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經世理念、民族意識、平等觀念等時代特點,詩詞歌賦卻典雅清新,如《水調歌頭·中秋》《揚州慢》等;繪畫作品主題宏大卻精細入微,如《清明上河圖》《采薇圖》等;文人風格婉約卻不失雅俗,如李清照、周邦彥等。方法:文章對宋代前后期藝術作品、藝術風格、藝術家等進行探究,賞析具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及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的創作特點及展現形式。同時,對宋徽宗趙佶及其佳作進行分析,探討其創作背景。結果:宋代經濟繁榮發展,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通過賞析宋代典型的繪畫、書法作品,結合詩詞文字了解作者的創作心理及創作背景,對指導藝術生深入學習該時期的文化藝術具有借鑒意義。結論:宋代時局風雨變幻,人才輩出,經濟、文化、社會快速發展,因而其文化藝術在中華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被眾多史學家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峰。宋代既是封建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從宋代繪畫、書法及詩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宋代大家對文化藝術的特殊表達。
關鍵詞:宋代;文化藝術;繪畫;書法
中圖分類號:K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0 引言
宋代前后期的藝術文化有較大差別,前期國家富強,國力強盛,從詩詞歌賦、書畫琴曲,到貴族百姓的穿著、使用的器具等都可以看出國家的安定繁榮;后期國力衰退,遷都杭州,從文化藝術方面不難看出當時人們的意志、目標、生活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宋朝政治格局的變動,多民族文化也在不斷深度融合,宋朝藝術風格也朝著多元方向發展。總體來看,文化藝術推動社會發展、反映社會現狀,宋代文化藝術對中國文化歷史發展進程有著深遠且不可磨滅的影響。
1 宋代文化背景綜合概況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無論是在物質文明方面還是精神文明方面所達到的高度,都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宋代社會穩定,農業、商業發展水平遠超唐代,經濟發展在當時位列世界第一。據統計,若以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后,中國人均GDP在450美元左右,至宋末已達600美元,也就是說兩宋時期的經濟總量約占當時世界經濟的70%[1]。
在這樣高度發達的經濟背景下,宋代的科技文化發展十分迅速,指南針、印刷術、火藥無不體現了宋代的科技實力。社會安定,市民階級興起,也推動著文化藝術快速發展,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宋代文化藝術。與此同時,多民族文化在宋朝時期開始高度融合,藝術風格也逐漸變得多元,繪畫、詩詞、書法等藝術蓬勃發展。在這樣一個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朝代,很多詩詞畫大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留下了許多千古名作,如蘇軾、李清照、王安石、范仲淹、張擇端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憶江湖”“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些飽含作者心境、志向的詩詞早已家喻戶曉。在繪畫方面,《清明上河圖》《溪山行旅圖》《早春圖》等名畫更是數不勝數,皆為如今的國家級寶物。歷史教授楊渭先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峰,在中國整個封建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領先地位”。
宋代之后,經濟、文化等發展開始落后于世界,但是宋代文化藝術依舊對后來的詩詞、繪畫等有著巨大影響。如此看來,宋代既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
2 宋代文化作品賞析
2.1 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可以說是風俗畫中的珍品,也是當前研究宋朝建筑風格、人文風俗的重要資料。作品詳細地展現了宋代社會風情,反映了宋代人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追求。宋代繪畫以文人畫為中心,繼承了唐代以來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并有所創新。宋代,文人畫已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推崇和追捧,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范式。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屬于國寶級文物的《清明上河圖》,多年才會公開展覽一次,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高,是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傳世名作。
《清明上河圖》不僅記錄了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也是對北宋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的真實寫照,畫面的細致程度令人驚嘆不已。畫作以長卷形式將當時宋朝的城市面貌以及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明上河圖》長達528.7厘米[2],大致可分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和城內街市三個場景。首段描繪北宋時期市郊暮春時節的風光,展現了鄉村、田地等景色;中段描繪了以虹橋為中心的汴河,以及河中、兩岸的船、車運輸的場景(見
