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娟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將相和》,是一篇改編自《史記》的著名歷史故事。筆者在教學時,有學生對課文中出現的真與假很感興趣,提出:《史記》是歷史著作,講求真實,課文中有真假難辨的情形,如“完璧歸趙”中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等。于是,筆者抓住這一真與假的議題,組織學生開展思辨性學習,讓學生在快速讀課文之后,再慢下來仔細思考與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通讀課文之后,基本上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就課文中的真與假的理解、把握進行提問。接著,筆者順勢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看看從真與假的角度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結果,學生提出: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是真有把握還是假裝有把握?秦王愿意拿城換璧是真還是假?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是真要拼命還是假裝要拼命?在“負荊請罪”這個環節,藺相如是真躲廉頗還是假躲呢……筆者在充分肯定學生動腦筋提問的同時,引導學生梳理這些問題。學生發現這些問題大多數與藺相如有關,決定先思考、探索與藺相如有關的真與假的問題。筆者要求學生通過仔細研讀課文,搜集相關資料,形成對真與假的判斷,說出自己的理由,以批注的形式加以呈現。
學生進入自主研讀時,筆者提醒學生先找出與真假問題相關的語句,關注人物所處的環境與所作出的決定。在“完璧歸趙”這個環節,學生找到的語句是“藺相如捧著璧……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在“澠池會”上,學生找到的語句是“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如果您不答應,我就跟您同歸于盡”;在“負荊請罪”這個環節,學生找到的語句是“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學生在自主研讀的過程中,發現這些真與假的問題,藺相如都面臨著重要的抉擇,無論是往前沖(捧著和氏璧撞向柱子、與秦王拼命),還是往后躲(不與廉頗碰面),都體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大局觀,受此影響,藺相如撞柱子、與秦王拼命必然是真的,但與廉頗不碰面卻是假躲,因為他并不是真的怕廉頗。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組中進行討論,進而形成對上述真與假問題的基本認知。
為了讓學生對上述真與假問題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筆者采用的是組織辯論的形式。比如,針對藺相如是真撞還是假撞這個論斷,筆者讓同桌的學生組成正反兩方開展辯論活動,各自亮出觀點,然后陳述理由;接著,兩人互換正反方進行辯論,注意把對方未能列出的理由說得充分一些;最后,學生比較正反兩方的觀點,總結得出真正的結論——藺相如在危急之中真的抱定了與“和氏璧”共存亡的決心與意志,所以只要秦王一意孤行,撞向柱子的事情肯定會發生。按照這樣的學習方式,筆者讓小組之間選擇一個真與假的問題,組成正反兩方,開展辯論活動。在組隊分工時,筆者要求學生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需要由一人擔任主辯手,提出本方的觀點并闡述理由,另派一人主要反駁對方的觀點,反駁時也需要提出自己的證據。辯與駁相結合,能夠促進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從中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材料作為依據,對故事人物有深度的感知。
有了上述對藺相如在故事中多種表現的分析、探究,學生對文本中的藺相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后,筆者讓學生對前面提出的對其他人物真與假行為的認知,自主進行梳理與學習,在舉一反三中完成思辨活動。如秦王拿城換璧是真還是假,有的學生抓住文本中秦王的表現“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認為秦王只想得到和氏璧,根本不想拿城換璧;也有的學生認為,秦王只是太愛和氏璧了,那一刻他忘記了一切,和氏璧那么惹人喜愛,值得拿十五座城來換。在這樣的辯論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自然也越辯越明了。
總之,在《將相和》學習中,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真與假系列問題開展思辨活動,對故事中的人物的認識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