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俊 上海市楊浦區打虎山路第一小學

上海市楊浦區打虎山路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打一小學)創辦于1953 年。學校秉承“我們的夢想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的辦學理念,堅持“創建人文校園、生態校園、創意校園、和諧校園”的辦學目標,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謀發展、求突破、見成效。
如何突破單一的師徒帶教的青年教師培養模式,助力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我校在辦學過程中吸納了不少新鮮血液,2~5 年青年教師占比約42%,這一教齡階段是教師職業適應與過渡、分化與定型的關鍵期,亟須跟蹤培養。但與入職第一年接受系統性、針對性強的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不同,2~5 年的培訓更多是單一的、傳統的師徒帶教模式,不能有效地解決專業發展上面臨的教學常規、課堂管理、職業認同等諸多問題,不能適切地滿足青年教師多元的專業發展需求。如何突破傳統培養模式,助力2~5年青年教師穩步成長為成熟型教師,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
如何基于校本研修破解難題?我們的思考與行動是:文化是一所學校最基本的土壤,對于塑造青年教師品格、厚實文化底蘊、建構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享受職業幸福具有重要意義。建校70 年,學校形成了以師生和諧發展為本的“搖籃”文化,創設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專業自勵文化,強調“好教師素質的五條價值判斷”,學校以此作為2~5年青年教師培養的沃土,實施了“慧苗工程”,引導青年教師“一生只為做個好老師”。
價值文化彰顯教師理想,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深刻闡述了教育家精神,勉勵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傳承、弘揚教育家精神,我們圍繞“德高業精為‘人師’”的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向身邊的榜樣——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學習,深入開展“讓于漪老師成為我們共同的形象”主題系列活動,青年教師讀于漪、誦于漪、演于漪,今年6 月,老師們排演戲劇《于老師的大年初二》參與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偉大工程”示范黨課建設,在富有藝術氣息的活動中學習楷模、傳承師道。
此外,學校做強“搖籃”師德先鋒號文化品牌,深化師德教育,開展了“打一人文講壇”“黨旗下的故事”“青春在打一飛揚”“學生最大,老師最好”德育年會等系列活動,分享教師育人智慧,傳遞正能量,營造師德師風建設的良好生態。
科學的制度文化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學校制定全面務實的2~5 年青年教師隊伍專業發展規劃,制定了《青年教師培養方案》《青年教師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青年教師培養的指導思想、培養措施與保障機制,并就實施目標、導師帶教、活動原則、活動方式、管理保障等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設計、實施了“學校規劃—部門規劃—個人規劃”環環相扣的規劃鏈,指導青年教師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和自主研修計劃,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
合作文化是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力。學校積極建設“名師工作室”“高級教師研修坊”“男教師勵志聯誼會”等合作發展共同體。以項目建設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深入開展“五個一”活動。例如,正高級教師姜婭敏工作室,帶領4 位青年教師,圍繞“項目式學習教學評價實踐研究”這一主題,利用《教研活動屬性表》等教研工具量表,開展基于問題解決的教研。6 月,承辦了市教師教育學院主辦的研討活動,展示了研修共同體開展教研的成果,經驗在上海教研平臺發布。
又如,學校形成了由高級教師領銜的組團式帶教鏈模式,即高級老師、區級骨干教師、青年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和見習教師五方組成的帶教鏈,實施“五個一”培訓模式。多維度、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研修,實現五方教師共同成長,取得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多贏,經驗發表在《上海師資培訓》中。
研修文化是助推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強大能量。學校采用群體研修與個體研修相結合、課例研究與項目研究相融合等多種方式開展研修。
1.精設課程,研修系統化
