合,拓寬傳播邊界
數字化能夠從技術層面實現虛擬與現實的相互結合,創造出一個與現實相平行又獨立于現實的虛擬世界[1]。數字化技術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從線下轉為線上,從平面轉向立體。數字化傳播的深度、廣度及其效果都是傳統傳播方式無法達到的。數字化傳播將一切傳播對象都視為共同主體,在VR、MR、XR等新興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為龍江精神的傳播營造更加逼真的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里,龍江精神通過可視化視頻、圖像或場景,逼真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獲得一種穿越時空的“在場感”。
(二)開放自由,實現傳播去中心化
數字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是沒有等級和門檻限制的,是在現實的基礎上構建的開放自由、人人平等、自主自創、自由自在的空間環境[2]。開放自由和去中心化是數字化的最顯著特征,空間僅提供數字技術和底層運作機制,用戶可以在現實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搭建。數字化改變了過去的單向傳播與被動接受的傳播模式,使傳播內容從過去的千篇一律到現在的千人千面,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利用數字化平臺實現了傳播共建與共享的統一。每一個熱愛龍江,對龍江精神有研究、感興趣的人都能通過數字化網絡平臺進行傳播、交流,將自己對龍江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傳遞出去,從不同方位和角度使龍江精神綻放光芒。
(三)沉浸體驗,增強傳播效力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其創設的空間環境也在不斷升級。人們在進入虛擬空間時能夠完全投入到數字技術創設的情境當中,意識能夠過濾掉所有與空間內容不相關的感官知覺,進入到一種沉浸狀態。全息投影、VR等虛擬智能技術,能夠充分調動參與者的學習興趣、激發參與者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其主動參與到傳播體驗中來。每個人都能在虛擬時空中交往互動,并可以共同回到戰火紛飛的抗聯戰場、渺無人煙的北大荒,親眼看見喊著口號跳進泥漿池里的石油工人,這種人機交互、人人交互的虛擬交互方式帶來的體驗感將會更加強烈,使參與者的感受更加真實。
二、龍江精神的數字化傳播的基礎和條件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龍江精神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新平臺、新思路。文化需要科技助力,科技需要文化引領,兩者的結合既有國家政策支持,又有主流文化指引,更有技術發展保障,可謂順勢而為、大勢所趨。
(一)政策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生態建設和文化傳播工作,重點提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需要借助科技發力,依靠新的傳播平臺延伸文化產業鏈,衍生文化新業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數字中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3]。黑龍江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將“數字龍江”列入“六個龍江”奮斗目標,同時強調要“大力發展龍江數字文化,加強優質文化內容創作與文化產品供給,引導社會力量與社會公眾創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龍江網絡文化產品,大力發展數字文化IP、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共同助力龍江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提質增量”[4]。龍江精神是龍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以龍江精神為核心、以網絡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傳播模式,符合國家發展趨勢和時代要求,有利于推動龍江文化傳播新業態的形成。
(二)群體支撐
截至2023年6月,中國的網民規模已經高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4%[5]。數據說明,人們接受信息的媒介已經從線下轉向線上。因此,傳播者應當抓住時代發展的新機遇,迎合廣大網友的媒介偏好,將龍江精神與數字技術相融合,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龍江精神呈現出來。同時,廣大網友既是數字化信息傳播的受眾,也是數字化時代網絡信息傳播的創造者。龍江精神以其獨特的魅力激發更多網友的愛國愛鄉情懷,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創造力,主動運用數字技術手段,以多樣的形式宣傳龍江精神。
(三)技術迭代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彌補了傳統傳播方式傳播速度慢、反饋不及時、互動頻率低等缺陷,能夠更加生動、直觀地進行文化傳播。一方面,AR、VR等技術的發展,將感官交互體驗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能夠給予用戶更加真實的體驗效果,從而讓其對龍江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數字新媒體平臺日益多樣化,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新的傳播媒介受到傳播者的廣泛關注,為龍江精神的傳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三、龍江精神的數字化傳播路徑優化
數字化傳播并不是簡單的傳播平臺轉換,而是以龍江精神為傳播對象,以弘揚龍江精神、建設數字龍江為目標,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對傳播內容、傳播角度、傳播方式、傳播形態等多方面進行優化,實現新媒體多平臺聯動式傳播,充分發揮龍江精神對龍江振興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滿足受眾需求,傳播內容更接地氣
龍江精神數字化傳播必須改變以往傳統、刻板的傳播風格,深入調查了解受眾的需求、意愿和閱讀習慣,經常關注的媒介、平臺,喜歡的語言風格、表達形式等,用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的傳播方式將龍江精神呈現出來。具體思路如下:
