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華
核心素養的培養僅依賴課堂教學遠遠不夠,教師要設計多彩、豐富的作業形式和內容,利用作業在教學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作業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基于核心素養設計小學語文作業,要注意作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開展學習活動需要具備的基礎性素養,涵蓋學生學習經驗、學習技巧、語文知識的積累、已有知識梳理能力等。傳統作業以語文知識點識記為主,教師多布置抄寫、習題等作業,以作業數量帶動學生鞏固知識,忽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性記憶和應用性理解,不利于促進學生語言構建和語用素養的形成。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傳統作業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不利于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教師要創新作業設計形式,基于核心素養要求設計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自身語用能力,在不斷應用中積累語文知識,逐漸形成語文知識結構,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比如,教學《那一定會很好》,課文主要講述一棵樹由樹變成地板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充滿童真童趣,對三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立足學生對文本故事的學習興趣,設計趣味性的實踐作業,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教師可以基于文本閱讀,設計一個趣味性的習作作業,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選擇一個主題創編故事。學生可以仿照文本,以植物為題材,也可以以人類、動物、科技為題材,發揮想象,靈活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鍛煉寫作能力。
語文思維品質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語文思維、閱讀思維、寫作思維,對學生持續學習語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基于核心素養設計語文作業,教師要避免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設計內容和方式,探索發展學生思維邏輯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分析、交流中發展思維能力。辯證性作業是促進學生發展思維能力的有效作業形式,可以使學生在作業中思考、辨析作業內容,搜集相關資料,不斷提升思維品質。辯證性作業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理論、論點的思考深度。學生在不斷搜集資料驗證論點的過程中,可以積累知識,為語言表達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教學《手指》一課,課文描寫了五根手指的形態、作用、樣貌等內容,蘊含不以美丑、不以作用作為評判事物優劣的標準,揭示了團結合作、集體意識等精神。教師可以設計辯證性作業“是否可以以某一標準評價、否定他人”,讓學生記錄思索的歷程,搜集有關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辯證性作業,可以促使學生認真搜集相關資料,為理清思維邏輯反復閱讀文本,提高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不斷發散、運轉思維邏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忽視學生對詩詞、文本的審美鑒賞能力培養。語文學科蘊含豐富的審美、鑒賞元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造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基于核心素養設計語文作業,就要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設計體驗性作業,助力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鑒賞能力。
比如,教學《人物描寫一組》一課,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內容,重視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人物的刻畫方式,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以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抓住他人的特點進行描寫和刻畫,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立足體驗式作業,教師可以設計“繪畫作業”,讓學生在充分了解閱讀文本和寫作技巧的基礎上,以繪畫的形式將文本中刻畫的人物展示出來,真正體會文本中的寫作技巧和語言應用的奧妙,從而深入、直觀地體會閱讀文本的知識點,強化學生的審美、鑒賞水平,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再如,教師在設計《火燒云》的作業時,可以讓學生運用彩色畫筆依據文本描繪的情境描繪火燒云,紙張大小、材質和畫筆種類讓學生自主選擇,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鑒賞能力。在評價學生的作業時,教師可以邀請美術教師共同評析學生的作業,根據學生能力水平、鑒賞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在給予建議的基礎上充分鼓勵學生,促使學生進一步發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語文學科是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形式。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重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學生可以深層次地挖掘文本內容,進一步理解文本內涵。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設計思想性作業,使學生在閱讀、理解、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道德意識。
比如,《獵人海力布》一課屬于民間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話色彩,涵蓋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等精神品質,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基于核心素養背景設計語文作業,教師可以設計思想性作業,強化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認知,引導學生吸取民間故事中蘊含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意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發揮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設計語文作業,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思想和意識,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