學校結合調研數據,基于青年教師自身發展需求、新時代教師的發展定位以及團隊合作項目的實際需要,構建了具有課程化、系統化、專題化特點的“搖籃”成長培訓課程,包括“尚德”“專能”“慧研”“厚文”四大模塊、24 個科目:“尚德”課程,提高師德素養;“專能”課程,提升教學技能;“慧研”課程,增進研究能力;“厚文”課程,提增文化品位。
培訓課程以“1+X”模式實施,“1”是指每個模塊中設置的必修課程,所有2~5年青年教師必須研修,而“X”指的是基于所教學科、研究課題、實踐項目、個人愛好等需求選修的課程。
2.站穩課堂,念好“課堂經”
上好課,站穩課堂,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學校以龍頭課題“以學為中心”的“生·動”課堂建設為教本,引領青年教師學理論、讀課標,形成正確認知;學操作、深實踐,錘煉上課真功夫。例如,我們踐行“課堂三聽”,學會聽自己的課,在錄課、聽課、評課的過程中,與課堂對話,與學生互動,與伙伴切磋,與自己交心;學會聽同行的課,課前讀《教師用書》、教材內容,課中根據《課堂教學評價表》,聽看記思相結合,課后聽評課、主動評;學會聽名師的課,通過教育部“智慧教育”網、上海市“空中課堂”、集團優質課頻道等平臺,走進身邊的名教師課堂,總結經驗,汲取養料。此外,學校通過家常推門課、導師指導課、學期匯報課、期末評議課、循環接力課、一課多式課等形式,推動青年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3.項目建設,增進研究力
項目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抓手,學校重視以項目為驅動,鼓勵青年教師懷揣夢想、擔當、奮進投入其中。例如,“搖籃”思政數字博物館項目組,植入“大思政”課堂的理念,構建10 個線上博物館,實現線上與線下相融合,黨史學習和思政課相結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慧琳到打一小學調研青少年黨史教育時,充分肯定了學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課研究的做法。
又如,學校引導青年教師積極開發課程,構建了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的“搖籃”閱讀課程、身體素質提增的“搖籃”健體課程、審美修養提高的“搖籃”藝趣課程等。青年教師學理論、慧實踐、勤反思、樂總結,出版了《巧用思維導圖看圖寫話》《小學低段口語交際通關手冊》等成果,增進了研究力。
學校創新培養模式,在實施“慧苗工程”中,重點探索跨學科“小組式”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實踐。
這一共同體具體指多個具有互補性學科背景的教師,基于實踐中解決共性問題的需要,自愿合作建立起來的具有共同愿景,呈現開放性、多元性、整合性的學校組織社群。它具有教師共同體的一般特征,又因“跨”學科而呈現了異于同學科共同體的獨有特征。學校共有五個跨學科“小組式”專業發展共同體,分別是“繪本·會意·慧心”“‘搖籃’思政數字博物館”“我與‘搖籃’共成長”“衛生習慣與健康”“玩泥看世界”。
以“衛生習慣與健康”小組為例。由十多位來自衛生、心理、體育、探究、數學等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成員集思廣益,在合作參與中相互依賴,在互補、整合的課程研發過程中突破單學科邊界,充分發揮學科特長,挖掘本學科中與健康教育相關的內容,形成開放性視野,生成跨學科聚合思維。項目組搭建了三大課程主題模塊,設計了16課時內容。
兩年來,30 多名2~5 年青年教師成為區骨干后備、區教育教學新秀、區學科中心組成員;1 名教師亮相上海市“空中課堂”,2 名教師參與“智慧教育平臺”課例錄制;9 位青年教師參與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開設各級各類公開課128節,發表論文、案例35篇;80%以上的青年教師獲全國、市、區各級各類獎項;90%以上的青年教師參與各級各類課題申報,多個課題成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等立項課題;指導學生參與各級各類比賽獲獎724 人次;涌現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學于漪先進集體等先進個人、集體,實現了青年教師的入門、入格。
作為打一小學教育集團核心校,學校在機制共建、師資共培等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依托上海市“雙名”工程攻關計劃等資源,為青年教師提供交流平臺,打造人才發展新高地。例如,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學校與福建省滬明小學教育集團結對合作。2023年,共開展教研25次、微論壇13次、教研課38節、教育項目5個,打一青年教師在結對過程中引領輻射。4 月,上海市黨政代表團前往滬明小學考察期間,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一行與打一小學教育集團現場連線,了解了學校的結對情況。龔市長對此進行充分肯定,勉勵雙方繼續探索,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學校在實施2~5年青年教師“慧苗工程”中,不斷對“真問題”“真需求”深入探索,去短板,揚優勢,破難題,出經驗,營造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良好生態,形成系列培訓課程和培訓模式。“慧苗工程”扎實高效、可復制推廣的經驗為后續2~5 年青年教師的培養以及基層學校提供了有效藍本。
厚植學校文化,滋養教師成長,我們永遠在奮進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