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嬌 徐蓉蓉
摘要:目的:作為我國經典裝飾紋樣之一,纏枝紋的起源和發展與當時的經濟和文化環境密切相關。為探究中國傳統圖案在當代創新設計中的更多可能性,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具有獨特藝術性的纏枝紋融入現代紡織品中,使其升華為更具創新性的紋樣。文章通過分析明代纏枝紋樣在各種載體上的應用及其藝術特征,總結如何將傳統的纏枝紋樣與現代服飾相融合,并結合實際案例研究纏枝紋樣在現代服裝中的運用。方法:文章通過文獻調查法和樣本收集法,梳理傳統纏枝紋樣的發展演變,分析不同時期纏枝紋樣的構造及應用。其次,通過對比歸納法,比較不同載體上傳統纏枝紋樣的不同應用形式,發掘纏枝紋樣在現代服裝中的具體應用形式及規律。結果:研究發現,要想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就要對纏枝紋進行創新性的提煉和轉化,并緊密貼合現代審美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中國文化內涵,體現中國審美品位的現代設計作品,從而引領市場潮流。結論:人們對傳統文化逐漸引起重視,創新性結合不同的文化要素、創作風格與當下大眾的審美,在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有利于挖掘更多的創作思路。纏枝紋樣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要巧妙結合時尚潮流、元素和風格,使其更好地為現代服裝設計服務。
關鍵詞:纏枝紋樣;傳統紋樣;現代服裝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03
0 引言
纏枝紋歷史悠久,在各個階段展現出獨特的紋樣特征。它不僅具有裝飾功能,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美學意蘊,在服飾、瓷器、家具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面料的創新和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消費和審美需求的轉變,紋樣的題材、構成、造型和內涵都有所創新。
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不僅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變化,也為裝飾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纏枝紋的運用范圍由平面向立體轉化。此外,隨著新的社會形態的出現,明代的纏枝紋樣也逐漸適應了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的需求。
1 纏枝紋樣概述
1.1 纏枝紋的概念
纏枝紋是一種特殊的裝飾紋樣,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運用。但是,對于纏枝紋的概念和稱呼,各個國家和地區大相徑庭。我國對纏枝紋有較為明確的闡釋。纏枝紋以花朵為核心,體現了獨特的審美觀和頑強的生命力[1],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人文價值。
纏枝紋不以某種具體的植物為表現對象,一般由花卉、枝蔓、葉片三部分組成,其中花卉是主體,枝蔓和葉片主要作為陪襯。枝蔓的纏繞形式主要有“S”形構圖和“冏”形構圖兩種。
1.2 纏枝紋的發展演變
纏枝紋的最初構想起源于春秋戰國,當時在漆器的裝飾紋樣中采用了反復、交替、穿插等藝術手段,其本質特點與纏枝紋相近。到了漢代,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忍冬蓮花紋為主體,其是佛教的裝飾性紋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圖案漸漸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呈現多元化特征,應用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唐末宋初以后,纏繞式樣與唐代的卷草圖案相結合,使其在靈巧活潑之余多了幾分沉穩,顯得更加莊重[2]。明朝,纏枝紋樣發展迅速,瓜果、花卉類紋樣越來越多,在瓷器、家具、玉器等用品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2 傳統纏枝紋樣在不同載體上的應用
2.1 瓷器
從瓷器裝飾圖案的發展和演化過程可以看出,明代的纏繞圖案和前代的植物裝飾紋樣具有相同的特征。如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百合、纏枝寶蓮、飛禽走獸等,忍冬紋與卷草紋是前代常用的裝飾性圖案,這兩個時代的裝飾性圖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纏繞著一根藤條或者樹葉,其形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的設計規律的制約。古人認為“S”形最優美、最有力量、最有活力。一些瓷器上的纏枝花紋,卷曲的枝條往往藏在花瓣和葉子下面,以一定的角度旋轉,構成了一個波形各異、動感十足的“S”形構架,配合盛開的鮮花,給人枝繁葉茂之感。
