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通過闡述合作學習“場”的建構,以促使學生高度自律,營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氣氛的可控自律課堂。方法:設置情景營造質疑、問難的氣氛,形成萌發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原生態探究路徑,以深層思維動因激發學生發散聯想,通過拓展性構思構圖進行美術表現。了解合作學習內在因素,揭示學生內驅力的開發價值,揭開合作學習的神秘動力所在,以利益捆綁形成互惠共贏、互幫互學的內需價值導向,提出可行的“比、學、趕、超”策略,形成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細致分析課堂建構、人員搭配、合作學習時間段安排等要素,形成一套合理的課堂結構作為支撐。結果:課堂結構明晰、效率倍增,實現滾動式攀爬狀的自主學習,抓塊面細節、找增長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設計校本作業內容,推動學生美術表現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結論:美術學習“場”建構,使合作學習中美術表現呈現多維互動、思維碰撞的“場”,營造主題式項目式情景氛圍,通過自主的“學”與巧妙的“導”,推動學生知識技能持續增長,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
關鍵詞:學習“場”;內驅力;美術表現;構建;自律;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有效的合作學習需要打造學生心靈交流、思維碰撞的“場”,立體構建師生合力共振高效運轉的學習平臺。做到收放自如,動靜分明,樂學、好學、善學。默契自律,傾聽為習慣,探究為利器,自主管理為亮麗風景線,合作學習中的美術表現為學生放飛自我、展示才藝的絕佳平臺。高效的學習著力點是構建“場”,搭建思想碰撞合作探究的美術表現平臺。聚焦美術新問題剖析,打造探究式課堂,使學生成為時間的主人,以規則巧設互動課堂,使課堂更加高效。
1 基于合作學習中美術表現的“場”開發價值
美術學習是一場探尋發現之旅,在自主氛圍中撥開重重迷霧,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搜索、捕捉、提煉、概括,學習力在“場”中嬗變提升。學生洞察力源于迅速識別圖像信息的眼,在“場”中觀察、思考、反饋、提煉有效信息,小組團隊通力合作、探究生疑、碰撞解難,孕育靈感火花,從而提升學習力。信息時代合作資源共享,在“場”中挖掘潛能,思想碰撞,共同發展。美術表現于“場”中借助一定的美術材料,通過個體或集體交流碰撞后構思,運用所學美術技法進行思維發散,可以獨立探索完成或集體配合修飾完善美術作品。以批判意識自我革新,在反復比較中提煉出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畫面,強化小組成員合作意識,組長明確具體責任敢擔當,組員真誠幫扶喚醒思維,深入分析、改進初稿存在的問題,以達盡善盡美。學生嘗試練習中,教師全程巡察導學,及時發現優點并提示全班,點燃共振學習“場”。頭腦風暴式信息交流推動思想碰撞,產生靈感火花,實現多角度美術表現,使學生能夠表達闡述、構圖創造,提升美術素養。
2 合作學習之“源”動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實施,為學校課改指明了方向。合作學習源于美國,追求公平性,由排他性變為合作性使提升質量變為可能。龍巖市實驗學校對2020級初中新生進行合作學習課改實驗,學生各科成績大幅提升,優生擴大到三分之一,彰顯合作學習課改成效。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作品呈現多樣化和創新性特征,美術作品屢獲各級獎項。
合作學習的內驅力源自人的本能,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關注團隊的共同利益,組際競爭激發了組內合作雙贏心理需求。這種“源”動力就是學生的內驅力,各個成員內驅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動學生高質量發展。合作學習中的美術表現呈現為在內驅力驅動下合作學習的“場”效應產生體驗,著力于聯想發揮,透過審美感知表象背后的深度思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習慣,在七年級上冊《描繪我們的校園》一課中,要求運用透視知識去審視表現校園,分析近大遠小規律,由書本圖像到校園物象再遷移到一般風景的再現或表現。從普通照片中找到藝術語言要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藝術概括捕捉形體特征,如樹葉俯仰多姿、舊房子的木質紋理及青磚黑瓦的舊貌。秩序的線條營造古舊美感,留白取舍成對比,自然融合創造美感,以自主發現合作探究表達形式美,對作品及時進行點評,從整體上帶動學生發展。沉浸式探究張揚了個性,避免了雷同,使課堂靈動有韻味。自律源于內驅力,比、學、趕、超,營造良性競爭氛圍。合作學習的“場”以營造自律氛圍為突破口,激發興趣,組內幫扶互助,推動小組實現良性發展。
