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離不開產業促進政策的指導,1993年《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電影要適應市場化經濟體制,推動電影行業市場化進程,建立產業政策體系,并根據發展需要逐漸調整完善。通過對產業促進政策的實施及其給電影產業上下游帶來的改變進行研究,歸類整理電影產業促進政策,探究政策變遷與產業發展間的動態機制,就產業促進政策如何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化發展、如何影響中國電影產業架構進行歸納分析。方法:在時間維度上,梳理政策文本,研究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推動力,同時梳理電影產業上下游各行業情況,研究電影產業促進政策如何作用于產業發展,以及電影產業在政策指導下發生的動態變化。結果:通過對四類主要電影產業政策的歷史演變和產業發展進行研究,發現市場準入政策降低了產業準入門檻,推動形成良性競爭格局;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推動一體化經營和院線制改革,擴大了電影產業規模化效應;市場開拓政策推動形成特色院線,拓展了影片題材和觀影群體;數字化發展促進政策推動科技化進程,電影產業現代化腳步顯著加快。結論:產業促進政策打破了市場壁壘、推動了結構整合、拓展了多元市場、推動了數字化進程,電影產業促進政策的發展與演進帶來了電影產業格局的成熟與演變。產業促進政策因時發展、應勢而起,指導著開放、競爭、多元的市場化電影產業從起步成形邁向繁榮發展。
關鍵詞:電影產業;產業促進政策;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J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4
1 電影產業促進政策概述
1.1 電影產業促進政策概念與主要門類
電影產業政策分為促進政策與扶持政策,前者旨在推動電影產業市場化,形成開放、競爭、多元的格局,后者旨在保障市場規則公平公正,并給予扶持保護。
電影產業促進政策主要有市場準入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市場開拓政策和數字化發展政策四類。按產業發展進程劃分,首先是開放市場、招商引資,吸納資金進入,即市場準入;其次是吸納資金后整合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市場規模,即產業結構調整;再次是鞏固產業支柱,挖掘消費潛力,擴大電影市場,即市場開拓;最后是提升科技水平,促進產業升級,即數字化發展。
1.2 電影產業促進政策的階段劃分及特征
電影產業促進政策可按產業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探索發展階段(1993—2004年)、全面發展階段(2004—2010年)和繁榮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
市場經濟在電影業的出現應從1993年算起[1]。1993年,《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電影要適應市場化經濟體制,產業化趨勢初現,電影產業進入探索階段。2004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布《關于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電影定性為產業,當年陸續出臺多份政策文件,全面部署電影產業發展,這標志著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由探索階段向全面發展階段轉變。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標志著電影產業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國家對電影產業發展愈加重視。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頒布,這是首部針對電影類別的法律,為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電影產業促進政策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征。在探索階段,政策強調逐步降低準入門檻,初步開放市場,以逐層開放、逐步演進的方式增強產業活力。在全面發展階段,政策提升開放性和引導性,繼續降低準入門檻,并引導資金規范進入電影市場,推動產業結構改革和市場多元開拓。在繁榮發展階段,政策鼓勵市場發展的同時關注產業規范良性發展,此時市場建設基本完成、規模日益穩定,政策多用于規范市場運營,并解決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
2 行業準入政策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2.1 由部分向全面演進的制片準入政策與產業動態
