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元 金雪鈺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江蘇大學第22批科研立項“TPACK視域下高中語文優質課堂教學行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2C295
摘要:目的:《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小說的經典之作,吳敬梓在小說中巧妙地融入他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入思考,描繪了科舉體系下儒林士子們的生活軌跡,通過捕捉這些人物可笑又可悲的瞬間來進行委婉卻尖銳的諷刺。方法:這部小說廣泛地描繪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末期八股考試制度下儒林士子們的各種面貌。它憑借獨特的詮釋方式,彰顯主題的多樣化特征,同時客觀描述了作者對未來探索的心路歷程,于儒林外的貧民社會中尋找知識分子及社會的出路。結果:這部小說在諷刺藝術方面,采取了精湛的白話表達,圍繞真實的藝術主題,通過細節描繪來塑造角色;巧妙地融入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悲喜元素,將其與歷史上的其他諷刺作品區別開來,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小說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知識分子和普通百姓的角色,并通過細膩的描繪來重新呈現當時的社會狀況。然而,它的價值遠超于此,特別是在敘事視角上,它融合了零視角、內視角、外視角等多種敘事視角,賦予了文本豐富的藝術含義,增強了作品的敘事張力,使作品不僅具有現代意義,還在很大程度上為現代諷刺文學的創作帶來了啟發。結論:《儒林外史》在小說形式和內在意蘊上超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革新了中國小說的基本訴求,具有極大的文化容量。
關鍵詞:? 《儒林外史》;主題;諷刺;敘事方式
中圖分類號:I207.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03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諷刺性的作品,它批判了中國的科舉制度,嘲笑了封建禮教,并揭示了封建政權的真相。自面世以來,在讀者與文本的互動之下,這部小說在主題詮釋、諷刺手法、敘述方式等方面彰顯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現代諷刺文學的創作。
1 主題的多樣化詮釋
深入理解與闡述在文學創作中至關重要,《儒林外史》并未將全部的角色及其所在的時代環境融為一體,形成通篇完整的故事鏈,而是通過一個或將幾個章節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獨立卻完整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圍繞一個或幾個核心角色展開敘述,其敘述環境較為封閉,故事內容相對孤立,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形態為《儒林外史》的主題闡述提供了豐富的詮釋空間及可能性。
關于《儒林外史》核心理念的討論已持續200多年,清代閑齋老人的“功名富貴”思想、程晉芳的“窮極文人情態”思想,還有現代胡適的“批判八股取士制度”思想,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見解。雖然這些理論內容各異,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趨勢,那就是小說大部分以文人的生活狀況為切入點,并且更加強調批判和諷刺意味[1]。在小說的第55回中,“回顧過去”這一主題非常引人注目,作者的創作理念也隱藏其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末期八股考試體系中迥異的士人形象,“從各種不同的視角描繪出他們的人生波折、處境優劣、事業成敗、地位的更迭”,并且強烈地譴責了因追名逐利而引發的心理扭曲和精神領域的荒廢[2]。換句話說,這部小說真實地展示了作家對未來的思考和感悟。作家用5個章節非常詳盡和完整地描繪了泰伯祠的盛大慶典,包括啟動、準備、慶祝的整個流程。在小說中,泰伯大祭被描繪為“最重要的事情”,吳敬梓不吝筆墨地進行描述,目的是通過推廣泰伯的精神來“協助政治教育、培養人才”,并進一步改善社會風氣[3]。
吳敬梓通過知識分子尋求社會變革之路,最終以失敗告終。于是,他將目光投向普通民眾,可以說他從未停止對現實的思索及對未來的新的社會道路的探索。
