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利用微信平臺創建了“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構建了包含線上線下完整學習環節的“國際商務溝通”教學模式,將教師授課與學生自主學習相融合,打造學生“學習閉環”,即課前預習、課堂授課、課后提升,形成良性循環。經過一年的實踐,學生大量使用了公眾號以配合課程學習,包括瀏覽信息、參加微考核和進階訓練等,這些結果被記錄下來并用于分析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點、難點和不足等,初步實現了大數據支持下的學生個性化培養。
[關鍵詞] 微信公眾號;學習環教學模式;課程線上資源建設;因材施教
[基金項目] 2016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移動通信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高職經管類專業‘學習環教學模式和‘因材施教模式的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證”(16GYB062)
[作者簡介] 吳建材(1976—),男,福建泉州人,管理學碩士,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院長,研究員,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01-0121-04[收稿日期] 2023-01-09
引言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正式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要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1]。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教學已經脫離單純的“黑板+粉筆”時代,各種類型的智慧教室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然而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教學活動并沒有真正改變知識傳遞的傳統方式,只是簡單地將紙質教學知識數字化,課堂教學知識從“人灌”過渡到“電灌”[2]。教育教學仍然局限于培養學生的“記憶、理解和應用”低層次認知目標。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獲取信息、吸收新知識的渠道和方式越來越多,在課外可以學到的知識量遠超課上教師講授的知識量已是公認的事實。因此,新時代教師應當清楚,在此背景下的學生的學習觀已經發生變化,“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范式不應只是談談而已,教育信息化與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能力已成為教師應必備的技能。在教育教學中創設自主學習環境、實施因材施教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信息化時代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機會。目前,國內外知名高校紛紛投入慕課、微課等線上課程資源建設,拉開了教育教學變革的序幕。
課題組歷經多年,從理論上和教學實踐中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與實驗,提出并不斷完善基于微信平臺構建高職教育學習環教學模式,借助大數據技術,創設學習環境,跟蹤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答題情況等,并利用平臺主動向學生推送強化知識及拓展知識,實時評估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方便學生隨時查詢其知識和技能成長曲線。
一、高職教育學習環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以滿足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對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需要。顯然,高職教育要完成培養目標,必須脫離“記憶、理解、應用”低層次認知目標,達成“分析、評價和創造”高層次認知目標[3]。
為此,教師需要重構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大班面授教學,需要創造條件讓教與學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利用信息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拓展課程線上內容,利用線上線下為每名學生量身打造“學習閉環”,即課前預習(學+練)、課堂授課(補+問)、課后提升(診+測),以滿足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求。通過這種融合式教學,不同的認知目標配置在不同形式的教學中能夠實現更大的教學效能[4]。其中,課前階段重在達成低層次認知目標,課中階段重在達成較高層次的認知目標,而課后階段重在鞏固前面兩個階段的學習成果,并進一步達成更高層次的認知目標。
“學習閉環”最早由阿特金與卡普拉斯基于皮亞杰的研究工作于1962年提出,經過國內外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實踐,已發展成為有效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被譽為“指引科學教學走出困境的一座燈塔”。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均表明,該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明顯效果:鼓勵學生創造性、批判性地思考;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形成積極態度;提高科學加工技巧;養成高級推理技能等。
二、高職教育學習環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以“國際商務溝通”課程為例
基于前期理論研究成果,課題組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選擇了“國際商務溝通”課程進行了為期兩個學期的教學改革實踐。課題組設計并創建“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旨在利用公眾號和課堂教學使線上線下教學無縫結合,構建“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學習環教學模式,即借助公眾號,布置和引導學生在課前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與課中教學做一體化相結合,課后開展微考核和進階訓練。課題團隊不斷豐富完善“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已初步實現利用公眾號開展線上和課堂教學的無縫融合,具體設計如下。
(一)課前:自主學習階段
課前,任課教師通過公眾號向學生推送課程PPT、微課、相關知識以及學習任務(所有信息由課程管理團隊編輯成適合移動閱讀的格式),要求學生根據學習任務要求,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并在課前將作品上傳至公眾號微論壇,并通過教師檢查、同學互評后,納入平時考核,以此督促學生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
(二)課中:系統授課、教學做一體化階段
課上,教師根據授課計劃開展教學,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遇到的問題進行交流解惑,安排學習任務完成優秀的小組進行分享并做深入點評,同時同學互評,以活躍課堂氣氛,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課后:微考核和進階訓練階段
課后,教師通過公眾號向學生推送微考核題(5~8道),讓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及時掌握本節課的重要知識;推送相關行業新聞或新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推送進階學習知識和訓練,開展因材施教;在公眾號微論壇中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設置英雄榜,曬排名,實時反映學生的考核成績和參與的積極性(閱讀次數和時長),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風。
三、學習環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分析
