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玲 羅曼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公共藝術多維助力上海舊區改造與社區生態系統再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BWY028;2021年度上海市設計學Ⅳ類高峰學科資助項目“環G60城鄉創新及可持續設計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ES21002;2021年度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青年科研團隊培育計劃資助項目“公共藝術與智慧環境空間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NTD202109
摘要:目的:隨著經濟社會與城市規模的高速發展和擴大,現代城市的發展進入增量建設向存量品質提升過渡的新時代,這表明城市更新進入一個關鍵階段。研究如何提升城市街道空間的環境品質,并激發公眾的廣泛社會參與意識,將成為未來城市更新的重要課題。新時期城市的不斷發展將帶來全新的城市文化需求。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鮮明的載體,也是城市文化追求的顯性表達。公共藝術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定位,尋求與文化的融合,并尋找與公眾交流和互動的方式。方法:文章以生生美學視角為切入點,將城市街道中公共藝術作為研究對象,以創新融合現代之轉化應用的生生美學理念為研究內容,探討生生美學與城市街道公共藝術之間的融合,以及應用于公共藝術設計中的設計原則和表達方法。結果:文章提出構建具有生生美學特色的城市街道公共藝術設計策略,為中國傳統美學的傳承和發展探索新的途徑。結論:加強城市設計至關重要,其中城市街道設計被視為主要的切入點,可以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激發城市活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內涵。
關鍵詞:生生美學;公共藝術;街道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03
1 城市街道公共藝術的發展現狀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城市環境的需求會引發全新的城市文化追求,城市開始將藝術和美作為其核心目標,努力創造一個更具活力和文化特色的環境。公共藝術已經成為城市建設進入美學時代的重要媒介,它可以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展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美譽度、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與創新需求,還能激發居民對自己所在城市和社區的深厚情感。公共藝術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大眾的需求,“內在需求”支配下的主觀情感驅動著公共藝術的發展[1]。同時,“文化自信”這一理念的提出,將激發人們更大膽地創新和轉化傳統美學。在當前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共藝術創作普遍存在千篇一律、背離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拼貼、簡單復制等問題,同時也折射出中國大部分城市特征“模糊”的現象。換言之,多數城市采用了模式化和有組織的整治方法,導致不同城市的街道空間出現了形式上的相似和文化特色的缺失。當人們走進本應是最能體現城市個性的街道空間時,卻感到無所適從,難以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導致城市街道空間的活力喪失。
2 生生美學與城市街道公共藝術的關聯性
近年來,生生美學成為中國美學和藝術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其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且以“天人合一”的和諧宇宙觀為基礎價值觀。生生美學是一種源于《周易》“生生之謂易”的“生態—生命”美學形態,強調流變、創新性、中和之美和自然平衡等傳統美學在現代生態危機中轉型和現代性的體現[2]。其“生生”過程不斷追求革故鼎新,倡導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生活方式。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生生美學不僅是一種創新的美學觀念,還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視角和人生態度。中國傳統美學和藝術源遠流長,孕育了獨特的理論精神與思想體系,此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它們共同探索了宇宙與人生這一宏偉的領域,并將審美、藝術與人生融為一體。公共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文化行為,承載著美育的使命,旨在提升城市空間的藝術美學內涵。生生美學和公共藝術都具備裝飾性特征,這使它們在審美上存在共性,并促使它們在同一領域中探索藝術的邊界。生生美學為公共藝術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強調生命的活力和創造力,主張不斷探索和創新,這與公共藝術的創作理念和基本原則完全吻合。
公共藝術的目標之一是將藝術品融入日常生活中,以促進藝術與街道、公眾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這與生生美學強調的不斷創新發展的理念一致。街道是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展現城市精神活力的重要場所[3]。當人們身處一個城市之中,要想了解其整體形象,就要更多地走入街道,感受整個街區的韻味。生生美學關注創新、流變和生生不息,這與城市街道建設所探討的由遮蔽逐漸澄明的過程相一致,都關注存在的動態發展。生生美學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無限生命力,能夠喚醒傳統街道空間中失落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意境”作為生生美學的一種表達形式,成功地將其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美學特質與公共藝術完美融合,這樣的藝術融合可以創作出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公共藝術作品,完全能夠滿足現代城市街道的發展需求。城市街道、生生美學和公共藝術三者的融合發展是表達文化價值的最佳載體,它們相互滲透,形成一種緊密的互動關系,并以一種嶄新的表現形式,將生生美學向現代“意境”轉化,與現代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
3 生生美學視角下城市街道公共藝術設計原則與方法
3.1 生生美學視角下城市街道公共藝術的設計原則
3.1.1 系統整體原則
在城市設計的宏觀層面,中國古代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的生生美學,成為城市規劃發展的依據。城市街道建設將生生美學作為公共藝術的創作理念,并延續其內涵和特征,形成審美統一的整體規劃。通過對公共藝術建設的規模、數量、空間布局和設計進行嚴格控制,有助于公共藝術建設的有序、層次化和分階段進行,這不僅確保了公共藝術建設的總體品質,還確保了其整體性和連續性。
3.1.2 公眾參與原則
公眾的參與能夠確保改造的持續性,增強其對區域文化的認同感,并使改造更符合居民的實際需求。公共藝術的參與應當確保公眾在改革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充分的參與權。必須深入了解公眾對于城市街道的看法和期待,在城市規劃階段,應當重視公眾對城市街道公共藝術設計改進的反饋和建議,并鼓勵公眾踴躍參與到公共藝術品的創作中。
3.1.3 多元創新原則
城市空間中的公共藝術需要與時代相結合,運用多元化、跨界思維的藝術形式進行創新性設計。需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并順應城市空間肌理的條件,給予人們更多的感官體驗和精神支持。創新的思維方式能為人們帶來新的觀點和出乎意料的成果,這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公共藝術設計走向多樣化。
