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梅
【摘 ?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筆者以初中校園籃球活動為抓手,借鑒“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結合學情,在“教會、勤練、常賽”視域下通過設計四條實施路徑(即優化教學計劃,融合“學練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優化教學方法,避免“學用分離”,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優化課堂結構,精確課堂用時比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優化組織形式,課內外相結合,實現“多元化”突破),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合理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一體化呈現,實施更有效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會;勤練;常賽;運動季
教育部在2022年4月份針對素質教育下的體育改革方法,頒布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闡述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培養的價值追求,要求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要落實“以生為本”教育原則,堅持“立德樹人”。所有的教學要理實結合,面向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學、練、賽”一體教學,切實讓學生在鍛煉中感受到運動的快樂和價值,養成體育精神,強身健體、塑造健全人格,盡早實現體育教學總目標——文明精神,野蠻體魄。
一、學情分析
在對我校2022級初一學生205個隨機樣本進行問卷調查時,結果顯示如下:
(1)14.9%的學生熟練掌握籃球的基本動作;48.9%的學生簡單學過籃球的基本動作;36%的學生完全不知道籃球基本動作。(2)0.7%的學生熟練掌握籃球技戰術;24.4%的學生簡單學過籃球技戰術;68.8%的學生基本不會籃球技戰術。(3)0.3%的學生參加過區縣比賽;0.5%的學生參加過校級比賽;30.2%的學生參加過班級比賽,61.5%的學生沒有參加過比賽。
由以上三組數據可以看出:籃球的基本技術沒有普及,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學生完全不知道籃球基本動作;在日常的籃球課堂教學中,沒有強調籃球技戰術的應用;近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參加過籃球比賽。對照2022新課標,以上的數據結果顯示,在籃球項目的學習中,我校的初一新生大部分沒有達到水平三的學習目標。
二、他山之石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美國,有許多體育學家提倡“運動季”概念教學。概念教學起初在國內得到了少數教育工作者的認同,但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改革,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其應用在運動教育模式基礎上,在教學中構建一種合理、科學的教學體系。合理的結構、新穎的方法、高效的效果推動了《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落地。
“運動季”教學模式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有運動天賦、體育精神、體育素養的新型人才。該目標與新課改目標“不謀而合”,目標的一致讓核心素養培養變得一致?;诖?,教師開展運動季概念教學時要落實“新課改”政策,以《意見》為教學思想,以學生為教學中心,設計大單元教學、進行多元化評價、組織體育活動等,全面且有效地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訓練從而凸顯出體育“運動季”概念的價值。筆者借鑒“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結合學情,在“教會、勤練、常賽”視域下設計四條實施路徑,合理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一體化呈現,實施更有效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實施路徑
(一)優化教學計劃,融合“學練賽”, 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原有的七年級籃球單元教學計劃為15個課時(教科版七年級用書),主要學習的技術為雙手胸前傳接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行進間投籃、雙手胸前傳接球、原地運球、行進間運球等。在以往的教學中,經常都是學習單個技術、進行單個技術的考核評價,學生學完了15個課時后,他們可能只會單個的籃球技術,但是在籃球比賽中,還是不能學以致用,也就是沒有達到“教會”的標準。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在實施教學之前,依據新課標(水平四)的要求,結合學生目前籃球技術的掌握情況,將“學、練、賽”有機融合在單元計劃里,一方面增加練的比重,保障“練”的數量和質量;另一方面增加“賽”的比重,多設計一些課堂比賽,增加“賽”的課時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運動季”教學模式,實施大單元模塊教學,一方面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增加單元教學的課時數,在教學時間上給予保障;另一方面,對細碎的知識點和技術進行整體考量,適當打破傳統的技戰術的排序,將單元教學計劃分為技術課和競賽課。在技術課中,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基本戰術為主要學習內容,學多、賽少;在競賽課中,教學內容以真實情景的競賽為主,賽多、學少。
(二)優化教學方法,避免“學用分離”,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學生籃球單一技術的學練。通過學習,學生可能是知道了練習方法,也學會了單個技術,但是缺少在復雜的教學環境中運用技術的能力,比如,學習的傳接球,但是在比賽中不會用所學的傳接球技術來轉移球。這樣的課堂存在“學用兩張皮”的現象。
“教會”的重點在課堂,在“教會”的過程中,需要以勤練和常賽方式加速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為了達成“教會”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鑒使用“運動季”教學模式中采用的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就是學生之間通過合作,提高運動技能,鞏固運動技術,實現共同進步。這種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同質分組”來實現。
朋友共學法:該方法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與同伴一起組成一個團體,自己或同伴擔任體育教師,根據所學的內容和學習能力來指導同伴學習,幫助同伴掌握技巧?;突ブ_到共贏,共同進步。除此之外,這種方法還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種教學方法可以通過“異質分組”來實現,讓每個小組里的運動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其他組員學習,達成學習目標。