經過兩個學期兩個不同年級班級的實踐,課題組初步建立了“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學習環教學模式,利用公眾號貫穿理論課和實踐活動的課前、課中及課后,把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授課、碎片化學習和整體性學習、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等很好地銜接起來,逐漸成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師生交流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平臺。
平臺自動記錄學生在公眾號的瀏覽行為和考核結果,在大數據統計分析技術的幫助下,分析并掌握每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因材施教。在學習環教學模式下,“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都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在實踐中,學生大量地使用公眾號開展課程學習、瀏覽信息、微考核、進階訓練以及微論壇交流等活動,這些學習信息會被記錄下來,然后課題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掌握每名學生的興趣點、難點和不足等,再利用公眾號開展因材施教,比如根據學生的興趣點推送不同的信息和學習內容,根據不同學生遇到的不同難點推送補習和強化的知識內容等。
經過長期的數據積累,公眾號形成了內容豐富的移動學習資源庫,可作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隨身平臺。經過長期的運營,“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的數據積累量將會是龐大的,會成為一個移動教學和學習的資源庫,是教師和學生交流并終身學習的隨身平臺。因此,在設計該公眾號時,充分地考慮了學習資源庫的架構要求,以移動資源庫的標準設計公眾號的架構。
鼓勵學生全程參與公眾號的建設和運營,寓教于研。“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的運營核心是課程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公眾號的維護。實踐中,由專任教師和學生組成運營團隊,管理課程公眾號的更新和維護,鼓勵學生全程參與公眾號的建設、運營、維護和更新,要求每兩名學生為一組,共同負責1~2個模塊,以培養學生成為高端職業技能人才。另外,課程模塊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進行搭配,因此,雖然不同高職院校“國際商務溝通”課程講授內容不盡相同,但都可根據其需求增加或減少相應模塊,通用性強。
四、創新分析
(一)理念創新
傳統理論認為,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習就是教師主動自愿地默默分享自己知識的過程。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獲取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身地通過百度、谷歌進行學習,借助手機開展學習,而且,知識的變化瞬息萬變,今天是新知,明天已成舊知,沒有新知的學生會被淘汰,不會教授新知的教師也會被淘汰。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將會改變,本教學改革實踐充分利用了時下流行的手機微信平臺,利用公眾號定時推送最新的學習知識和信息,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
(二)實施創新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較少,僅單純地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現在隨著公眾號的引入,從信息的編輯到各種手段的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按教學改革方案,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公眾號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管理,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到教學組織方式等,要求學生全程參與。
(三)創新教學模式
構建高職經管專業學習環教學模式,推動高職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引導學生在課前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與課中教學做一體化相結合,并開展課后微考核和進階訓練,實現公眾號和課程教學線上線下的無縫結合。
(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基于學習環教學模式的高職經管類專業因材施教模式,推動高職人才培養向精準化發展。通過公眾號記錄和分析每名學生的學習行為、瀏覽行為、考核成果等,把握每名學生的特點、知識掌握程度及能力現狀等,是開展因材施教的基礎。
(五)探索移動學習資源庫的創建路徑
“國際商務溝通”課程公眾號經過長期的運營,數據積累量龐大,形成了一個移動教學和學習的資源庫,可供教師和學生交流及終身學習。
五、總結與展望
課題組團隊通過各種機制,要求并吸引學生隨時閱讀公眾號信息,比如將線上學習任務達成度納入平時考核、進行英雄榜激勵等,增加學生的黏度。實踐表明,在學習環教學模式下,學生大量地使用公眾號開展課程學習、瀏覽信息、微考核、進階訓練以及微論壇交流等,這些信息均可被記錄下來并做統計分析。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師應掌握每名學生的興趣點、難點、不足等,有針對性地開展補習或提升訓練,以實現較低成本且有效的因材施教。
基于目前的研究和實踐成果,課題組將繼續基于學習環教學模式完善高職經管類專業因材施教模式,推動高職人才培養向精準化發展;同時,致力于將公眾號建設成該專業的移動教學和學習資源庫,成為教師和學生交流及終身學習的隨身平臺,便于師生通過移動終端或電腦在公眾號的微論壇中進行實時的交流,方便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隨時登錄公眾號,查詢相關知識或信息。在未來條件成熟時,課題組會進一步將研究成果推廣至其他專業的課程建設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教技〔2018〕6號[A/OL].(2018-04-25)[2022-12-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張俊生.情境性生成: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3]彭慧.高層次認知目標的差異教學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25):39-42.
[4]沈欣憶,苑大勇,陳暉.從“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4):40-4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Cyc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WU Jian-cai
(Entrepreneurship School,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the cours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was created on WeChat. With the help of this official account,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online and offline learning cycle of the course was construc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were integrated to create a “learning cycle” for students, that is, preparation before clas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view after class. After a year of practice, students often use official account for learning, including browsing information, examinations, training, etc. These results are recorded and used to analyze students interests, difficulties and shortcomings, The research has preliminarily achieved personalized cultivation supported by Big Data.
Key words: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the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 cycle; online course construction; personalized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