3.1.4 人與自然的審美統一原則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并將自然美景與城市之美融為一體。在人與自然統一的哲學視角中,探討自然的人性化與人的自然化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自然對象的審美特質與人的審美能力之間的互動關系。自然不僅是支撐人類生活的關鍵元素之一,還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的靈感。在城市街道設計中引入自然元素,需要融于自然,讓公共藝術從外形到內容都能與其所處環境更加和諧。
3.2 生生美學視角下城市街道公共藝術的表達方法
3.2.1 情景交融的游觀審美
情景交融的核心理念是設計師需要將自己的審美理念和思維深度融入所處環境中,從而營造出與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周圍環境完美融合的氛圍,滿足人們的審美追求。當情景與意境完美融合時,能為人們提供愉悅的審美體驗。只有當置身于特定的環境中,并與之產生深刻的共鳴時,才能真正創造出意境。公共藝術具有公共性、開放性、身體的活躍性和環境的獨特性,能夠促進人們自由活動。在體驗過程中,身體能夠放松,并獲得感官愉悅。
3.2.2 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
生生美學中的“虛實相生”這一觀點,其實是受到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啟發。虛與實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創作是由無到有、由虛到實、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從實體到抽象的演變過程,需要從實體材料中提取出藝術性的形象。在審美體驗層面,首先需要有存在物理空間或心理空間的“虛空”存在,實景才能真正進入觀者的視野。接下來,實景通過審美感知,由實景變為虛幻,從真實變為虛幻。因此,在藝術意境和審美意象的形成過程中,虛與實的相互關聯主要表現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影響的虛實關系。
3.2.3 氣韻生動的形態塑造
公共藝術與環境和人類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只有當它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時,才能深深觸動人們的內心,而這種情感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氣韻”。氣不僅是宇宙中所有事物的核心存在,還是生命持續發展的具體表現。這表明氣韻生動實際上是一種由代表生命力量的氣勢所構成的生命節奏和韻律。在公共藝術創作中,氣韻主要是通過各種造型來傳達的,每一種造型都需要充分展示其內在的情感和魅力[4]。特別是在塑造具體的人物形象時,只有展示物體的姿態、表情和生命,作品才會充滿活力和生氣。
4 生生美學視角下公共藝術介入城市街道的影響與價值
4.1 提升公眾滿意度
將生生美學理念運用于公共藝術中,賦予其相同的學術內涵,創造具有中國精神內涵的藝術作品。這樣的公共藝術可以展現人文關懷,表達中華文化的價值基因,滿足公眾審美需求和情感共鳴,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人文關懷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注重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公共藝術作品必須進入特定的公共場所和空間,傳達特定公眾的審美和認知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公共藝術設計代表了公眾的集體智慧,它揭示了大眾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共鳴,同時也展現了空間的整體氛圍。從另一個角度看,公共藝術不僅傳達人文關心和關懷,而且強調公眾理解與參與,這有助于激發大眾的審美興趣,提高其藝術修養。
4.2 價值導向作用
4.2.1 美學價值
公共藝術的使命之一是發掘觀者內心深處隱藏的審美意識與精神渴求,讓藝術回歸美好的狀態,進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王中說:“公共藝術不是簡單的公共空間的藝術,它強調的是以藝術作為一個紐帶,來連接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文化具有生長性。”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進入美學時代的關鍵媒介,還能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圍,滿足公眾的藝術審美和創新需求,同時也能激發人們對自己所處城市的熱愛。
4.2.2 社會價值
城市公共藝術的建構,并不只是物質空間的一種外在形式,還是一種精神映射產生的社會行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有精神上的需求。為此,應當讓城市公共藝術深入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審美觀和生活方式。
4.2.3 經濟價值
將生生美學理念精神融入現代城市街道建設,影響周邊娛樂消費產業,如雕塑、壁畫、園林景觀、舊城改造項目等,能夠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為城市空間公共藝術注入活力,吸引游客和投資。這些藝術作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還為城市街道帶來了實在的經濟收益,實現以公共藝術的民主精神底色增進民生福祉的目標。
4.2.4 文化價值
公共藝術介入城市街道更新對增強公眾的文化認同感有著重要影響。街道空間更新引入公共藝術,使居民接觸藝術文化,潛移默化地受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美學、民族自信,認同本民族文化。通過藝術手段對生生美學思想進行解讀并進一步弘揚,有利于培養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獨立性,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
5 結語
生生美學的哲學思維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美學土壤中,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當它被應用于城市街道公共藝術中時,便賦予了其相同的精神內涵,為建設具有民族精神內涵的藝術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石。公共藝術在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融入具有中國美學價值的基因,不僅滿足了公眾的審美需求,還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通過生生美學理念的運用,公共藝術在街(下轉第頁)(上接第頁)道設計中的介入研究有助于傳統生生美學的現代性轉化,為探索和研究如何在公共藝術設計中融入民族傳統美學提供了有益的思路。這一研究不僅有理論價值,還為未來公共藝術的民族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寶琛.論公共藝術中的“意境表現”[D].濟南:齊魯工業大學,2021.
[2] 曾繁仁.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背景下中國傳統生生美學的提出與內涵[J].社會科學輯刊,2018(6):39-47,2.
[3] 王浴潼.基于場所精神的西安老城區街道空間營造策略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3.
[4] 黃丹虹.論意境美在環境陶藝中的運用[J].藝術品鑒,2019(21):4-6.
作者簡介:劉海玲(1989—),女,江蘇鹽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與城市公共藝術。
羅曼(1981—),女,遼寧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環境設計、城市景觀與公共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