制片行業準入政策最初實行部分準入制度,僅部分單位和資金可進入制片行業,產業活力有限。后來一系列準入政策出臺,激發了制片行業和電影產業的巨大活力。
部分準入階段,促進政策的特征為國有單位內部準入和外部資金有限準入。1993年,僅16家國務院批準的國有制片單位擁有電影制片權。1995年,制片權部分開放,更多國有電影制片廠獲得拍攝出品權,但須申請指標調控。同年,其他國有制片廠也被允許投資或參與聯合攝制,這使更多國有制片單位以投資形式進入行業。隨后準入限制被放開,更多企事業單位、個人等社會力量獲準以資助、投資形式參與攝制,更多社會資金進入電影制片行業。雖然社會資金得以進入,但制片權仍被掌握在部分國有制片單位手中。隨后實施的單片拍攝許可制度將部分制片權賦予國有制片單位以外的其他單位,這些單位經審查后可領取單片拍攝許可證并開展單片拍攝活動。2002年,徐靜蕾的《我和爸爸》成為第一部獲得單片拍攝許可證的民營公司電影,當年有5家民營公司辦理了58部單片拍攝許可證[2]。
全面準入階段,促進政策增強了行業準入的開放性與引導性。2003年起,社會單位和國有單位可合資或單獨成立制片公司,非國有單位開始擁有制片權。隨后設立制片公司的條件拓寬至境內公司、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行業得到進一步開放。大量民營制片企業成立,民營電影企業出品的影片占比不斷提升。新畫面、博納和華誼兄弟等民營發行企業也開始進入電影制片行業。2002年,近25%的影片由民營制片單位出品,2013年,民營企業出品的影片占比已達75%。在促進政策的推動下,民營企業逐漸成為電影產業的中堅力量。
2.2 寬松與融合并行的發行放映準入政策與產業動態
發行放映行業的準入政策一方面不斷降低門檻,寬松準入;另一方面推動產業融合與區域融合。這樣寬松與融合并行的準入政策為產業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政策的寬松性體現在審批權限的逐步下放。1993年起,中影的統購統銷發行模式被打破,制片方可直接與發行方聯系影片發行事宜。1996年,發行和放映單位的審批條件得到明確,審批權限也進一步下放,省級發行單位審批權下放至省級有關部門,縣級有關部門負責放映單位的審批。2001年起,社會各界力量被允許投資改造影院,放映行業全面開放,更多社會資金得以進入。2002年,博納成為第一家民營發行公司,同年7家公司獲得發行資格,票房榜前十的電影有9部通過民營公司發行,民營發行單位強大的市場競爭力日益凸顯。此后發行放映行業逐漸成熟壯大,政策的寬松性也逐漸提升。2015年設立發行放映單位的注冊資本條件被取消。2016年促進法頒布后,審批權進一步下放,從事發行活動的單位可向中央或省級部門申報審批,打破之前不同部門分類審批的制度,準入門檻不斷降低。
政策的融合度提高體現在打破單一體制,推動區域與行業融合。“地方發行單位按省、市行政區域劃分業務范圍”的限制被打破,區域融合得到進一步推進。1996年,首次提出“跨省發行”概念,隨著區域限制被打破,發行放映行業融合趨勢增強。民營發行公司不斷擴展業務范圍,進入制片放映等領域。2004年,博納成為最大民營發行機構,博納、華誼、新畫面等機構依靠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逐步壯大并開始領跑市場。
3 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3.1 整合與轉制并行的電影企業結構調整政策與產業動態
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主要體現是促進資源整合和加快轉變制度。一方面通過整合產業鏈資源進行集約化經營,擴大規模效益;另一方面通過轉企改制、股份制改造,提升電影企業的活力與市場競爭力。
政策推動電影產業資源整合,加強集約經營。2000年后,政策強調資源整合、影視合流、組建一條龍企業集團。2001年,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制片廠等4個集團組成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整合重組提升資源利用率、優化資源分配、擴大規模效益。2004年開始,電影產業集約化經營被提上日程,通過打破限制、促進融合、組建集團等形式整合,電影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在促進政策的指導下,產業上下游整合延展,產業集約化程度提高。
政策推動電影產業加快轉制、建立現代產權制度,企業股份制、轉企改制等制度改革不斷涌現。股份制改革從2000年的內部試行到2004年的積極推進,帶來更豐富的融資渠道、更多的資金來源和更多樣的參股形式。2003年,中國廣播影視集團和電影集團開始股份制改革,2004年,中影集團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多家分公司和控股、參股公司,當年產出影片35部左右,融資近4億元。同時,促進政策推動更多國有企業進行轉企改制。2000年,轉企改制初見雛形。2003年,中國電影集團、長春電影集團試行體制改革,同年西安、峨眉、瀟湘等多個電影集團完成轉企改制,國有電影單位市場競爭力得到進一步提升。2004年開始,國有企業在政策指導下大規模開展轉企改制,到2009年,除六大制片廠外,其他16家國有電影制片單位均完成轉企改制,國有單位走上更加專業化、集約化的產業發展之路。
