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強 張海妍 司佳卉 許洪瑞
摘要:目的:傳統古村落不僅是當地文脈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地域文化脈絡、特色經濟等多方面的價值,是珍貴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的活態化遺存,極具傳承意義。在社會飛速發展、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的今天,我國的傳統古村落保護和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突出,村落正面臨空心化、保護與發展措施沖突、發展落后等窘境。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根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理念,古村落既需要保護其特有的地域文脈和歷史風貌,又需要兼顧發展商業經濟,改善民生。文章以東礬硫村為例,旨在研究古村落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保護與發展策略。方法:通過實地調研考察,加以走訪調查、文獻村志資料分析等,對東礬硫村的村落概況、村域環境、傳統建筑布局等進行優劣勢分析,研究傳統古村落保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結果:東礬硫村的保護與發展可以從可持續性保護與發展等方面的創新著手,利用自身優勢推動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以維護民族傳統村落的原真性,有效傳承和保護傳統古村落文化遺產,合理利用資源。結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和發展策略,才是對古村落進行保護與發展切實有效的手段。
關鍵詞:傳統古村落;保護;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0 引言
古村落伴隨著中華文明的衍生,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誕生和發展,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地方農耕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古村落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地記錄了社會、經濟、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與演變,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豐富的科學文化內涵,是全人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1]。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落居民對更高的生活品質的追求導致大批農村自建房出現,同時在城鄉規劃、推進城鎮化建設等上位規劃的推動下,傳統村落被拆除重建等一系列導致傳統村落建筑、風貌等瀕臨消亡的情況出現。長期以來的人口外流和空間荒廢導致大量村落出現“空心化”與“自然衰退”現象,村落發展主體缺失,造成村落的“文化失落”[2]。
開展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工作刻不容緩。保護與發展傳統古村落,是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障國計民生,振興國家,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使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工作走上順應時代發展的道路,正逐步顯現其重要價值。
對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無論是在歷史層面、文化層面,還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層面、國家層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以濟南市章丘區東礬硫村為例,通過實地調研考察等方式,研究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1 東礬硫村村落概況
1.1 村落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東礬硫村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鎮東南部,南靠萊蕪市,西接章丘城區。村子與西礬硫村、東張家村等村莊相鄰。西距濟南市區60千米,距離官莊鎮5千米,東距淄博市40千米,北距309國道1千米,距膠濟鐵路3千米。
自然條件:地貌屬丘陵地形。村內種滿各類樹木,主要有洋槐、梧桐、楊樹、柿子樹、石榴樹、葡萄樹等;周邊野生植被豐富,遍布野生酸棗、野生梨子等綠色植物,在村落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提高空氣質量,減輕噪聲污染。
村落分布及布局:東礬硫村選址三面環水,三山環抱。東與寶山僅隔一條青陽河,南部緊靠群山中的四季山,北倚青龍山。
村落形成原因:自明朝宮、李兩姓落戶東礬硫村后,兩姓氏家族競相發展,至清朝中期,村民已有近千人,宮氏創立有“五福堂”,經商至徐州、兗州,李氏創立“太和堂”,成為章丘老字號。“兩堂”顯赫鄉里達百年之久。
1.2 村域環境
