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生態美學應運而生。文章通過《林泉高致集·山水訓》的山水創作方法,深入探究其中蘊含的生態美學思想。方法:文章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搜集關于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訓》以及生態美學的文獻材料,在此基礎上研究郭熙關于山水畫的審美觀念、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觀照以及其中蘊含的生態美學思想。首先,對生態美學的概念以及一些重要觀點進行歸納和梳理;其次,分析郭熙生態美學的思想淵源,分為社會制度的變革、禪宗思想的影響以及自身經歷的影響;再次,從生態美學角度分析《林泉高致集·山水訓》中對于山水畫繪制的觀點,提煉出其中蘊含的生態美學思想;最后,總結《林泉高致集·山水訓》中蘊含的生態美學思想的意義與帶來的啟示。結果:通過對《林泉高致集·山水訓》中山水畫創作觀點進行分析發現,其體現了熱愛自然、天人合一、以自然為師的生態意識。結論:挖掘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訓》中蘊含的生態美學觀念對現代社會的啟示作用,發揮古代畫論中所提及的生態美學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郭熙;? 《林泉高致集》;生態美學;自然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1 生態美學概述
生態美學是生態與美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自身親和的審美狀態。生態美學認為,應該從生態角度重新定義美,要感受、親近自然,而不是用傳統的形式美割裂自然,其宗旨是從審美的視角表現生態環境,重新構建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關系。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特別是大機器生產的普及,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拜物主義盛行、經濟文化沖突加劇、心理疾病蔓延,全球生態危機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生態美學應運而生。生態學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866年,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在《有機體普通形體學》中提出。西方生態美學最早的理論萌芽是1949年利奧波德的大地美學,其正式發端則是1972年米克提出的生態美學[1]。利奧波德將土壤、水域、植物和動物納入其中,提出“人類事實上僅僅是生物/生命團隊的一員”,即“生物/生命共同體”。這一論斷與我國倡導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論十分接近。
我國生態美學的起源,可追溯到莊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審美思想,可見,我國將生態和美學相結合的觀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具有雛形。而較為完善的生態美學理論的出現,就不得不提李欣復教授在1994年發表的《論生態美學》一書。該書對生態美學進行了系統、深入的介紹,也是我國對生態美學進行研究的起點。曾繁仁教授的生態存在論美學中蘊含了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中的生態智慧,具有中國特色,同時融入了西方生態美學觀念,中西結合。曾繁仁教授的生態存在論美學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生態美學觀念[2]。
2 郭熙生態美學觀念淵源
2.1 社會制度的變革
北宋時期經濟發達,儒學復興,政治開明,人們所處的環境在變化,社會制度在變化,士大夫們的審美情趣和心理狀態也在發生變化。自隋唐科舉制度確立以來,越來越多的平民可以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北宋時期,很多出身農村的士大夫都通過科考走上仕途,因此野店村居、丘山野溪變成他們的一種精神追求和心之向往,這徹底改變了許多出身貧寒、來自民間的青年知識分子的命運,使他們有機會通過考試成為朝廷命官,即朝廷官僚的來源完全不同于漢唐,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士大夫。他們將自己的藝術觀點和審美趣味帶入宮廷,潛移默化地對宮廷貴族藝術的審美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2 佛教禪宗文化的影響
北宋建國后,統治者“崇道教,興佛法”,三教合一,大修寺觀、道院,其中由佛教中國本土化獨立發展起來的禪宗文化影響最大。禪宗以“自心”為禪修的樞紐,提倡徑直指向人心,親近自然,禪修是心性的修持。各種禪修實踐都圍繞心性進行,體現了佛教“無念”“無妄”的思想境界。這是山水畫家應該有的虛靜的心胸,也是士大夫們的精神棲息處,更是郭熙所追求的林泉之心。
2.3 郭熙自身生活經歷的影響
郭熙出身平民,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的審美評判標準不是“美”,而是“真”,郭熙主張對真實自然山水進行觀察,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不理會世俗紛擾,追求樸素的美,堅持去粗取精的創新精神。郭熙喜歡游歷山水,對自然山水有著細致入微的觀察,也有較深的感受,并且能夠融入山水,因此認為畫家應該“飽游沃看”,才能畫出讓人感受較深、有意境的畫作。郭熙善畫山水寒林,通過長年對山水的觀察,概括出了“卷云皴”“蟹爪皴”等皴法,筆法風格獨樹一幟。郭熙后由宰相引薦入京成為宮廷畫家,不能常常回歸田園鄉村,因此更能理解位居朝堂的文人士大夫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需要和滿足精神追求的審美需要。
3 《林泉高致集·山水訓》中的生態美學思想
《林泉高致集》是中國藝術理論的代表性著作,是由郭思整理其父郭熙創作經驗、藝術見解和美學思想的著述,全書分為六篇——“山水訓”“畫意”“畫訣”“畫格拾遺”“畫題”“畫記”。“山水訓”篇集中闡述了郭熙的山水畫美學主張與創作經驗,講述了怎樣觀察自然、怎樣提煉素材等創作方法,是該書最重要的部分。《林泉高致集》中沒有直接表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在生態審美上的關系,只是郭熙對山水畫創作的建議,但其所言所論皆建立在人與自然親和融洽的關系中,充滿生態審美意味[3]257。
3.1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
生態美學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血脈相連的有機整體,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是最高的生存智慧與理想境界。《林泉高致集》開篇即言:“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4]11
郭熙用六個“常”道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丘園”就是田園鄉村,是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家園,人們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之中可以暢神怡情,悠然自得,打魚砍柴的隱居生活可以使人放松身心、感到滿足,猿鶴的鳴叫會讓人感到與大自然更親近。生活中的束縛與羈絆是人們所討厭的,在仙境般的山林煙霞中生活,是人們盼望卻始終不得的。遠離塵囂、向往林泉是人之常情,郭熙開篇所言的實質就是想實現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本真需求,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要實現這樣的理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通過科舉入仕的讀書人,希望在仕途中有所建樹,同時十分向往林泉生活。因此,士大夫們對山水的喜愛,是出于對自己所處環境的不滿,想要追求理想、閑適的生活。