3.2 統一與多元同步的院線制改革政策與產業動態
自院線制改革以來,政策始終從統一化和多元化兩個維度指導產業發展,一方面希望發行放映市場在不斷擴大的同時統一化、規范化運行,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多樣化的改革與運營激發產業活力。
政策推動電影產業統一化管理,擴大產業規模。自2000年起,院線制改革逐步展開,以院線為主的電影市場逐步建立。2001年,院線改革要求得以明確,影院開始搭建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院線體制,更多院線在統一化管理政策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建設工作。取消院線改造的行政區域限制,區域間統一管理與跨區域規模院線成為院線制改革的重點目標。院線制打破了按行政區域劃分設置的發行模式,發行放映的市場化改革始于院線制的推行[3]。2002年,由1019家影院組成的35條院線正式掛牌營業,其中跨省院線14條。2005年,共有38條院線,當年全國近90%的票房出自這38條院線,院線制優秀的資源整合能力與市場優勢使電影產業規模愈發龐大。
政策推動電影產業多元化運營,增強院線活力。首先,院線資金準入放寬,從允許國資控股的非國資參股,到文化單位被允許以參股、控股的形式參與院線建設,再到社會各界力量被允許投資或組建院線公司,院線組建資金構成更加多元。其次,主流院線外的其他院線(如少兒院線、藝術院線等)也在政策指導下蓬勃發展,2004年中影建立了第36條院線——校園院線,這是當時成立的唯一針對校園市場的專營院線。
4 市場開拓政策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4.1 不變中求變的特色市場開拓政策與產業動態
電影市場開拓政策秉持不變中求變的原則,一方面堅持開拓國有影片專營市場不動搖,大力發展國產影片;另一方面不斷開發其他特色市場,發揮長尾效應,促進產業多元發展。
多年堅持的國產影片專營市場開拓政策持續發揮正面引導作用。1996年,規定“國產影片放映時間不得低于年放映總時長的三分之二”,2000年,鼓勵發行國產影片成為趨勢。2003年,首次提出建立國產影片專營發行公司的鼓勵政策,隨后門檻逐漸降低,注冊資本條件被取消,國產影片市場逐漸擴大。2004年,國產電影發行數占當年電影發行數的55%,2007年,國產電影達到當年生產總量的75%,達到歷史新高。國產電影票房不斷增長,2008年,有9部電影票房過億,2013年有33部,2015年有81部。多年堅持的國產影片專營政策為國產影片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國產影片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多元的特色市場開拓政策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在主流影片市場逐漸成形后,政策對多樣化特色院線開拓進行了規范,希望發展更多特色院線,豐富電影市場。2004年,首次提出組建針對廣大兒童與青年的少兒院線與兒童院線這類特色院線。2010年,相關政策提出要大力開發二級市場、社區市場。2010年,中小城市進入主流院線市場,中西部地區和中小城市新增影廳數量達到當年的40%以上,二級市場開始提速發展[4]。2018年起,特色院線加快發展,校園院線和少兒院線在發展的同時,藝術放映聯盟開始興起。到2018年,藝術院線全國藝聯一共覆蓋226個城市,48條院線,加盟影院1656家、銀幕2131塊,規模相比2017年增加了2.7倍,全年發行14部藝術影片,發行和展映總收入超過1億元[5]。在多樣化市場開拓政策的指導下,電影市場的種類與層次變得更加豐富。
4.2 由事業性向市場化轉變的農村市場開拓政策與產業動態
農村市場對電影產業具有特殊重要性。早期,農村電影市場政策主要側重于事業性質的支持和補助。自1996年提出農村電影發展以來,政策主要集中在優惠補助層面,為農村電影提供經濟扶持和補貼。這些政策事業屬性偏重,對產業化發展的影響不顯著。
2000年起,農村市場開始產業化發展。2004年,政策首次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電影發行放映,強調加快市場化進程并提升現代化指數。2007年,眾多與農村電影發展直接相關的政策出臺,推動了農村電影體制改革和農村院線公司組建,農村院線體系初步建成。2007年,共建立了22家農村數字院線公司,數字放映隊5500支[6]。到2008年,農村院線達到147條,商業放映場次23萬場[7]。2013年,農村擁有295條院線,承接339萬場商業放映,全年觀影人數達15億人次,超城市院線2倍。在產業促進政策的引導下,農村逐漸成為具有巨大潛力的電影消費市場,農村電影市場實現質的飛躍并成為重要票房來源。
5 數字化發展促進政策對電影產業的影響
5.1 由產業趨勢上升至國家戰略的數字化促進政策文本變化