在第55回中,主要描繪了王太、荊元、蓋寬、季遐年這四個角色。其中蓋寬20歲的時候,他的家庭是“開設了當鋪,擁有了田地和洲場”,最終卻衰敗了。其余幾個角色都是普通的市井百姓,他們淡泊名利,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每天只需要花費六七分錢,吃飽飯就可以彈琴、寫字,無論做什么都可以隨心所欲。”[4]除此之外,這部小說還塑造了一些普通民眾,如秦老爹和他的后輩牛、卜二老。他們真誠質樸,不狂熱追逐名利,形成了與儒林文化截然不同的平民文化。毫無疑問,作者對非儒林中人的刻畫,并非簡單的背景映射,可以說是微言大義,這揭示了他在儒林之外竭力尋找知識分子及推動社會發展的出路。
明清時期,八股取士制度的負面影響逐漸暴露,士族群體逐漸衰落,失去了他們原本應具備的社會影響力和地位。儒家學者們的衰敗過程,使吳敬梓察覺到更深層次的原因,從而堅定了吳敬梓挽救儒家學派的決心[5]。
2 解構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
《儒林外史》不僅采用了中國傳統小說中常見的零視角敘述方式,還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融入了內視角和外視角的敘述方式,為文本注入了豐富的藝術內涵,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敘事張力。
在匯總了大量學者關于敘事理論的探討之后,可以將小說的敘事視角劃分為三種。第一種方式是零視角,這種視角是全面的,沒有特定的視角,敘述者對故事的情況一目了然。第二種方式就是以個體的視角來描繪故事,也就是說,講述者僅僅圍繞他們所了解的信息展開講述,這些信息與主角的了解程度相當。外視角敘事是第三種方式,在這種敘述方式下,敘述者直接呈現了人物的外在行為和對話,但不發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深入探究人物的心理狀態。讀者需要通過這些對話和動作場景來推測人物的內心世界,并解讀作品的含義。
首先,小說中零視角敘事體現在結構安排方面。《儒林外史》通過一個獨立于故事的描繪角度展現了所有角色的生活。整本書共包含56個章節,除第一章外,其余章節的起始部位均標注了“話說”,而終章則標注了“分教”,這些標記對后續章節進行了概括性的闡釋和評價,同時用“聽下回再解析”的方式進行概括,以此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在每個章節的起始處,簡單復述了前面的章節和故事的情況,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整個故事的前后邏輯。不管是開篇和結束,還是作家的個人評論,都在告訴讀者,整本書一直都有一個講故事的人,他與小說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種講故事的人的視角就是典型的零視角的表現[6]。
其次,內視角敘述逐步舍棄了全知全能敘述者的權威地位,更側重于從故事中某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展示出人物觀察下的現實。最典型的是第14回,馬二先生為唯一主角,他的游湖之旅始于錢塘門,沿途湖光山色秀美無比,然而他對美景毫不在意,只看到了一船接一船的鄉下女子在燒香。接著,他注意到西湖邊上柳樹下有幾個女子正在換衣服,馬二先生低著頭走了過去,沒有抬頭看。他在偶然間看到仁宗皇帝的御書后,驚慌失措地整理了頭巾,從靴桶里拿出一把扇子作為笏板,恭敬地朝著樓上行了5次禮。在本回中,講述者采用了獨特的視角來描繪馬二先生的行為舉止,也展現出他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馬二先生的視角,讀者對這些充滿諷刺性的畫面產生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最后,小說的外視角敘述主要體現在眾多的舞臺動作和對話場景上。這些充滿夸張和表演元素的戲劇舞臺動作雖然并無任何主觀色彩,但是具有十分強烈的諷刺性。在第3回中,范進發瘋,胡屠戶為了使范進恢復意識,打了范進一頓。打完范進之后,胡屠戶感到十分害怕和后悔。范進恢復意識之后回到家,胡屠戶注意到范進的衣服有些褶皺,于是低下身子幫范進拉了衣角幾十次。當范進向胡屠戶表示感激之情,并贈送6兩銀子給他時,胡屠戶首先將這些銀子緊握在手中,然后在一番假裝的回贈之后,迅速地將它們塞回自己的腰間,這些行為顯得格外荒誕和搞笑。在第4回中,張靜齋與范進共赴高要縣秋游,以期賺取外財,然而他們并未遇見縣官,反而遇到了嚴貢生。嚴貢生說:“實不相瞞,小弟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所以歷來的父母官都蒙相愛。”范進和張靜齋一番恭維后,嚴貢生家的小廝便來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里吵哩。”嚴貢生道:“他要豬,拿錢來!”[7]這種通過白描技巧呈現的舞臺動作和角色對話,不僅揭示了故事中角色的內心世界,還間接地傳達了作者的立場和觀點,更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與先前的小說相比,《儒林外史》使用零、內、外三種視角來講述故事的水平顯著提高。因此,如果從敘述視角來分析這部小說,那么可以發現它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敘述技巧產生了重大影響。
