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豪 張錦恒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究黨的二十大精神對民族團結理論的影響和貢獻。采用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的研究途徑,詳細解析了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民族團結的核心理念和實踐措施。研究發現,二十大精神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強化民族平等互助和諧關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些理念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穩固的理論基礎。本文進一步探討了民族團結理論在當前和未來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和挑戰,為該研究領域帶來了新的觀點和深思。
【關鍵詞】二十大精神|民族團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新時代背景下,二十大精神在推動民族團結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顯得尤為重要。二十大報告強調了將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為新時代黨的民族事務的核心任務,這一精神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應用,也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一統理念的繼承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由全國各民族共同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強調各民族平等,確保各少數民族權益合法受保護,并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及和諧發展。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的根本政治體制,反映了國家尊重并保障少數民族自治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利,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共繁榮的方針。
在二十大報告里,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以西藏為例,作為我國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在中央的關懷和支持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實現了小康社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制的顯著優越性。這不僅增強了包括西藏在內的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也增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達成共同繁榮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穩固的根基。
一、二十大精神的核心內容與理論分析
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強調了深入推進全面改革與依法全面治理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化和發展,還重點突出了在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促進。
在民族團結方面,二十大報告強調了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報告中提出的措施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應用,還強調了對民族平等互助和諧關系的重視,以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對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對比傳統理論,二十大精神在民族團結上的新發展體現在更加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以及更加重視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諧關系的建設,這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深化,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持續創新與進步。
二、中國民族國情與民族團結的理論脈絡
在探討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政策和理論的發展中,中國的民族政策和理論一直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民族政策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則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特有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對民族政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思想不僅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天人合一”的生態觀,還與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相通,即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類實現其生產、生活和發展。
另一方面,歷史上各民族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的交往、交流和融合,為中國民族政策和理論發展貢獻了豐富的內容和資料。從古至今,中國的許多地區,如今天的陜北地區,曾是多個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等的聚居地,這些地區的方言和地名中仍然保留著這些民族文化的痕跡。這種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為理解中國民族政策的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有力證據。
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是對民族工作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它突破了以西方歷史經驗為標準的“現代化”思維框架,強調從中國的歷史實際中尋找理論建構的新路徑。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成功,根本依賴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民族事務處理中,要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指導,確保黨委主導、政府執行的工作機制、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共同合作的工作格局。黨對民族事務的中央集體指導,以及全社會的通力合作,確保了民族政策的有效實施。在鞏固民族團結方面,少數民族干部扮演了重要的橋梁和傳遞信息的角色。此外,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全力實施并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各項規定,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保障民族事務管理依法依規進行。
培養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繼承并發展自民族歷史深處,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實踐為基礎,持續創新民族發展所需的價值理念、思考模式及規章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論述為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基本指導原則。他指出,中華民族與其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可喻為一大家族及其族內成員間的相互聯系,體現在大家族各成員之間的互動與聯系。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必然性。
三、民族團結理論的新發展
二十大報告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這是增進民族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一、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體現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核心,即維護與優化民族區域自治體系,增強與提升黨在民族事務中的工作,同時廣泛促進民族團結與進步的事業。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深化和提升民族事務處理的核心觀點,這些思想主要體現在“十二個必須”中。這些必須包括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理解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
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特征,如龐大的人口基數、全民共享的繁榮、物質與精神文化的和諧發展、人類與自然的協同共存和平發展道路等,為民族團結理念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這些特征強調了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兼顧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報告中強調了將民族團結理論與實際國情和發展目標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具體實踐中,這表明需深化民族間的互動、交流與融合,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以及在推進民族團結工作中采取系統觀念和胸懷天下的思想方法。
黨的民族工作與現代化建設的緊密聯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為導向,強調了黨的民族工作與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緊密聯系。這表明,在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被視為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結束語
文章全面回顧了二十大精神對民族團結理論的深刻影響和貢獻,著重強調了新時代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我們詳細分析了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民族團結的核心內容和實踐措施,以及這些理念如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密結合。本文強調,二十大精神不僅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中國的應用,也創新了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認識。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在社會實踐中更有效地貫徹這些理念,特別是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方面。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郝亞明.從五個主題詞來深刻把握新時代的民族工作——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J].西北民族研究,2023,(02):5-15.
[2]齊百順.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邊疆民族地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06):10-16.
[3]劉偉,裴長洪,樊綱等.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筆談(下)[J].經濟研究,2022,57(12):4-30.
[4]張研,董博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J].黨的生活(黑龍江),2022,(11):41-45.
[5]本刊編輯部.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J].中國新聞發布(實務版),2022,(11):7.
[6]本刊綜合報道.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國家民委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綜述[J].中國民族,2022,(10):82-87.
(作者簡介:趙家豪,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共黨史;張錦恒,陜西國際商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研究中共黨史)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