3 美術合作學習課堂教學結構構建
合作學習要有合理的課堂結構作為支撐。結構好比房子框架,在框架上夯實細節,精雕細琢,使其逐漸完善。理想課堂建構來自對學生“學”的考量,慎重考慮把部分時間還給學生,營造自主學習氛圍,以問題為導向,設置疑難層層推進,實現深度體驗感悟。構建學習場景,基于項目和情景的學習更有成效,課前自主預習養成摘錄知識點的習慣,課中探究修正錯誤。美術表現要考慮三點,一是恰當把控各階段的時間分配,二是人員配比合理,三是目標層層跟進落實到位。合作習慣的培養由班主任牽頭落實,科任教師配合形成共振,把握好時間節點,一周成習慣兩周成自然。默契配合,水到渠成,形成問題導向共識,創新問題解決思路,開啟新的行動方向。良好的結構能少走彎路直入主題,讓學生初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預學課本3分鐘,通讀圖片和文字,摘錄知識點抄在筆記本上,初步感知教材。課堂反饋提問2分鐘,梳理知識點,明確學習目標,直達主題。課堂學習深入探究15分鐘,抓住切入點,聯系實際,收集圖片進行藝術表現,揭示闡述規律,細節展現思維變化過程。如七年級下冊《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3分鐘初步感受《血衣》,2分鐘學生反饋對《血衣》等作品的認識,15分鐘重點分析王式廓代表作《血衣》的創作構思,抓住婦女手拿血衣的動作變化讓小組進行比較。并以PPT展示婦女頭部形象的四幅圖、頭部角度發生變化,提問畫家為什么將四分之三的臉逐步改為四分之一臉的呈現?學生答更能體現婦女的悲傷,將婦女睹物思人不忍直視的狀態充分展現出來。之后教師點明“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從最初形象到最后的定稿反復思考修改,審美和主題高度契合。審美感知所學內容,提煉知識要點,以文化理解的高度進行本課再認識,突出實效,引發思考創新表現。藝術表現20分鐘,模仿《血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構圖,進行知識遷移運用,教師巡查突出問題導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各種材料工具,將生活內容轉化成圖像,組內優生適度指導后進生,共同進步。展示總結反饋5分鐘,對小組預學內容進行組內評價,指出缺點,形成共識,最終完善作品。抓住作業的閃光點,提振信心,使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
4 課堂合作學習中美術表現的實施路徑:抓塊、面、細節,找增長點
美術課堂應是充滿活力的互動“場”,“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1]。在這里學生交流碰撞,質疑問難,層層推進,在情景中學習。研究路徑從各個細節開始突破,積點成線、積線成面累積而成,劃分出研究側重的塊面,對側重點做細做實,用批判思維反思,確保層次目標的持續跟蹤落實,尋找差距,發現規律并提煉理論。仔細研究內容呈現方式,以某階段側重點進行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照實驗,設計實驗組和常規組層次目標,從知道了解、感受理解、應用運用、綜合創新四個維度進行觀察實驗,做好記錄和觀察。通過對照發現,實驗組的學生能夠主動分析,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教材案例的圖片資料,而普通組只會照著書本文字提示念稿子。在構圖中實驗組大膽表現,將深度思考融入美術表現中;傳統教學中對這些所描繪的對象只能依樣畫葫蘆,不敢越雷池一步。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以便找到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教師怎么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評價教材,他把這種智慧、能力不斷轉化給學生,學生自己最后能看教材、能閱讀,能思考了,就不用老師教了,學生就走向獨立。”