3 諷刺藝術
《儒林外史》被譽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得益于吳敬梓先生創作諷刺藝術主題的真實性、技巧的多樣性、描繪的細膩性。
在選取主題時,小說極其強調真實性,所有的角色、事件、環境都源于日常生活,并且都有角色或事件原型。比如,《儒林外史》中的馬純上和遲衡山的形象源自馮粹中與樊南仲。對于故事的選擇,如中舉的范進表現得瘋癲,范母的情緒失控,以及嚴監生臨死前為兩根燈草不肯斷氣等都取材于現實生活。吳敬梓先生在描繪環境時,致力于追求客觀事物的極度真實性,通過真實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生活狀態來推進事件進展。吳敬梓先生以簡潔明快的文字,詳細描繪了范進在湯知縣的家里飲酒的場景,并且深入揭示了湯知縣家宴的布置及其后續進程,描繪了范進中舉之后退前縮后不舉杯著的滑稽行為,揭示了他在中舉后的心理變化,也展示了范進人格中虛偽、做作、惡劣的一面[8]。
小說巧妙地融入了諷刺主題的悲喜元素,使其既是一部講述儒家滑稽歷程的小說,又是一部講述儒家苦難歷程的小說。吳敬梓的作品中,所描繪的歡樂角色往往帶著濃郁的苦澀:周進多次考試未果,進入貢院后,卻猛地沖到了門檻,昏迷不醒;范進多年未能考取功名,一朝考取功名,卻變得瘋狂;王玉輝激勵自己的女兒去追隨丈夫,當她去世后,他高聲喝彩,當他注視著身著白衣的女孩時,眼角濕潤,流下了眼淚。這些全部都是引人發笑的故事[9]。然而,大笑之后,讀者能夠意識到這是邪惡的考試體系和殘暴的道德觀念侵蝕和毒害人的精神造成的結果。因此,這構成了一個摧殘人類本性的巨大的社會悲劇。就算是杜少卿、虞育德、莊紹光等得到作家認同的積極角色,他們一味遵循傳統禮制和音樂來祭祀泰伯祠,這樣的做法既荒誕又無稽。同時,在殘酷的現實下,是難以通過傳統禮教來改變現實的。
吳敬梓善于通過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來表現諷刺藝術。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去描繪一系列角色,如年紀較大的周進、范進,還有惡行累累的嚴貢生、金錢至上的嚴監生、道義敗落的匡超人,每個角色都有獨特的個性與風采。作家以冷靜和客觀的寫作手法,將對角色的感情隱藏在對角色的描述和揭示中,而不是依賴抽象的解釋。在二婁與楊執中的案件中,作者保持沉默,冷靜地描繪了他們之間的那場“誤中緣”。二婁不斷地提供證據以證明楊執中是一位高人,是他所期望尋找的真正的君子。楊執中認為自身專注于讀書是無用的,這與二婁的觀點存在矛盾,也是一種自我誤解。作者雖極盡諷刺之能事,全篇卻沒有一句諷刺性的話語。
吳敬梓對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他善于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遵循藝術性原則來描繪和塑造角色,因此他創造出了各種性格的角色,使這部小說成為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廣泛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正因如此,吳敬梓在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4 結語
作為經典的白話小說,《儒林外史》無論是在主題詮釋、諷刺藝術上,還是在敘事藝術上,都別具特色。虛實交織的小說不僅深刻揭示了一個時期文人的生活軌跡,還融入了作者對無法改變命運的無助感和個人理想破滅的痛苦,表達了對知識分子過去的反思及對未來的追尋。
參考文獻:
[1] 吳敬梓.吳敬梓詩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56.
[2] 陳美林.《儒林外史》研究史:辨章學術 述往思來[J].文化學刊,2007(1):72-80.
[3] 陳美林.吳敬梓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756.
[4] 李漢秋,張國風,周月亮.《儒林外史》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441.
[5] 葉楚炎.論吳敬梓與清乾隆初期詩壇之關系:以《儒林外史》支劍峰、浦墨卿原型人物考論為中心[J].中國文化研究,2023(1):86-100.
[6] 陳文新.《儒林外史》視野中的四類名士[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4-81.
[7] 龐海東.論《儒林外史》中真名士[J].北方文學,2016(2):97.
[8] 萬慧.論《儒林外史》的人物出場藝術[J].美與時代,2022(8):111-114.
[9] 王楨.《儒林外史》寫人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86.
作者簡介:王紀元(2000—),女,江蘇鎮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金雪鈺(1998—),女,江蘇蘇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