促進政策中依靠科技推動產業發展的數字化趨勢顯著。早期,電影數字化發展政策主要從產業規劃角度提供指導,自1996年起,產業上下對技術手段的開發和改造水平不斷提高。在數字化政策的指導下,電影產業相關技術公司不斷成立,推動電影產業朝著高科技方向發展。隨后,數字化建設被提上日程,數字化發展的產業總體方針被提出并不斷完善。
數字化發展規劃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并加速實施。2010年,首次提出將數字影院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總體部署。數字院線建設成為城鄉建設和土地規劃的重點推進目標,產業數字化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數字化發展趨勢日漸顯著。
5.2 全產業布局的數字化促進政策與產業動態變化
制片行業促進政策帶來的產業變化主要為數字化制作方式運用與基地建設。這些政策推動膠片攝影轉向數碼攝影,在降低電影攝制成本的同時加快了聲效、視效、特技等后期制作水平的提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政策的指導下不斷加快,基礎建設不斷完善、先進設備不斷引入、技術更迭更加迅速,電影制片的積極性得到提升,這為創造多樣化的影片市場提供了技術保障。2004年,中國數字電影業首個組織——中國數字電影產業推進聯盟成立,進一步明確數字化電影制作對產業的重要影響。從2012年開始,高新技術電影制片的大趨勢開始顯現,2013年共制作了近30部高新技術影片,2014年制作了近50部,數字化制作逐漸成為電影制作的主流方式。
發行放映行業促進政策帶來的產業變化主要為現代化管理與科技化運營。發行方面,政策提出建立數字發行網絡,通過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發行管理,簡化發行流程和手續。隨著星級影院評選標準的出臺與互聯網售票系統的安裝,實現現代化、統一化、公開化的影院與票務管理。2002年,全國有34家數字影院,到2003年增至100家,2004年計算機售票系統不斷完善,32個省級電影管理終端建成,數字化票房測算系統開始運營。到2005年,全國已有211套數字放映設備,166個專業數字影院[8]。2007年有82塊3D銀幕,2010年增至1100塊,2011年有4700塊,到2016年,全國85%左右的影院銀幕已更換或建成3D銀幕。3D、中國巨幕、IMAX等高科技影廳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高新技術數字影廳的建設要求不斷提高,更多資本在政策推動下加入數字化院線的建設改造,數字院線的規模化、統一化運營程度不斷提高,影院數字化、多廳化、科技化改造不斷推進。
6 結語
通過對電影產業促進政策文本的梳理與對電影產業發展歷程的回顧總結,產業促進政策對電影產業的多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打破市場壁壘,降低產業準入門檻,吸引更多資本進入電影產業,促使電影產業形成開放競爭的局面;推動電影產業上下游的結構優化與資源整合;推動院線制改革,優化發行放映模式,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效益;為多元化市場的開拓提供先決條件,電影產品種類愈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推動電影產業數字化發展進程,促進電影產業科技化、數字化發展。電影產業促進政策的發展與演進,帶來了電影產業格局的成熟與演變。緊跟時代發展的產業促進政策引領著電影產業成形起步,并推動電影市場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章柏青.聚焦當代中國電影發展史[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1):78-82.
[2] 尹鴻. 2002—2003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04,2(0):147-167.
[3] 周佳麗.我國電影產業政策研究(1993—2008)[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9.
[4] 尹鴻,程文. 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11(2):5-15.
[5] 尹鴻,李天語,孫儼斌. 2018年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19(2):33-45.
[6] 尹鴻,詹慶生. 2007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08(2):13-21.
[7] 尹鴻,石惠敏. 2008: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09(2):5-13.
[8] 尹鴻,詹慶生. 2005中國電影產業備忘[J].電影藝術,2006(2):8-16.
作者簡介:俞晨濤(1998—),男,江蘇蘇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