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要以語文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文本中有特色的語言表達,是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能夠讓學生以較少的時間投入,取得語言學習的較大收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文本中抓住有特色的語言表達,開展語言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從能理解到會運用的過程,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詞語作為最小的語言運用單位,在文本中體現出機動靈活的特點;作者在運用詞語表情達意上往往獨具匠心、恰如其分,具有這樣表達效果的詞語就屬于文本中有特色的詞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有特色的詞語,在深入品讀與體會的基礎上,開展遷移運用的語言實踐活動,靈活運用有特色的詞語。如教學《草原》,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課文中有多個動詞的運用很有特色,如“飛”“敬”“握”等。筆者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2自然段中迎客部分的描寫,找出反復出現的動詞——在5個句子中,“飛”出現了3次,有“飛過來”“飛馳”“飛過”。接著,筆者讓學生采用換詞比較的方法,以第一處出現“飛”的句子“像一條彩虹飛過來”為例,體會蒙古族同胞的好客和熱情;學生思考作者在寫蒙古族同胞迎接漢族客人時,為什么用了這么多“飛”字,也就是從“飛”字的運用想開去,通過品讀句子,感受到這些“飛”的表達,一是能夠體現蒙古族同胞希望早一點見到漢族客人的迫切心情,二是見到漢族客人后無比興奮與歡快的心情;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總結——“飛”的反復運用,突出了蒙古族同胞對漢族客人的美好情感。抓住有特色的詞語開展學習活動沒有到此停下來,筆者讓學生在課文第3自然段中找出多次運用的動詞,進行品讀與體會,從中進一步感悟蒙古族同胞與漢族客人之間的深情厚誼。最后,筆者還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學生嘗試用一個動詞寫出漢族客人離開時,蒙古族同胞的表現,內化“以表示動作的詞語傳達感情”的表達方法。
句子是表達完整意義的語言單位,有特色的句子顯然是指該句子在內涵、形式、情感等方面表達上體現出的與眾不同的效果,值得細細品析。作者在文本中的表達都是具有個性化色彩的。當這種個性化表達讓讀者為之一振時,相關的句子就屬于有特色的句子,也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視的教學對象。如教學《有的人——紀念魯迅先生》,詩人臧克家在詩歌開篇的表達:“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樣的詩句就屬于有特色的句子:從字面看,似乎很矛盾,本來是活著的卻被看作死了,而本來死了的人又說還活著;從句式看,是互相對舉的,死與活既在一個人身上相對舉,又在不同人身上相對舉;從文字長短看,很短的句子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對于這樣有特色的句子,筆者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學習實踐活動。首先是讀中理解,確定“有的人”分成兩種,聯系下文可以知道“騎在人民頭上”和“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有著本質區別,由此確認前一個“有的人”是“騎在人民頭上”的,后一個“有的人”是“給人民當牛馬”的;再深入解讀死與活,句子中的死與活的載體不同,分別是肉體的和精神的。其次是補充省略的原因,如肉體死了精神還活著的,是因為他為人民的幸福而獻身,所以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再次是遷移運用,學生學習課文的表達,以對舉的方式仿寫一段“有的人”。
在一篇文章中,有特色的語段包括獨具特色的開頭、結尾,結構特點突出、表達富有特色的段落,還有含義深刻的段落等。學生掌握常見的構段方式,如總分關系、因果關系、并列關系等,才能有效建構有關段落的知識。如教學《白鵝》,課文第4自然段就屬于有特色的語段,適合用來開展語言學習實踐活動。首先,筆者讓學生讀一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注意第一句話在語段中的作用,思考作者在這一語段中寫了幾個畫面。接著,筆者讓學生體會作者在這一語段中采用的表達方法,主要是拿鴨的步態與白鵝作比較,采用比喻的方法借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描寫白鵝的步調從容;還可以與“閱讀鏈接”中描寫的白公鵝“慢條斯理”的步調作比較,認識到作者在寫白鵝的獨特步態中蘊含著十分喜愛的感情。最后,筆者讓學生以總分構段的方式,寫一種動物的步態特點,在表達實踐中完成語段建構學習。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有特色的語言表達,以多種方式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語言學習變得集中,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