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對義務教育中美育的探究,美育是藝術教育特有的功能。音樂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其已然成為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通過對音樂教育中美育思想的溯源,明確音樂課程中的審美思維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價值;探究新課標對初中音樂課程教學的規定和要求,以及基于美育視野結合音樂學科具有的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創造性探究教學策略,以培養出具有較強審美能力的學生。方法:課堂教學始終遵循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原則,通過欣賞、合唱等方式,使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課程中。與此同時,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將學生的思維等導向正確的審美感知上,通過聯想想象、合作探究、創編等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結果:在美育視野下的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提升綜合素養,成為具有較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的人,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作美。結論:立足美育視野,探究初中音樂課程教學,結合新課標中對教學內容、方法等的規定,對教師自身綜合素質提出要求,在增強教師審美意識與能力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多元教學策略,結合欣賞、合唱、創編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審美思維的發展,實現以美育人。
關鍵詞:美育;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美育,由此對義務教育階段美育的開展有了全新的闡釋和要求。美育是我國素質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更要加強美育,以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當前環境下的初中音樂課程對學生來說,已不僅僅在于簡單的陶冶情操,還要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基于美育視野開展初中音樂課程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堅持以美育人,學生通過唱歌課、欣賞課等音樂課程的學習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通過拓展延伸歌曲創編等環節加強對其創造力的培養,使學生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的音樂文化知識,還可以培養創造能力,發展思維,增強對音樂的感知力。
1 美育思想溯源及音樂學科的基本屬性
自人類出現時就有了音樂,音樂教育也隨之出現。
夏商周時期,統治者重視音樂的教育作用,這個時期的音樂教育以為統治階層服務為主要目的。直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活躍,其中對音樂教育審美思想的論述,可以看作音樂教育走向系統和完整的開端。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最有影響力的音樂教育家。“仁”是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孔子最早關注到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論語·泰伯》中提到,“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主張“以美導善”,通過音樂教育,實現“美”與“善”的統一,培養審美能力,陶冶審美情感,最終具備“仁義”思想[1]。
孟子關于音樂美學的思想承接孔子,其提出“與民同樂”的主張,表明審美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性。
新民主主義時期,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后又提出“五育并重”“美育救國”等創見,認為“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強制的;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在蔡元培看來,美育對德育和智育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美育是健全人格、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一步。他將美育定位為陶冶人性情、塑造人心靈的教育[2]。
音樂學科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創造性,這些特性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新課標中,“以審美為核心”這一教育理念,明確規定了中小學音樂課程的功能、性質、目標、方法等內容,明確指出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學的方向。
音樂學科的人文學科性質有利于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提升。音樂通過聯想來凸顯自身的審美性,通過音高、音色、節奏、旋律等的變化,將音樂的情感表達出來,引起情感共鳴。音樂的審美性就是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激發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等。
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音樂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這一觀點由孔子提出,稱“盡善盡美”,此思想逐漸被人們豐富,形成了美育教育。在美育視野下進行初中音樂課程教學,通過音樂課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以此實現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在音樂課程學習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2 加強音樂教師綜合素養的培養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整理發表的教材用書,是對教材的編寫、教學、考試內容等方面的指導。其中涵蓋對不同階段學生應掌握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具體要求,闡述了對全體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但也從一定的角度指導教師,指明教師應具備的素養。
課程標準對教師、學生、教材都作了相關規定,新課標也規定了對教師自身美育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按照相關規定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教師的綜合素養和音樂知識、技能,關乎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以及學習音樂學科的積極性。
音樂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為主要內容,課程標準中提到“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美育視野下的初中音樂課程教學,首先應明確對教師審美能力的要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審美教育。