從纏枝紋的形態結構上來分析,它注重融合傳統的構圖規律與天然的植被形態,并賦予常青吉祥的寓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藝術特征[3]。直到今天,它仍被廣泛運用于陶瓷制作中。
2.2 建筑雕刻
兩漢為纏枝紋的萌芽時期,整體風格樸拙古實;南北朝為發展階段,整體風格清新潑刺;隋唐尤其是唐為盛期,整體呈現絢麗、旺盛、多彩的風格。
隋唐時期,纏枝紋樣常與動物紋樣相結合,以波浪樣式為主,致力于創造出靈動流暢且變化多樣的建筑雕刻作品,將紋樣的靈活生動體現得淋漓盡致。宋元時期,建筑雕刻中的纏枝紋樣更加精致,呈現出花大葉小的造型特征,整體給人一種儒雅內斂的感覺。明清時期,建筑上的纏枝紋大多省略了花頭紋樣,僅僅展現了莖葉紋樣的交織和變化,使紋樣的形態更加豐富、規整,凝練升華,達到了高度的樣式化,具有鮮明的裝飾美。
2.3 織物
各朝織物上的纏枝紋亦各具風格特色。隋唐時期織物上的纏枝紋樣造型舒朗、用色豪放,整體富貴有余而秀雅不足;宋代的纏枝紋樣則恰好相反,形態含蓄蘊藉、用色溫和、風格秀麗,雖簡約卻不失精致;元代織物上的纏枝紋樣則過于追求華麗,失去了紋樣本身的靈氣與獨特性,多流于艷俗;明代織物繼承前代,揚長避短,圖案形式嚴謹且節奏鮮明流暢;清代織物上的纏枝紋樣造型繁復,用色濃重,具有莊重沉靜之美。織物上的纏枝紋樣不僅展示了紋樣的裝飾美和絲織品的質感美,還反映了歷代工匠對色彩的深刻理解,體現了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獨特韻味[4]。
3 傳統纏枝紋的藝術特征
3.1 題材豐富,寓意吉祥
纏枝紋發展至今,涵蓋了豐富的藝術元素與民族歷史,具有諸多藝術特征。纏枝紋多注重與環境素材相交融,多以花草樹木為主題,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牡丹狀纏枝紋、蓮狀纏枝紋及菊花狀纏枝紋。牡丹狀纏枝紋運用雍容華貴的牡丹來凸顯吉祥富貴之意,蓮狀纏枝紋凸顯秀麗脫俗的氣質,菊花狀纏枝紋凸顯清雅高貴之風。
纏枝紋樣不僅集祥花和瑞草于一身,還以花朵和果實為表現主題、以莖稈作為組織畫面的結構要素、以葉片作為多樣有序的樣式要素,出現在各種容器或其他日常用品上,在達到裝飾美化效果的同時,突出其象征意義,成為人們祈福納吉的重要載體。還有部分纏枝紋以動物為設計主題,是纏枝紋中一個獨特的類型[5]。例如,龍鳳纏枝紋不僅是吉祥和瑞氣的象征,還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獅子纏枝紋象征富貴、權威。纏枝紋的象征性含義是其最顯著的藝術屬性,而這些象征又會受到實際紋樣的組合方式的影響,因此所代表的意義也存在差異。
3.2 結構嚴謹,形式多變
結構嚴謹、形式多變是纏枝紋獨特的藝術屬性。其中,二方連續是纏枝紋主要的結構特點,它通常由旋轉狀的主圖案形成。整體上,它以“S”形圖案為中心進行延展和變化。四方連續則是紋樣在上下左右方向反復循環,這種設計具有均勻的節奏,經常用于裝飾織物表面。在選擇與圖案、紋樣相匹配的裝飾時,不僅要確保其與特定形狀的外部輪廓一致,還要確保圖案完整、布局均勻[6]。此外,隨著手工藝人技藝的提高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纏枝紋在不斷發展演變中采用對稱、均衡等不同手法達到相應的裝飾效果。
纏枝紋最主要的特點是構成靈活自由,在波狀曲線的基礎上,有的向同一方面循環構成,有的向左右或上下循環構成,還有的向四面環繞組成。根據用途可任意組合成各種形式,可大可小、方圓自如、長短皆可、廣狹隨意。多數組成二方連續紋樣,有的組成邊緣裝飾、單獨紋和四方連續圖案。
3.3 變化統一,對稱均衡
變化統一,對稱均衡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法則。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兩者相互關聯,互為補充。在題材選擇和寓意呈現上,纏枝紋的多樣性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充滿自然之美的植物和花卉,還是極具神秘色彩的宗教符號,都可與其進行創新組合。纏枝紋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不僅在紋樣的構造方式上有所體現,還在器物的造型結構中得到了體現[7]。其裝飾風格可以是兩個連續的帶狀或環形邊緣裝飾,或是大面積、整體鋪設的四方連續圖案。不同風格的紋飾之間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卻又彼此獨立。不論其外觀如何變化,其內核始終保持不變,這使裝飾物形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同時這種設計手法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造就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纏枝紋的獨特魅力在于,以一種非凡的手法,較好地協調了各種元素的變化與統一的關系。
在各種纏枝紋的形態設計中,對稱與均衡的關系最為常見,而每種鮮明的對比關系都要遵循均衡原則。在以花朵為核心的纏枝紋構造中,當枝與枝、葉與葉相互連接和纏繞時,花朵與枝葉之間的對比既鮮明又達到了一種形式上的均衡感。