首先,善于借勢傳播,提升傳播效果。將龍江精神與當前社會熱點話題、關注度高的事件相結合,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增加傳播效果和影響力。例如,哈爾濱冰雪旅游熱門話題,吸引了很多網友的關注,黑龍江歷史和文化也是冰雪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者可因勢利導,借此時機以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向受眾講述當年侵華日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的堅決抗戰,展現將士們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讓東北抗聯精神被更多人銘記和感懷。
其次,基于受眾視角,拉近彼此距離。傳播者應當充分發揮數字化傳播的優勢,將龍江精神以簡單明晰、通俗易懂、易與受眾共情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近一段時間,很多較有影響力的明星、學者、網紅等紛紛站出來為龍江發聲。董宇輝筆下的黑龍江讓更多網友、粉絲了解龍江、關注龍江,很多在外地工作的龍江人主動宣傳龍江文化,弘揚龍江精神。這樣的傳播效果跨越時空、觸及心靈。
最后,發展特色旅游,深化精神體驗。黑龍江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完備的交通設施,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其中,紅色研學旅游備受關注。重走抗聯路、走進北大荒、鐵人基因代代傳等宣傳龍江精神的紅色路線受到很多網友關注。傳播者應當精心設計龍江精神紅色線路,通過網絡直播宣傳龍江精神特色旅游,同時整合各方資源,在網絡平臺上為游客做好出行攻略。對于不方便現場游的網友,可以跟隨主播開展“云旅游”,通過觀看網絡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參觀承載龍江精神的各大展館,聽主播講述龍江故事,感受龍江文化和精神魅力。
(二)強化技術支撐,傳播方式虛實結合
文化傳播離不開技術創新。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文化傳播已經實現了超越現實、跨越時空、虛實結合,通過VR、AR、AI等技術設備與受眾產生更加緊密的連接。
VR(虛擬現實)技術能給予受眾身臨其境的體驗。其通過真實還原當時場景,讓受眾通過手機或虛擬設備進入虛擬世界,化身為那個時代的某個角色,經歷他們曾經經歷的場景。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充分激活受眾感官。當戴上設備進入虛擬世界后,受眾仿佛置身于那個特定的時代,在逼真的環境中,真切體驗抗聯戰士們的浴血奮戰、墾區人民的辛勤耕作、油田工人熱火朝天的勞動等。強烈的“在場感”使受眾沉浸其中,從而有助于更加深切地感受龍江老一輩人的偉大事跡和奮斗精神。
AR(增強現實)技術能夠將虛擬場景與現實環境自然融合,給予用戶真實的體驗。黑龍江有很多彰顯龍江精神的場館,如東北抗聯博物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北大荒博物館、龍江“四大精神”文創展覽館等,但很多展館的人流量較少,達不到傳播龍江精神的目的。傳播者應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全面提升展館展示效果。AR展廳在時空上有較大優勢,受眾無需來到展館,足不出戶即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絡獲得近距離參觀體驗。AR技術可以讓受眾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最真實的參觀體驗,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AI(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現精準化傳播。人工智能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們的喜好和習慣,并有針對性地制作和推廣人們感興趣的內容,從而實現精準化和個性化傳播的目的。傳播者可以充分發揮AI智能小助手的協助作用,通過人工智能客服為用戶提供24小時服務,通過導覽、講解和互動,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從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助推龍江精神的傳承和推廣。
(三)創新媒體形式,傳播形態豐富多樣
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龍江精神的傳播形式和渠道,提升了龍江精神的傳播力度。
首先,發揮融媒體的傳播優勢。融媒體也是數字化時代新媒體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傳統媒體中的廣播、電視、報紙等進行整合后,融入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中進行發布,實現互為利用、優勢互補的一種媒體形式。融媒體的發展是龍江精神傳播不容錯過的平臺,傳播者可以借助各種融媒體賬號宣傳龍江精神,也可以單獨建立龍江精神融媒體專題,利用新媒體技術,將圖書、報紙、紀錄片、影視作品、詩歌、音樂作品等,轉化成人們更容易接受的風格和形式,讓更多人知道黑龍江,了解龍江精神。
其次,利用數字音樂提升傳播感染力。中央大街上一首“我為祖國獻石油”感動了很多人。龍江兒女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了很多彰顯龍江人精神風貌的地域音樂作品,如《北大荒》《踏著鐵人腳步走》《石油工人之歌》《黑土之上》等,將這些作品與數字技術相結合進行推廣,能夠更有效地推動龍江精神影響力的提升和地方文化品牌的構建。數字技術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工具和平臺,其不僅能夠對音樂進行重新編輯、合成和處理,還能夠根據音樂內容創設虛擬與現實結合的MV,“聲畫結合”的數字音樂作品,能夠讓人們對龍江精神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結束語
數字技術提升了龍江精神的傳播速度,升華了龍江精神的傳播內容,拓寬了龍江精神的傳播路徑,使龍江精神煥發出了新的時代活力。與此同時,人們也應該認識到,在龍江精神的數字化傳播過程中必須加強網絡監管,正確引導平臺之間、傳播主客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利用數字化傳播的優勢,增強龍江精神的傳播力度,更好地發揮數字技術在龍江精神傳播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于杰 牡丹江醫科大學
竇霖 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于海燕 牡丹江醫科大學
參考文獻
[1] 朱嘉明. “元宇宙”和“后人類社會”[N]. 經濟觀察報,2021-06-21.
[2] 趙國棟,易歡歡,徐遠重.元宇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2.
[3]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中國政府網.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 以“數字龍江”建設助推龍江高質量發展[N]. 哈爾濱日報,2023-4-17:08.
[5] 新華社權威快報:我國10.79億網民共享美好數字未來[EB/OL]. 揚子晚報網. 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318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