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及審美能力對學校音樂課程中美育的實現尤為重要。教師的教學思維、言談舉止、氣質品格等時時刻刻影響著學生[3]。在美育視野下,要求教師始終保持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品位,通過欣賞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音樂作品來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對美的追求,理解不同的文化,與時俱進,嚴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養,以身作則。優秀教師的模范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美育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不斷進步,當下網絡技術快速發展,音樂文化多元化,在美育視野下進行初中音樂課程教學,教師自身應具有較高的審美品位、正確的價值觀、較強的審美判斷能力,如此才能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獨特審美思維和審美能力的人。
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教師才能使學生獲得同樣的審美體驗,教師首先應嚴格要求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內在美感染學生,將學生培養成美的人。立足于美育視野的初中音樂課程教學要求教師樹立美育意識,將美育內涵融入音樂課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3 美育視野下的初中音樂課程教學策略
3.1 弘揚民族音樂文化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學科教育理念包括“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4]。
蘇教版八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瑤族舞曲》是民族音樂,可用于欣賞課的教學。音樂欣賞課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最直接的途徑,欣賞優秀的音樂藝術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欣賞能力,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八年級學生已經步入中學一段時間了,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斷發展,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容易被感性思維主導,對知識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有較強的學習興趣。所以課程應以欣賞為主,擴充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作品的對比欣賞,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也要注意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對于歌曲《瑤族舞曲》,在了解民族風情的基礎上,還要了解歌曲復三部的曲式結構特點,了解瑤族的民族傳統樂器,掌握歌曲節拍的特點等。
民族音樂中包含民族樂器、民族歌舞、民族語言文化、民族風俗習慣等。在初中音樂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深入掌握不同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等內容,使用多元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教育[5]。通過對民族歌曲的學習和欣賞,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他們理解和接受多元的音樂文化,陶冶他們的性情,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增強他們的創造力。
3.2 培養實踐和創造能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提到“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音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藝術,其實踐形式豐富,如歌唱、器樂演奏、即興創作等,這些都屬于音樂課程中的實踐活動。音樂實踐對學生學習音樂具有很大的影響,可以使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更深層次的感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只有不斷實踐,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蘊含的情感,提高自身音樂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培養創造性思維,啟迪智慧,獲得全面發展。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踏雪尋梅》可用于開展一節唱歌課,該歌曲也被選入蘇少版四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針對四年級的學情,應強調把握歌曲風格,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但對于八年級的學生,應在此基礎上增加難度。該歌曲以二聲部小合唱的形式演唱,在拓展延伸環節可以進行四聲部合唱的排練,學生通過合唱,可產生有關音樂形式美、聲音美、和聲美等方面的審美感知。合唱是由多聲部構成的音樂表演形式,各個聲部不同的聲音相互融合形成一部作品,體現了合唱藝術的層次美、綜合美,可以增強學生對美的感悟,滿足學生不同的審美追求。
美育視野下的初中音樂課程合唱教學探究,需要從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提升出發,教師通過學習、教學、總結等環節不斷完善自己的合唱教學策略,使用科學、多元的教學方式,優化合唱課程的綜合內容,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審美教育,強化美育效果[6]。在合唱教學的拓展延伸環節加入歌曲的創編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使其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
4 結語
美育是音樂課程教學的核心,審美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長時間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美育視野下的初中音樂課程教學是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師自身素質和藝術修養對學生美育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影響。初中音樂課程教學對學生審美性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他們的思想,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希望本文提出的教學策略可為初中音樂教育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劉一洋.孔子音樂教育思想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影響[J].藝術研究,2022(6):99-101.
[2] 潘黎勇.中國現代美學的美育化敘事:以蔡元培美學為中心[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50(5):11-14,158.
[3] 何齊宗,蘇蘭.教師美育研究:發展審視與未來路向[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2,34(5):5-11.
[4] 劉軼敏.審美教育融入初中音樂教學的實施路徑[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14):122-124.
[5] 韓明萍.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3(12):147-149.
[6] 邱新昕.美育背景下初中音樂合唱課程的實施策略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9):110-111.
作者簡介:王榮美(1999—),女,山東東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