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黃婕 張娜 劉曉玉 喬姣敏
【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革命犧牲和艱辛奮斗最終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新時代下,充分掌握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加強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知規律與接受特點研究,是培養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保障。故此,文章探求大學生在紅色文化方面存在的認知規律及接受特點,以期能為更好提升當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大學生|紅色文化認知
紅色文化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豐厚革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數革命先烈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既要注重有形遺產的保護,又要注重無形遺產的傳承,大力弘揚紅色傳統。”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承載著歷史,啟迪著現實,且昭示著未來,既是凝聚社會共識、民族力量的一種強大精神力量,更是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珍貴精神食糧。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是繼承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大學生是否接受紅色文化這一主導政治文化,關系到紅色文化未來發展命運。因此,對新時期大學生紅色文化認知規律及接受特點進行研究,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紅色基因傳承和弘揚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與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知規律
(一)認同理念:校園文化和紅色文化間有密切聯系
在革命抗日戰爭這一最困難的革命發展環境下,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三所學校共同組建的西南聯大培養出了174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這些學院人才中,鄧稼先、趙九章和郭永懷等人均為新中國的富強作出了重大貢獻,且獲得了“兩彈一星”勛章。在新中國成立后,各種類型的大學在全國范圍內紛紛成立,廣大的師生以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社會主義的建設之中,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1]。因而每所大學都多多少少蘊含著不盡相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是一種有助于大學生良好發展的寶貴財富。
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師在進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念相關知識講授及思政教學時,為使大學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化的重要論述,可與如河南省“三門峽盧氏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管理處等共同組織“送故事與講座”和“送展覽”進校園的教學活動,讓“紅色故事會”走進學生的生活。通過活動中的專人專業講解,利用珍貴而翔實的“聲音”和歷史圖片,讓大學生充分感受革命先烈們在那個救亡圖存、硝煙彌漫的時代勇于斗爭和不畏犧牲的紅色精神。這正是生于和平時期青年大學生應該吸取的正面力量。通過這樣的活動,促使大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到,通過思政課學習,從“學習新理念,做合格接班人”的主題教育中傳承和弘揚紅色故事與文化,從而為培養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認同教育:紅色文化是高校德育的根基,也是紅色文化的傳承
舊中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尚且能為紅色信仰而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高舉共產主義旗號宣傳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中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應站穩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的宣揚腳步[2]。大學思政教育工作者擔負著“傳知識、傳思想、傳真理”的使命,肩負著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因此自己要有明道、信道、引道的意識,讓學生“親其師”,從而“信其道”,進而健康發展。故此,在進行思政課教育教學時,教師可以屹立于盧氏縣的“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塔”及其背后的紅色長征文化為思政教育資源,開展一個“追尋先烈、致敬英雄”的思政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到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塔前莊嚴肅立地朗讀碑文、憑吊英烈,向英烈們敬獻花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以深沉的哀思,引導大學生聆聽紅軍長征先烈們英雄壯舉的同時,感悟、深思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此充分進行德育,提高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感,激勵他們在新時代“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事業中奮勇前進。
二、新時代思政課教育與大學生紅色文化接受特點的淺析
(一)極具歷史現實性特點
紅色文化在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規律中,倡導并推廣“實干”的精神。“紅色文化”是一種辨證唯物主義的、有別于一些只存在于思想體系表層的文化內涵、價值形態,與西方文明最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紅色文化具有務實的性質,是解決人類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最基本途徑,切實保障工人、農民經濟權益,鞏固無產階級的政治地位。
例如,在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時,可將思政教育“小課堂”搬至社會“大課堂”中,通過在“三門峽盧氏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這一“大課堂”中進行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一同聆聽革命先烈們不怕犧牲、英勇奮戰和不怕遠征難的故事,參觀兵器廣場、陳列館,觀賞“英雄兒女”雕像;為烈士清掃墓園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為師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精神引領和心靈洗禮[3]。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段歷史故事、每一座革命遺跡,都在鼓舞著后人,讓他們繼承遺志、敢于拼搏、勇往直前,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實現自己的價值,開創更好的明天。基于思政課教學的紅色文化紀念館的沉浸式學習體驗,讓大學生仿佛穿越到了歷史現場一般,切身體會到了革命烈士們的英勇事跡,這是校園思政教育“小課堂”所不能比擬的。
(二)認同形式極具多元性
1.獲取途徑更廣泛
在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背景下,形式各異的網絡信息制作及傳播平臺不斷增多,在這種信息獲取方式多樣化狀態下,大學生可從其他媒介與渠道上了解各種社會資訊。由人民網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就體現了這一點。新時代大學生處在一個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期,習慣通過網絡獲得信息,而且僅以線下開展的理論教育教學活動和時間是無法覆蓋的,所以只有將紅色文化合理融入網絡教學才能突破時空的限制,并通過“互聯網+思政課+紅色文化”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
故此,思政課教師可借助智慧樹、學習通等在線教育平臺建構一個較系統的網絡紅色文化資源庫,可將紅色歌曲、紅色遺跡、紅色影視、紅色精神和紅色詩詞等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元素放入網絡紅色文化資源庫,建構全域(線上+線下)紅色文化教育資源,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思政課中紅色文化的有效應用提供有力支持[4]。同時,高校還可制作相關紅色文化宣傳短片傳至B站或抖音等媒體平臺,進一步加大紅色文化育人效果。
2.認知更具時代元素
得益于虛擬仿真技術、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良好發展,促使文化傳播上升一個臺階。但也因新技術的使用,大學生逐漸開始“沉迷”在抖音、嗶哩嗶哩等媒體平臺上,“宅”成了一種常見現象。若不能利用新媒介對紅色文化進行多元化傳播,也就無法提倡健康行為方式和習慣,很多大學生難以看到紅色文化,更別說認同。可見,采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紅色場面”極為必要。
具備相關條件的高校應積極探討構建思政課教學的虛擬仿真實驗室,將VR技術運用于思政教學實際,將紅色文化情感與視聽融于一體,呈現高度還原的歷史情景,既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又能打動學生的心靈,將紅色文化由靜態向動態轉變,以體驗式、互動式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到“紅色”情境中,獲得交互性、沉浸式的真實體驗,借助紅色文化的“活化”,拉近大學生與紅色文化間的距離,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紅色文化”學習與傳播,從而增強“紅色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結語
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引導,需要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切實掌握新時代社會、黨和國家的實際發展狀況,靈活掌握新時代下主客體、課堂內外的變化,聚焦新時代思政教育教學的規律,根據當代大學生個性特征與價值觀念,合理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進行“推波助瀾”,并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及各種新興媒體傳播手段與渠道,助力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中進行廣泛傳播,從而實現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傳承和弘揚主流形式盡早形成,促進大學生良好成長與發展。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趙潔.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評——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導論》[J].高教探索,2019(3).
[2]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74(4):110-116.
[3]余豐玉.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J].中國高等教育,2019(18):1-1.
[4]杜向輝.論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與培育路徑[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20,40(5):97-104.
【基金項目:河南省社科聯課題“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大學生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研究”(SKL—2023—702)】
(作者簡介:王曉麗,三門峽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教育管理;作者單位:黃婕、張娜、劉曉玉、喬姣敏,三門峽社會管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