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霞
在小學生習作中,想象既是習作的重要發展動力又是習作的關鍵能力。這一點體現在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編者意圖中,該單元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二個習作單元,以“大膽想象”為單元人文主題,以“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和“發揮想象寫故事,創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為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筆者以該單元第一篇精讀課文《宇宙的另一邊》為例,談談指導學生學寫想象習作的方法。
想象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形,只是想象的情形是隨機又不被關注的,沒有納入學習的范疇,屬于自發的想象,想過了就算了;既不重視想象的過程又不重視想象的結果。當想象成為學習目標,且作為習作表達關鍵能力培養時,就需要教師設計適宜的想象目標,在任務驅動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想象活動,為想象習作積累素材。如在《宇宙的另一邊》的學習中,為了激發學生適配文本的想象,教師可以設計前置性作業為預學任務:讓學生收集描述宇宙、星系等無限空間世界的資料,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片、視頻、文章,展開自己的想象,并簡單寫出自己的學習結果。在這樣的任務驅動下,學生就能夠進入可以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中,進行大膽想象,這與日常生活中自發進行的想象不同,不僅在想象對象上有要求,而且對想象結果有表達方面的要求。這一前置性作業的完成,一方面打開了學生想象的大門,另一方面能夠讓教師通過學生的初步表達找到單元習作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學生針對《宇宙的另一邊》中出現的想象,就能從想象對象與想象結果去認識是否具有大膽想象的意味,如“……石頭是沒有生命的;在宇宙另一邊,它會不會像花朵一樣開放,或者像人一樣行走”;文本中的想象留白,學生可以大膽地去補充;學生初步表達的想象,可以在后續學習中得到改進。
想象往往需要一個觸發點,也可以說是切入點。對同一個事物來說,觸發點不同,想象的結果也不同。足見,一個好的觸發點,能夠讓想象在大膽之外,還有奇妙、豐富等特點。在想象類習作中,學生常常是從一些比較普通的事物或組合中展開想象,如果不重視找到好的觸發點、切入點,就容易出現人云亦云、重復雷同的想象結果。因此,教師需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平常的事物中抓住能夠促進想象的觸發點、切入點,使想象充滿大膽、奇特之處,帶給人奇妙的感受。如在《宇宙的另一邊》中,課文題目就是一個很好的觸發點,地球對學生來說就是夠大的了,地球的另一邊就有許多具有吸引力的東西,何況是茫茫宇宙的另一邊;言外之意宇宙必然有這一邊,也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而“我們”只生活在宇宙中很不起眼的地球上,地球之外還有遼闊無垠的世界,夠“我們”盡情想象的了。作者大膽想象了宇宙另一邊的情形,如宇宙另一邊是:夏天下雪,太陽從西邊升起等,最奇妙的要數用古詩句做乘法,結果是那么出人意外……這些想象,能夠給學生習作時展開大膽、奇妙想象帶來啟示:那就是抓住確立的標題為切入點,一方面從日常生活出發進行想象,另一方面需要結合自己的學習展開想象;在設置獨特的想象環境中,要敢于突破常識與認知,顛覆規律與公理,讓想象的野馬在思維的疆場上任意馳騁。
寫想象類習作并不是亂想一氣,同樣需要重視寫出一定的中心與主旨;這需要從想象的立足點“我”出發,重視理解“我”為什么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想象,進而理解作者寫出所想象內容的目的。讀《宇宙的另一邊》,作者用“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作為文章的中心句,放在文章的開頭,為后續所有的想象畫出了邊界。這就啟發學生在想象習作中,可以通過先確立中心句(關鍵句)的方法,為自己所要開展的想象畫出邊界,再一一寫出大膽、奇妙的想象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這一方法,對開始寫的想象內容進行修改,讓自己的想象在有中心的前提下,朝著大膽、奇妙的方向發展。
總之,在習作單元想象類精讀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提煉想象習作的表達方法,在想清楚想象內容的基礎上,努力把大膽、奇妙的想象結果表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