村落內歷史建筑遺產豐富,文物古建筑、祠堂眾多。
1.2.1 圩子墻
在早期的村志資料中,對圩子墻的布局有所記載。圩子墻沿村域而走,據記載,早年村子戰亂和匪患頻發,在村落兩大家族宮氏和李氏掌門人的決議下,組織修筑了圩子墻,以增強村子的防御力。
1.2.2 李氏保和堂
李氏保和堂整個院落格局為二進院,外側為簡式木門,無檐帽,內門洞由木柱支撐,內部木梁架結構清晰可見。二進門有精細打磨的條石抬檐,造型大氣,結構結實。院落內整體保存良好,特別是正房坐西朝東,為傳統的硬山式,墻體基底為精細打磨的方石,腰線以上由青磚壘砌,木窗為木柵格窗,窗楣及門楣有花式造型。兩側附屬建筑分別為廚房和耳房。
1.2.3 宮氏祠堂
宮氏祠堂處于村落古建筑群西片的中心位置,創建于1788年,祠堂后經多次維修,最后一次修葺于民國初年。
1.3 傳統建筑布局
東礬硫村的傳統建筑群多建于明清時期,該村建有觀音廟、觀爺廟、水母娘娘廟和兩座宮氏祠堂、兩處驛站。據記載,清末,宮學堂和李恒綺二人利用廟房辦學堂,民國33年學堂擴建,成立東礬硫中心小學,寺廟遭到侵占,1958年徹底拆除,現兩處祠堂和一處驛站房屋俱在。
東礬硫村內的古建筑群大體分布在東片、中片和西片區域。村子里的四合院與北京的四合院在布局上高度相似。四合院通常由大門、影壁、主房、耳房、廂房等組成,墻體的主要材料是青石,采用砌筑工藝。在大門口臨街的墻上還有早些年用來拴馬的石樁。門樓上花草和神獸的石雕紋樣,是我國北方傳統民居建筑常用的裝飾圖案。四合院的布局非常講究,包括大門的朝向、主房的定位、排水道的設置以及主房與廂房之間的高度差等,都遵循《周易》方位學說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法則。
1.4 村落人居環境現狀
居民居住條件:村內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服務民眾生產生活的功能設施比較齊全。村內設有變電站3處,小超市、小商店9處,村衛生室1處,飼料加工廠3處,油坊3處,經銷維修摩托車店2處,汽車拖拉機維修店1處,飼料經營店1處,理發店4處,完全能夠滿足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此外還新增了文化廣場、風俗文化館、健身器材,能夠滿足居民休閑娛樂的需要。
給排水:1980年,村內安裝到戶自來水,2014年,由于原自來水管老化,所以打造自備井與自來水塔,重新更換管道,保障了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
垃圾收集處理:生活垃圾由鎮政府環衛一體化統一管理。
道路:村莊遺存東西3條主街和南北1條主街,連街為放射狀的10條小巷,現有4條街已全部水泥硬化。
周邊環境:村莊周邊環境良好,南面臨山,西面為西礬硫村,自然風景保存完好,工業污染較少。
2 東礬硫村保護與發展現狀的優劣勢分析
2.1 優勢分析
東礬硫村具有特色建筑文化,反映獨有的地域特色,且具有歷史價值。其民居建筑有著200余年的歷史沿革,自明清時期以來,東礬硫村的特色民居建筑經歷了戰亂匪患,見證了村落的歷史興衰以及村子里宮、李兩姓家族的經商發家歷程。其中,圩子墻承擔保障村民安全的重任,東礬硫學堂教書育人,宮氏祠堂、李氏祠堂承載宮、李兩姓家族的家族史。村落內古建筑群的院落形式映射出中國傳統民居建筑對風水文化的重視。
東礬硫村歷史底蘊深厚,村落見證了民國初期1928年的匪患,1938年日寇進駐東礬硫村,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東礬硫村民營小企業的經濟發展。迄今為止,東礬硫村仍保留有圩子墻、大炮等見證抗日歷史的部分物品。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形成了獨特且寶貴的傳統村落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東礬硫村擁有傳統挖煤技藝、古法釀造香油技藝、扮玩、織布技藝、根雕技藝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礬硫村織布的歷史久遠,代代傳承。舊時,家家戶戶都有紡車,少則一臺,多則幾臺。織布是目前東礬硫村傳承最普遍的手藝。全村仍保留有50多架木制織機,而且長年不閑,全村30歲以上的女性都會織布。東礬硫村織布的普遍與棉花的廣泛種植有關。東礬硫村不是棉花的主要產地,但從老一輩開始就種植棉花。如今一般家庭都會種幾分地棉花,全村棉花的種植面積達三四十畝。
扮玩,就是扮成不同角色的雜耍、表演。章丘民間扮玩歷史久遠,明末清初東礬硫村形成了扮玩。至清朝中期,宮氏“五福堂”和李氏“保和堂”創立后,東礬硫村的扮玩活動達到鼎盛。扮玩由龍燈、獅子、旱船、芯子、黑驢、高蹺等組成,東礬硫村的龍燈比較有名。扮玩使用的樂器有鈸、鑼、大鼓、叉,這些樂器中大鼓打得最好,有九龍翻身鼓。扮玩從正月初六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
東礬硫村根雕技藝發展逐漸成熟。村內有根雕“非遺”傳承人李良,長久以來致力于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將村落內一處擁有200多年歷史、年久失修、瀕臨坍塌的古建筑修繕并打造成了一所集根藝展覽、研創、教學于一體的公益性根雕“非遺”技藝場館,并收學徒傳承根雕這一“非遺”。“章丘根藝”也被評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2.2 劣勢分析
東礬硫村原住民流失,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經過實地考察發現,由于村內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城市較低,所以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離開村落到城鎮就業居住,留在村內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雖然村落已經申請為省級傳統古村落,計劃發展旅游經濟,但目前該計劃仍在建設當中,部分用于旅游發展規劃的傳統民居仍在修繕改造,短時間內村子旅游經濟無法實際發展。單一的旅游經濟手段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村落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村落“空心化”問題仍待解決。