圖1),從中不難看出當時手工業的發達和商貿活動的繁榮;后段則描繪了市區街景,以高大城樓為中心,街道犬牙交錯,各種店鋪錯落有致,熱鬧非常。在這5米多的長卷中,描繪了各色人物,牛、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等交通工具,以及房屋、城樓等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將北宋城市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汴梁城百姓的日常生活,并借此表達了對宋朝社會生活安寧、百姓安居樂業的贊譽之情。畫作整體素雅清新,對市井生活的細致描寫,使觀者對北宋時期市民生活充滿好奇并心生向往。
2.2 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
隨著宋朝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文人士大夫的書法在規整中流露出個性,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許多書家個性風格較為突出,卓然成家,不管是對當時還是后代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黃州寒食詩》這幅書法作品便出自宋代著名詩人蘇軾之手(見圖2)。
蘇軾是家喻戶曉的著名詞人。他的詩、詞極具煙火氣,卻又清新淡雅,情感自然流露。蘇軾的書法造詣也極高,與米芾、黃庭堅、蔡襄三人被后世并稱為“宋四家”,其中蘇軾的字體結體肥扁,用筆欹側。《黃州寒食詩》是蘇軾被貶謫至黃州,天天過著形同軟禁的生活時所作,流暢瀟灑的風格中寄托了詩人郁悶沉痛的情緒,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唐朝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稱為行書名作。
3 宋代藝術家
宋徽宗趙佶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極高,他倡導詞學,要求人們“多作文章,以興文學之盛”。在藝術上,趙佶曾倡導“以詩為詞”的文學主張,這一主張是由蘇軾而起的。蘇軾認為,詩歌要反映現實,他在《東坡題跋》中曾說:“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因此,他在北宋末年積極提倡詩文革新運動,并創作了大量的詩文作品,《宋史·藝文志》中曾著錄蘇軾作品937首。宋人劉子翚在《東軒記》中說:“東坡有集三百卷,今傳于世者九十余篇。”北宋末年的文人多與蘇軾有關,如蘇轍、黃庭堅等都在《宋史·蘇軾傳》中得到記載[3]。
在書法、繪畫方面,宋徽宗造詣頗深。他的書法風格獨特,稱為“瘦金體”,有極強的個性色彩,其書風為“瘦、硬、方、大”,筆力遒勁,勢態奇絕。趙佶的書法作品存世極少,現存有《宋紹興九年御筆草書卷》等。繪畫方面,其擅長花鳥畫,曾臨摹過唐代畫家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和《九歌》中的神女像,仿李唐、馬遠、夏圭的畫法創作了《瑞鶴圖》,仿李思訓父子的畫風創造了花鳥畫中的“院體”畫風。此外,他還喜歡畫山水和人物,他繪制的鷹、鶴等更是栩栩如生,《寫生珍禽圖》便是寫生花鳥畫中的典范,可謂傳世佳品(見圖3)。
宋徽宗不僅在藝術方面成就頗高,在科舉方面也有所建樹,他將畫學納入科舉范疇,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網羅天下優秀的繪畫人才。其治國理政方面雖沒有留下豐功偉業,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文化藝術上的成就是巨大的。
另外,這位藝術型皇帝還親自設計建造了極具觀賞價值的皇家園林——艮岳。為修建這座皇家園林,他斥巨資從南方采購花石綱,千里運至汴京,耗時近5年。從歷史記載來看,雖然建造過程花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但藝術價值極高,如果艮岳可以保留至今,想必也會成為世界奇觀[4]。艮岳雖然已經歸于歷史長河中,無跡可尋,但其奢侈程度、建筑結構、藝術價值之高、之精,都令人驚嘆。宋徽宗更是親自撰《御制艮岳記》,可見他對這個園林的喜愛程度,可惜的是,這座皇家園林在女真族攻入汴京后被拆毀。因為艮岳的建造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很大,所以在各種歷史記載中都不難找到這座皇家園林的身影:宋朝劉子翚曾在《汴京紀事》中描寫了自己對艮岳的整體感受,“鳳輦北游今未返,蓬蓬艮岳內中高”;《水滸傳》第一百零一回中,也對其地理位置進行了描述,“那艮岳在京城東北隅,即道君皇帝所建”。
4 結語
宋代經濟高度發達,實現了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藝術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并且更加多元化,題材廣闊、風格多樣、內涵豐富,每一個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總之,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繁榮、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將宋代文化藝術在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的重要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6.
[2] 余輝.《清明上河圖》的黑色幽默[N].人民日報,2016-04-03(7).
[3] 游彪.宋徽宗與成就斐然的宋代文化[J].人民論壇,2017(13):252-254.
[4] 張娜.文學視域下的宋代形象表意文化研究[J].語文建設,2013(27):47-48.
作者簡介:林欣玥(2003—),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