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梅



摘? 要:新課程理念倡導從單元視角分析教材、教法,確定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單元學習活動、作業、評價、資源等。英語作業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學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立足單元整體教學的視角,從布置作業走向設計作業。文章提出了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確定作業目標,遵循趣味性、實踐性和多樣性的作業設計與實施原則,以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實施全程化、評價反饋個性化為手段開展作業評價,旨在探討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初中英語作業優化設計。
關鍵詞: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作業設計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強調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作業的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鞏固語言知識和技能,又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運用策略,增強學習動機。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基于單元教學目標,兼顧個體差異,整體設計單元作業和課時作業,把握好作業的內容、難度和數量,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自我效能感。教師應該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建立課堂所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設計復習鞏固類、拓展延伸類和綜合實踐類等多種類型的作業。
然而,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初中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作業考試化的傾向。學生的學習時間過長、學習負擔過重等問題依然嚴重。作業形式過于簡單,而且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對課堂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機械性重復練習,缺少系統性和科學性。學生很少有機會進行合作性探究,也難以進行開放性思考和多元化問題解決。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通常只關注是否符合標準答案,這不僅削弱了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而且阻礙了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基于《標準》對單元整體教學的要求,需要教師對單元作業設計進行全面思考,并探討提高初中英語作業有效性的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確定作業目標
在日常教學中,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而作業應該是助推單元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設定單元內分課時作業目標之前,為了確保作業的可信度和效度并最終達成單元教學目標,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分課時教學目標和分課時作業目標,使它們相輔相成。
例如,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下冊(以下統稱“教材”)Unit 1“Helping those in need”單元主題屬于《標準》中“人與社會”范疇下的“社會服務與人際溝通”主題群,子主題內容為“志愿服務與公共服務”。本單元各個語篇主要以“幫助有困難的人”為話題,以“志愿服務”為主線設計。教師可以對單元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與重組,并制訂單元教學目標、分課時教學目標和分課時作業目標(如表1 ~ 表3),充分發揮作業鞏固的作用,內化課堂教學內容,實現課內學習與課后學習的互補。
由此可見,單元內分課時作業目標與分課時教學目標、單元整體教學目標高度關聯。通過作業,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課堂所學內容,拓展學習資源,調整學習策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對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強化的過程中,這些作業還能夠對他們的學習責任心和積極性、學習興趣和信心、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以目標為導向,遵循作業設計的原則
1. 趣味性原則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到教學需要,還要充分關注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提高作業的趣味性。首先,選擇有趣的話題和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使用有趣的故事、音樂、影視片段或游戲等元素;其次,運用多種媒體技術,如音頻、視頻或應用程序,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創意性的任務,如設計海報、編排短劇等,讓學生能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參與英語學習的樂趣。
2. 實踐性原則
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只有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擴展型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實踐完成,如實踐調查、采訪報告等。因此,在設計此類作業時,教師需要以教材為依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深入理解與運用所學知識,提高其實踐能力。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多樣性原則
作業設計是在對學生依據《標準》要求應達到的學習能力和所預期的教學效果進行全面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并不是一個隨意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習水平存在差異、興趣多元化、要求不一的學生,在作業的布置上采取多樣化的形式、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他們能夠在符合自己的水平、興趣、發展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與之相應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取得“減負”和“增效”的效果。
三、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作業實施與評價
1. 根據主題大觀念布置整合性作業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活動的設置應當以對主題意義的探索為基礎。因此,作業的布置也應該注重對多個輸出活動的相關拓展,并將所學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結合起來,從而使作業能夠更好地為本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服務。
例如,教材Unit 3“Traditional skills”單元主題屬于《標準》“人與自我”范疇下的“生活與學習”主題群,該單元各語篇以“傳統技藝”為話題,以各種傳統技藝的歷史和特點為主線,但各個課型關聯度不足,對于學生在校園活動中的主觀創造性拓展不夠,需要在作業中加強與子主題內容“豐富、充實、積極向上的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勤于動手、樂于實踐、敢于創新的精神。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觀念進行整合性作業設計,讓學生邀請生活中熟悉的手工藝人,共同完成一份宣傳海報的制作。在海報中,既要體現自己對已學內容的綜合輸出,又要有保護中華優秀傳統工藝的建議,最終形成單元主題大觀念——勞動實踐、勞動品質與工匠精神。
2. 創設真實情境,驅動學生完成作業的內在動機
創設真實情境是指將學生置于具有現實感和真實性的情境中,讓他們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內在動機。在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選取與學生生活相關的話題,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
例如,關于表3中第6課時的作業設計,教師創設了敬老院、動物收容所、學校志愿者、社區捐書籌款等真實情境,給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適度發揮的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運用單元詞匯知識和語法,小組分享志愿服務計劃,并且評價優秀小組的計劃,在真實的場景中運用所學知識,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與遷移,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參加志愿活動的動機。這是重要的育人目標,也是單元整體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 基于單元整體教學實施作業評價
《標準》提出,教學評價應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包括課堂評價、作業評價、單元評價和期末評價等。教學評價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幫助他們學會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主動反思和評價自我表現,促進自我監督性學習,并在相互評價中取長補短,總結經驗,規劃學習。單元作業評價的全程化實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促進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反思與提高。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的作業,教師需要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
例如,針對教材Unit 1“Helping those in need”單元作業評價可以按照表4進行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
[序號 標準 自評 互評 師評 1 自信地介紹自己 2 使用(in order) to do不定式表示目的 3 知道何時何地幫助誰 4 使用“plan / decide / offer / would love to ...”不定式作賓語 5 使用“wish to do”表達預期效果 ][表4? 單元作業評價表]
此外,個性化的評價反饋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在英語學習中的實際情況,以便他們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學習風格和學習興趣等因素進行分類評價。在給學生提建議前,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改進,幫助每名學生進步。
四、結束語
在“教—學—評”一體化的單元整體教學視野下,教師要對作業這一教學中的關鍵環節的作用和價值進行深入探討。為了更好地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并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需要進一步細化作業設計和評價,使學生不僅可以通過真實有趣的作業鞏固和運用語言知識,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體驗英語作業的樂趣,還可以通過多元化、全程化、個性化的評價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信息,這樣的作業設計和評價方式將充分體現激勵作用,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實現英語學科的育人目標。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研究院2022年中小學英語教育專項研究課題——聚焦單元整體教學的中學英語聯動教研行動研究(GDJY-2022-A-yyb33)。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輝,李德顯. 指向學會學習素養的中小學作業如何設計[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5):18-23.
[3]張金秀. 中學英語高質量作業設計和實施的五點主張[J]. 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