由于現實不允許士大夫歸隱,所以郭熙又提出,山水畫可以滿足士大夫們的精神追求,讓士大夫們感受到猿鳴在耳、水光山色近在眼前,放松身心,得到精神愉悅。這種“以景為樂”的理念,充分說明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審美關系。這種生態審美觀體現了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古人相信,人與天地本是一體的,只有親近自然,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老子認為人、地、天、道皆法自然,與自然本是一體,自然便是天地萬物的本真狀態[3]258。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將自然山川比擬為人,這種比擬的方式便是對人與自然生態同構性的暗示:將水比擬為山的血脈、臉面,草木比擬為山的毛發,亭臺榭落比擬為山的眉毛,垂釣場景比擬為山的精神氣。血脈、臉面、眉毛、精神氣等都是人所擁有的,郭熙的比擬顯示了人與自然的親近性和同構性。這樣的比擬本身便具有“天人同構”的生態美學意義。可見,人類與大自然的親和有很深的淵源。
3.2 自然是人們心靈的棲息處
為了更好地體現山水畫“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價值,郭熙提出,世人論山水,把山水分為可以漫步其間、可以登高望遠、可以暢快游玩和可以安然居住的,山水畫能做到其中一點就可以成為精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為行得,何者?”[4]26因為“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郭熙認為繪制山水、欣賞山水,目的都是滿足精神上的審美需要,表達對詩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充分體現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和關系,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精神生態和諧。郭熙把山水分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種。山水之美被分為四個層次,按次第來看,可行、可望較淺,可游、可居較深。可游可居的地方是山川中的精華所在,這種地方是有林泉之志的君子向往之處,也是山水畫所應著意表現的[5]。這里所說的“可行”,是從山水游覽角度去認識,指一般的游覽,自然風景的質量一般;“可游”的山川指的是價值較高,能吸引游人駐足停望、反復品味的風景;“可居”的山川,其景物價值屬于最高層次,使人暢神益智,不忍離去,乃至想要居住在此地。郭熙主張山水畫要畫可游可居之境,畫出士大夫們渴慕的林泉佳境,回歸心靈棲息處,接近生命的本源,通過欣賞山水畫,在精神上與大自然親近,實現身心的愉悅和放松,從而更好地投入工作中。
3.3 以自然為師
山水畫家崇尚自然,以自然為師,用丹青表達對山水的主觀感受。這就要求畫家深入觀察和體驗山水,將山水美和筆墨美相結合。郭熙提到“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即”就是要求畫家深入自然山水之中,“取”就是選取能夠打動自己的景色,提取創作素材,同時在自然山川中凈化性靈。郭熙提出,繪制花卉和竹子時,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觀察,并且可以通過月光照射下的影子來細致觀察。郭熙提出,山水畫創作要采取多種方法、從多種角度設身處地觀察自然山水景色的微妙變化。例如山水煙云會隨著四季、天氣、晨暮的變化而變幻,人置于天地間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為了抓住山水細微奇妙的瞬間變化,畫家要找到正確的對策。《林泉高致》提到了觀察山水的四種方法,即“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要認真觀察遠近距離不同所呈現的景色,每走一步,山的形狀、給人的感覺都會發生變化。“四時之景不同”,四季的山水各有特點;“朝暮之變態不同”,在同一天的早上、中午、傍晚看山是有變化的,受天氣的影響,所看到的山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座山,也有千形百面,山水受客觀因素的影響,畫家對山水的主觀觀察也在變化。只有師法自然,對大自然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才可以創作出引人入勝的畫作,畫出士大夫們渴慕的林泉佳境。
郭熙還提出,應該“飽游飫看”,畫家應該多游歷、多觀賞,身心與自然相接,胸中有丘壑,體會大自然的美麗風景,提取素材,心中有了感悟,然后創作。宋代文人常常帶著自己的作品游玩、泛舟,一葉小舟行駛在優美的自然山水中,與友人賞畫,談論自然美景或者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產生創作靈感。唐代畫家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都是基于多游歷山水、多親近自然而得出的結論。藝術理論源于自然,藝術創作更是離不開自然。
4 結語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不僅闡述了山水畫創作方法,還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美學思想,包括親近自然、敬畏自然、關愛自然的生態審美意識。山水畫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表現,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深入觀察達到“暢神”的目的,回歸自然,從而愉悅身心,創作出更生動的作品。在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極為快速的當今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不平衡,人們無節制地剝削自然、壓榨自然,對自然過度索取,人與自然親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想越來越難以實現,人們在身心疲憊時也無法得到自然的撫慰。人們應該明白,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存棲息處。中國古代畫論中很多都提及了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如宗炳《畫山水序》、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等,應深入發掘我國古代畫論中的生態美學思想,發揮其當世意義,防止人與自然分離,強調與自然親和,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建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程相占.西方生態美學的建構路徑及其啟示[J].東岳論叢,2020,41(3):114-120,191-192.
[2] 袁鼎生,夏文仙.中國生態美學的四種形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4):152-158.
[3] 孫紅陽,王賓旗,代永麗.《林泉高致》蘊涵的生態美學思想剖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3):256-261.
[4] 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11,26.
[5] 彭鵬,彭程.論《林泉高致》中的景觀設計理念[J].西部皮革,2019,41(18):22-23,26.
作者簡介:花玉茹(2000—),女,山東曲阜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