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 ?要】新課程標準實施和“雙減”政策背景下,要求將教學質量提上來,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要求將學生負擔降下去,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就要求承擔著提升學生能力和鞏固學習效果雙重作用的“作業”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提質增效的作用,能夠真正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真正激發出來。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創新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學習和鞏固知識的重要方式。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對學生的品德修養、法律觀念和責任意識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現實中,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開卷考試的原因、中考分值設置的因素、學校課務安排的習慣以及道德與法治課自身特點等緣故,導致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輕視、對課后作業怠慢等現象出現,一些學生可能會感到作業太多、太枯燥而敷衍、抄襲,甚至不做。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需要進行作業創新,使作業更有趣、更實用、更有價值,以契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
一、破陳出新,讓作業為學生學業提質增效
傳統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偏向于保守和應試性,缺少趣味性、豐富性、實踐性和時效性,不利于為學生拓展更廣闊的視野,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思維的發散以及核心素養形成和提升。
創新作業設計,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究,破傳統“整齊劃一模子化”之陳,推“因材施教個性化”模式為新。改變傳統作業忽視學生個體差異、能力差距的弊端,讓個性化作業更好地綻放學生個性特長;改變傳統“一刀切”模式,顧及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接受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模式,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能夠根據自身實際和興趣選擇相應作業進行思考和解答,對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起到一定的作用。
創新作業內容,有利于使學習內容取之于學生生活、用之于學生生活,破“照本宣科”之陳,立“生活化、實踐化”之新。傳統作業易脫離生活實際、不達實踐操作,更游離于時事熱點之外,缺乏實踐性和趣味性,更無實操性,容易讓學生形成“學而不信”的觀念。要讓學生深信其道,就必須創新作業內容,讓學生作業緊貼實際生活、緊跟時代步伐、緊密聯系社會實踐,注入真情實感,才能真正讓知識入腦、入心、入行,使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育理功能上升為育人、育才。
創新作業評價,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提升,破“應試”之陳、“紙上談兵”之陳,出“科學評價”之新、“知行合一”之新。傳統作業強調對基礎知識的反復練習和記憶以達到理解和鞏固的目的,易操作、易評估,但是枯燥重復且停留于表面無疑加重學生負擔、降低學生積極性。改變傳統作業評價模式,突破教材束縛,打破單一分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讓學生挖掘自身潛力,認識自身學習的動態過程,反映學習中的真實情況,采用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對自身學習的反思回顧。
二、匠心獨運,讓作業符合學生發展規律
作業作為重要工具,能夠鞏固學習效果;作業作為重要推手,能夠提升教學實效。創新作業設計,讓作業更具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不僅能提高教學質量,更能夠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一)讓作業有動有靜——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作業的動靜結合,是指在設計作業時,既需要設計包括閱讀、思考、寫作等靜心完成的內容,也需要給學生以實踐的空間,進行與之相應的動手實踐的內容。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落實,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夠增強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更是能夠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增強運用知識的智慧,提升綜合素養。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點,如交友智慧、孝親敬長、服務社會、與集體共成長……除了安排課堂理論的學習和合作探究,還可以安排學生課前搜集生活中的現象、社會事例、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安排學生課后將課堂理論運用于自身實踐,對自身行為進行修正、改進,對新的行動進行實踐、落實。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學以致用的目標,實踐作業的延伸足以培養學生的靈動力和應變技巧,滿足學生求知成長需求。如道德與法治八年級《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生活中常見的隨手丟棄垃圾、不遵守排隊秩序、課堂上隨意講話可能就發生在學生身上。組織學生課前捕捉這些現象,課后整改自身不守規則的行為,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反思,也能更好地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性以及鞏固正確做法,還能夠指導自身實踐,讓自己改“斜”歸正,讓行為撥“亂”反正。
其實,動靜結合的作業還有很多其他形式,例如,學生課堂——讓學生制作PPT、視頻、海報等多媒體作品,在課堂上展示講解,這樣的作業讓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躍躍欲試;游戲化作業——設計闖關小游戲、謎題和挑戰等,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在競爭中激發上進心;親身體驗——安排學生到附近的社區、博物館、實驗室等地參觀學習,進行實地調查、觀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到知識魅力;組織辯論或討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或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和思考。
(二)讓作業有趣有料——課堂與生活的互動
讓作業有趣有料,是指創新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加入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和挑戰,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興趣比較重要,能夠推動他們積極地做作業,認真地聽課,逐漸產生良好的知識學習樂趣。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盡量讓作業變得更具有趣味性、更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更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學而信、學而思、學而用。