4 纏枝紋樣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4.1 纏枝紋在款式設計中的應用
在服裝設計中,造型美觀與否往往決定著一件衣服的銷量。纏枝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能夠促進服裝款式創新和風格變化,豐富服飾的樣式圖案的內涵,充分展示服裝特色風格,同時讓纏枝紋在迎合當代服飾設計觀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8]。
纏枝紋樣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必須與設計款式相吻合,否則會顯得不協調。例如,高密度的纏枝圖案應選擇內斂的顏色,以防色彩搭配突兀破壞紋樣典雅古樸的氣質。另外,針對較為夸張和大膽的服裝款式,如果其圖案和顏色過于暗淡,就會顯得缺乏活力,與整體風格格格不入。因此,要讓纏枝紋更好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中,須精準分析,確定其與服裝款式的適配性。如此,不僅能豐富服裝的設計款式,還能讓纏枝紋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的活力。這要求設計師在相應設計理論的支持下靈活變通,運用創新性思維設計服裝。
4.2 纏枝紋在服飾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作為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的纏枝紋也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具備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開闊了人們的藝術視野。在當代的服裝面料設計領域,纏枝紋仍得到了廣泛應用,創造出了豐富的視覺效果[9]。
在挺括型面料上的纏枝紋顯得厚重而沉穩,其造型線條明朗且具有一定的重量感,可以提升面料的美觀度。柔軟型面料質地輕盈、柔軟,具有垂感,分布其上的纏枝紋整體風格更加輕盈活潑,并且在這種面料上運用纏枝紋可以產生流暢、平滑的視覺效果[10]。在厚重的面料上使用纏枝紋則給人一種體積感、擴張感。在透明型面料上的纏枝紋則給人以朦朧美和神秘感。在應用纏枝紋時,隨著布料的重疊,更能體現出織物的輕盈感。因此,各具特色的紋樣能夠賦予不同面料獨有的吸引力。
5 結語
現代服裝設計對中國纏枝紋的傳承,并不局限于外在形態的延續上,更多的是對其內在韻味的傳承。纏枝紋在服飾上的應用,能夠豐富服飾的文化內涵與審美情趣。作為一種特殊的紋樣形式,纏枝紋可以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改進和創新,融入民族傳統、風俗、理念和時代特征。在此背景下,纏枝紋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其吉祥寓意得以代代傳承。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中國圖案大系[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1993:200-205.
[2] 吳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125-127.
[3] 戴炤覺.明代纏枝紋樣的圖式結構初探[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4:55-57.
[4] 田雪梅.淺析中國傳統紋樣:纏枝紋的藝術特點[J].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55-56.
[5] 吳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略述[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79(2):39-48.
[6]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130-132.
[7] 陳卓,柳翰.論中國傳統纏枝紋的演變[J].中國美術研究,2019(2):148-152.
[8] 張運驍.關于明代傳統纏枝紋藝術形式調查報告[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6(6):192.
[9] 吳波.服裝面料設計表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33-235.
[10] 薛文良,馬顏雪,丁亦.“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植入式教學在紡織品設計教學中的實踐[J].紡織服裝教育,2020,35(4):325-328.
作者簡介:劉夢嬌(1997—),女,河南信陽人,碩士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時尚藝術設計。
徐蓉蓉(1977—),女,江蘇揚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時尚產品設計與可穿戴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