東礬硫村特有的根雕技藝、古法釀造香油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而原住民人口流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傳統技藝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年輕一代對此缺乏興趣,亦無法通過傳統技藝獲得足以支撐生活開支的經濟支持。久而久之,傳統村落內的地方“非遺”不可避免地面臨失傳。
3 東礬硫村保護與發展策略
3.1 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傳統古村落來說是重要機遇。
東礬硫村在保護和發展村落的過程中,只有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找準發展方向,走“東礬硫村特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3.2 制定完善地方性鄉村保護法律法規
與村落保護、鄉村振興相關的法律法規是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的堅實有力的后盾。然而,傳統村落保護現狀堪憂。在現有的傳統村落保護措施推行過程中,一些傳統村落保護制度出現了沖突。支持保護的動機和配套機制、政策與支持發展的動力和相關鼓勵政策懸殊,保護政策處于整體失勢、局部失效的狀態,傳統村落仍面臨不斷消亡的局面[3]。
雖然我國目前出臺了一系列基本法律法規以保障城鄉發展、鄉村振興,但由于我國傳統村落數量和分布地眾多,文化傳承、建筑風格、人文特色等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區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不可一概而論。地方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地方性傳統村落保護法規是強而有效的方法。
3.3 利用自身優勢推動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必須是整體性的,這就意味著在保護建筑的同時,也要保護其中的傳統文化,如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手工技藝等。可以嘗試將村落保護與建筑民居、農業工程、園林景觀、生態農業、特色民俗、農產品生產等相結合,充分發揮村落自身優勢,探索切入點,真正實現活態傳承[4]。
東礬硫村擁有獨特的歷史民居建筑、“非遺”技藝、風土人情等,可以以地方特色為賣點,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旅游業相對于其他經濟產業來說優勢突出,經濟效益高、環境融洽性好、起步容易,可以有效優化鄉村現有的產業結構,推(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動村落經濟發展,提升村民收入水平。
將東礬硫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村域特色融入鄉村旅游經濟,以文化創意帶動旅游開發,豐富村落文化內涵,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優勢,樹立村落形象,可以有效保護村落建筑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和“非遺”,使旅游經濟與村落保護相輔相成。
4 結語
古村落作為追溯民間民俗文化歷史發展的“活化石”,其保護與發展不可一概而論。根據不同發展歷史、建筑形式、文脈特色等,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和發展策略,才是保護與發展古村落的正確手段。我國具有重要價值的古村落如群星般散落,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資源。保護和發展古村落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何陽明.價值評估視角下的古村落保護與活化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9.
[2] 孫九霞.傳統村落:理論內涵與發展路徑[J].旅游學刊,2017,32(1):1-3.
[3] 鄶艷麗.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制度的反思與創新[J].現代城市研究,2016(1):2-9.
[4] 劉馨秋,王思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農史,2015,34(4):99-110.
作者簡介:趙學強(1976—),男,山東濰坊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與理論。
張海妍(1997—),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
司佳卉(2000—),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
許洪瑞(2000—),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