在九年級下冊《多彩的職業》教學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崇高理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學習動力,可以選擇布置社會調研的實踐型作業:讓學生以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為調研主題,對這一職業的工作內容、薪資待遇、就業前景、社會貢獻等問題開展調研活動,開展人際交往。學生可以自主決定使用調查問卷、隨機采訪、定點調查、網絡查詢等調研方法來搜集數據并進行處理分析;如果有多名學生碰巧選擇了同樣的調研對象,教師還可以鼓勵這些學生相互合作,組成調研小組來提高調研效率與調研質量。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開展社會調研活動,學生能夠建立起對職業的初步認識,將會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建立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雛形,提高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與敬業精神。
給作業問題加點“料”,可以理解為給作業題目加點“材料”,情境、資訊、圖表、故事、熱點新聞,都可以成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料”,讓作業更有趣,讓學習不再枯燥。利用真實的案例填補作業問題的單調性、距離感,感受知識的學以致用;利用圖片、新聞等資源增加習題的多樣化,感受作業的直觀性、趣味性;利用時事熱點提升作業問題的時效性,感受學習的時代脈搏;利用親身體驗、實地考察參觀增加作業問題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感受作業的實用性。以“材料”為載體,以書本知識點為依托,將“緊扣材料”作為掌握知識點的途徑,學生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身生活實踐中。每年的兩會熱點材料、3·15晚會、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大型體育文藝節目……都可以為作業加“料”,為作業完成提質,為學生掌握知識“增效”。將課堂任務前置,在課前布置準備工作如辯論、實踐報告、模擬法庭,要求學生運用生活經驗、發揮個性特長、展開實踐調查和分析、利用互聯網搜索篩選資料……真知灼見彰顯學生能力,真材實學提升學生素養。
給作業加料,讓作業有趣,能夠直接有效地改變學生對道德與法治作業的枯燥無聊的固有看法,又能夠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讓作業有情有義——素養和能力的雙升
讓作業有情有義,是指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升華學生情感,同時,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作業進行分層分級,使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有選擇地進行提升型作業的實施。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在新課程標準提升核心素養目標的要求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也需要進行改革創新,布置多樣化的、可選擇性的作業,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從不同的作業中選擇能夠夯實自身基礎知識并且能夠讓自身素養有所提升的作業進行研究學習,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老師可以設計通用基礎作業,要求每個學生都需要完成,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保證教學效果,同時可以設置一些個性化、開放性、有一定難度的作業,發揮學生個性特長,有選擇地完成提升型作業,既保證作業的“量”,又提升作業的“質”。例如,在九年級上冊《凝聚法治共識》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當地建設法治政府的一些舉措,放到課堂上探討。在課堂教學之后,老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1.辨析觀點:只要建設法治政府,就能夠建設法治中國。2.作為社會一員,請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做一名法治小公民,請以此為主題設計一份倡議書。3.法律和道德于國家管理而言,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請以此為主題設計宣傳小報。這三項作業中,第一項為基礎題,是所有學生都需要完成的。后面的兩項作業則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其中一項來完成。基礎辨析題可以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而對于“如何做一個法治公民”感興趣的同學,則可以選擇第二項作業,擬一份倡議書,在班級、學校進行法治宣傳,同時了解倡議書的作用和擬定要求。如果是對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比較模糊的同學,可以選擇第三項作業,通過查找資料、走訪咨詢等活動理清關系,發揮自身個性特長設計出宣傳小報。這樣布置作業,不僅能夠保證一定的基礎作業量,還能夠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完成,更加自主地去學習相關知識,也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悟法律和道德在國家管理中的作用,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當然,有選擇的分層次作業,能夠減少學生不必要的作業量,讓學生自主決定適合自己的作業類型,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以此達到減負的效果。
整理近年道德與法治中考卷、模擬卷,發現出現了不少新題型、新問法,例如根據新聞信息,選擇其中兩則撰寫時事評論;以名人為榜樣,撰寫自己的青春修煉手冊與大家分享;以“追夢不負青春,奮斗不負時代”為主題撰寫一篇宣講提綱……這些題目都需要學生能夠將書本知識重組對應,對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全面看問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們必須以學生為本,不斷設計緊跟時代步伐、符合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的作業,創新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和寫作業的興趣,活躍學習氛圍,讓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讓所學知識反哺實踐,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真正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與質量,從而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還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社會實踐經驗,綜合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與素養,使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貧生.《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實踐性作業設計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6):56-58.
[2]胡婕.道德與法治有效作業設計的策略與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18(14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