[2]比如3分鐘課前閱讀教材,美術科代表檢查落實,觀察獨學情況,會查閱書本進行圖像識讀,摘錄重要知識點,及時記錄相關感悟與疑問,安靜有序并迅速捕捉信息,及時反饋收獲和疑問,為美術表現儲備能量。細節各個擊破,尋找問題突破口,逐一落實,細化階段目標管理。推動美術目標學習制度化,長期跟蹤,對照檢查,形成評價機制,豐富管理策略,逐漸破解疑難,營造高效的課堂氛圍。如七年級上冊《小伙伴》圍繞如何準確畫出一個標準的頭像,包括人物比例(三庭五眼)、人物表情(喜、怒、哀、愁)、人物外形特征(申、由、甲、田、用、目、國、風)進行預習單設計。美術表現按訓練方案制定了解、理解、運用和綜合等步驟,對表達語言進行引導,對構思創意進行點撥,藝術表現作品按臨摹、寫生、創作三步推進,多關注學生在“學”中暴露出的現實問題。通過組內討論,落實到人,最后以全班分享的辦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讓學生互幫互助,促進他們共同進步。
5 合作學習中美術表現的落地:校本作業研究彰顯特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美術表現的題材來自生活,以地域文化切入圖像識讀,獲取有效信息,應用到構圖上進行寫實、聯想或變形,由生活之景延伸到理想之景,以聯想的思維進行發散,從點到線抽取美術元素進行畫面構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藝術之美和人文之美。精選主題進行項目式學習,從而推動學生的技能提升,培養正確價值觀和審美取向,促進形象思維發展。須融入當地風土人情、地域文化,對連城雕版印刷文化和長龍文化、上杭的樹葉吹奏技藝、長汀的紅色文化及古城墻文化等進行校本研究,編寫校本教材,概括出一些美術表現特征。梳理繪畫元素進行主題性闡述,如水口的渡口文化,根據兩河交匯特征進行景觀設計,與河道植被有機結合分布幾處雕塑,建立沿河公園。將傳統紅色文化融入泥塑、素描及色彩等練習中,以一定畫形、塑型、配色表現技巧進行美術表現,主題上凸顯對真善美的探究,達到藝術熏陶凈化心靈的作用。小組成員探究合作、質疑問難,豐富造型語言,修改比例關系,形成美育特色。如《在校園中健康成長》這一課的美術表現作業設計,突出人物正確的比例,結合環境進行合理構圖,以生活導入情景化的細節處形成初稿,收集鄧子恢等老一輩革命先進事跡圖片,以紅色培元,放手讓學生大膽實踐,突出人物造型特征。改編一些課本劇讓學生表演,學生參與造型設計、練習動作臺詞,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應該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智慧’,讓學生能夠解決日常中的問題,同時在作業的過程中培養情感和道德”[3]。
6 結語
美術學習“場”的營造,為有效的美術表現提供了合作學習的時空,為高效課堂的運轉提供了必要環境氛圍,鞏固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習慣,基于合作學習的美術表現打破了時空局(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限,挖掘內在美術元素,產生圖形聯想,形成圖像的重構,做到主題突出形式多樣,以情景化教學激活發散思維,提升整體學習力。改變學習方式,發現學生的問題,從源頭整改,保障學習有效可控。落實規則,養成探究習慣,以豐富的感性認識為基礎,讓每個學生能夠結合課堂教材以及教師展示的圖片展開想象,做到可借鑒但不盲從,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改革應從改變課堂模式開始,以“學”為主線,以“導”為方向,在情境中提出問題,開展校本作業探究,逐步實現從“教”到“學”的角色轉變,以學定教,以學促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真正會學習的人,使學生在不斷探究中發現規律,樂學善學,提升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35.
[2] 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34.
[3] 王月芬.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239.
作者簡介:陳水長(1970—),男,福建長汀人,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