情境學習法:即在真實的體育活動環境中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在實施教學前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和開發,形成明確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形成高階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真實情境中形成核心素養。比如,在籃球課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真實比賽的要求組織比賽,隊員、裁判都由學生擔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
比賽法:游戲和比賽是激發學生興趣最好的方法。能用,是“教會”的重要標志。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和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創建與學生相適應的游戲與比賽,讓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熟練技術,提升學生運用技術的能力。
(三)優化課堂結構,精確課堂用時比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提出,重視體育教學中強化鍛煉,增強學生體質,要加強“勤練”。就體育課堂而言,一方面要保證練習時間,落實“精講多練”“少等多動”;另一方面要追求練習質量,做到“練對練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對增強學生體質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指導綱要》中也明確要求:“體育時間跟體育教學內容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體情況、體育能力進行規劃,中小學體育時間一般在40~45分鐘;教學內容要保證每節課有10分鐘基本運動技能學習的時間,也要有20分鐘結構化運動技能鍛煉的時間,剩下一點時間用于競賽和拉伸運動。”
但是,在現有的籃球日常教學中,往往出現學生在課堂上練習籃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的現象,因為老師要“整頓紀律”、要“常規練習”、要“反復講解動作要領”、要“糾錯誤正動作”等,這些看似“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不合理安排,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體育課堂的實效性。
因此,無論是在技術課還是競賽課,教師在設計課時計劃時,要做到“一精煉兩保證”,即:精煉課程介紹、課堂常規、教師指導的時間比重,保證技戰術練習和比賽的時間比重,保證體能練習的時間比重。長期落后的教學方式和不完善的教學管理會影響學生運動能力發展、學生體能下降、身體承受能力變弱。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管理時間,增強學生體魄、提高學生身體承受能力、幫助學生養成長期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四)優化組織形式,課內外相結合,實現“多元化”突破
傳統的行政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不能滿足同一學段學生個體之間在興趣愛好、運動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打破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組織的局限性,采用“同質分班”教學組織形式;另一方面,課內外相結合,采用“社團”或“課后俱樂部”的形式。
結合我校的籃球特色,在七年級第一學期安排了籃球的大單元教學。為了防止出現“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消”的局面,在組織體育課教學時,我們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級,按照學生入校時籃球基礎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比如將學生分為興趣班(零基礎,以培養興趣為目標)、提高班(技術基礎薄弱,以提高技能為目標)、競賽班(有一定的技術基礎,以提高綜合運動技能為目標),結合各種目標進行技巧整合,再采用有趣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評價,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學生受益。
參照“運動季”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安排技術教學內容,在課外社團(或俱樂部)安排競賽內容,課上所學的技術與課外社團(或俱樂部)的競賽課內容密切相關,這樣有益于實現“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銜接”。
在體育學習中,為了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和體育精神,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內容和學情組織競賽,如季賽、團體賽、節日賽或舉辦體育文化節等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體育能力、發展體能,盡早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將課內外元素相結合是新課改重點強調的,其原因是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參與籃球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促進運動技能的形成與提高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參與競賽的策劃與組織實施,在籃球活動的過程中實現綜合育人的目標。
通過以上四個路徑的有效實施,在籃球教學活動中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我校2022級初一學生實現了人人會“玩球”,每天100%參與大課間“玩轉籃球”籃球操活動;課課有比賽,學生在比賽中提高了籃球技術的運用能力;班班有“球隊”,各班隊積極參與“陽光杯”校園籃球賽(包括籃球技術單項賽、“3V3”“5V5”等);周周有“社團活動”,每周兩次的籃球社團,培養籃球“小骨干”,一方面在班級發揮輻射作用,一方面為學?;@球隊輸送人才,參加校際比賽。在活動中,學生享受了運動的樂趣,掌握了一項技能,增強了體質,為實現終身體育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于素梅.《<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17-18,51-52,106,128.
[2]高航,高嶸,高朗.運動季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及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院報,2020,46(2):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