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蜘蛛俠:縱橫宇宙》是一部近年來在動畫電影界引起廣泛關注、獲得高度評價的杰作。文章旨在探討電影中的視覺藝術與動畫技術,通過分析電影畫面中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應用和富含多種藝術風格的畫面來探尋未來動畫制作行業發展的更多可能性。方法:通過視覺分析方法,逐幀分析畫面,并結合文獻研究查找關于該電影制作的學術文章、采訪或制作幕后紀錄片,了解動畫師和導演的創作過程、技術選擇、視覺理念。通過解讀電影中的特效、動態、背景等元素與電影的情節主題相互作用的方式,分析影片的技術與藝術性。結果:電影通過將傳統手繪風格化二維圖像與現代三維建模動畫技術結合,展現了獨特的“蜘蛛俠宇宙”視效。將二維與三維畫面融合需要團隊不斷試錯與打磨,電影制作團隊就此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驗,實現了獨特的動畫制作流程和技術軟件的應用。在藝術表達方面,電影巧妙運用角色設計與文化多樣性,呈現了來自不同宇宙的蜘蛛俠角色,為觀眾展現了主題“多元宇宙”的多彩文化與包容性。一張一弛的剪輯與獨具匠心的動作鏡頭處理使電影充滿了張力與戲劇感,同時波普、故障等藝術風格化處理為故事氛圍營造和情節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結論:《蜘蛛俠:縱橫宇宙》的成功不僅在于藝術風格與動畫技術的大膽創新,更在于使塑造的超級英雄IP更加立體化、多元化、生活化,一改超級英雄電影在觀眾心中的刻板形象,為動畫行業帶來了一抹新的亮色。
關鍵詞:? 《蜘蛛俠:縱橫宇宙》;視覺藝術;三維動畫技術;動畫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1 動畫技術的創新
蜘蛛俠的IP形象被多次用于影視化創作,大眾對其故事背景、人物設定都比較熟悉,蜘蛛俠是否還有挖掘價值成為導演界討論的一大熱點[1]。《蜘蛛俠:縱橫宇宙》是一部融合了傳統手繪動畫和3D動畫技術的創新之作,以獨特的視覺風格和創新的動畫技術在動畫電影界引起了廣泛關注。這種融合為觀者帶來了不同以往的視覺感受,打破了傳統動畫行業制作的局限。
融合兩種動畫技術的過程并不簡單,需要應對許多技術挑戰。傳統手繪動畫通常是二維平面化的,而3D動畫是三維空間的,將不同維度的畫面融合在一起需要團隊不斷試錯與打磨。電影《蜘蛛俠:縱橫宇宙》的導演和動畫制作團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驗,實現了創新的動畫制作流程和技術軟件應用。
漫畫勾線是如今商業漫畫編繪流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既能體現作者的繪畫功力,又能體現商業性在讀者視野中的接受程度,是展現漫畫魅力的基礎視覺特色之一[2]。創作團隊為電影《蜘蛛俠:縱橫宇宙》研發了新工具——Kismet(生成墨水勾邊線條的著色器工具,Linework Generation Tool),其可以控制線條的粗細、風格、偏移、顏色等多個參數,使畫面的細節處生成更多有機的線條。最為明顯的案例即角色“朋克蜘蛛俠”在走動時,每4、6、8幀都有不同的動畫,如膠片噪點、紙紋理、涂鴉效果風格等。此工具能為角色提前制定不同的風格版本作為后期動畫的素材。
波普藝術是《蜘蛛俠:縱橫宇宙》獨特視覺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扁平化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有限的二維空間內展現一些簡單的幾何元素,如波點、方格等,再加上各種簡單或者復雜的圖案,形成了現代時尚的流行性設計元素[3]。通過引入波普印刷品效果,電影成功地將漫畫書的藝術元素融入畫面,為觀眾帶來了“打破次元”的體驗。
副導演Phil lord(菲爾·羅德)說,“如果你隨機暫停這部動畫電影,逐幀去看每一張畫面,就會感覺這部電影很像一部手繪作品”。制作團隊使用了二維手繪結合三維動畫場景與人物的方式去呈現。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在過去的老式漫畫書印刷中,時常能看到一些“錯印”的畫面,如顏色的偏移、線條的抖動模糊等現象,而《蜘蛛俠:縱橫宇宙》制作團隊將這種“故障式”的細節加入風格化處理,如創造景深、運動模糊、突出焦點,為整部電影的視覺觀感加入了更多的隨機性和驚喜感。
電影中廣泛運用的網格效果賦予了畫面一種類似漫畫書的排版。網格由水平和垂直線條交織而成,形成方格狀的效果。在電影中,這種網格效果常常出現在背景和動作場景中,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像是漫畫書格子紙上的畫風。這種設計手法不僅能增強視覺上的趣味性,還能使電影的整體風格更加貼合漫畫書的原創感。
漫威的傳奇藝術家Jack Kirby(杰克·科比)就以他的抽象波點而聞名——“kirby krackle”。而本片在許多細節表現中使用了這種經典的波點紋理,如傳送門開啟時的粒子、邁爾斯在噴漆時的油漆等,制作組選擇用一條提前運動的線去引導粒子的走向。這也是不同宇宙特征的象征。此外,場景中還有多次出現的“擬聲詞”字幕出現在運動的物體旁,以代表場景中出現的臺詞或運動音效。
波點效果是電影中另一個顯著的印刷品特色。波點由大小均勻排列的圓點組成,常用于印刷品中產生灰階效果。在《蜘蛛俠:縱橫宇宙》中,波點效果常常出現在人物的陰影和灰色部分,通過不同大小和密度的波點組成陰影層次,營造出獨特的畫面效果。氣泡效果也是電影中最具有漫畫書特色的印刷品元素之一。氣泡常常用于展現角色的臺詞和心聲。在《蜘蛛俠:縱橫宇宙》中,氣泡效果出現得非常頻繁,特別是在角色對話和情感表達的場景中。氣泡中的字體和樣式也呈現出與漫畫書相似的特點。
2 藝術表現手法的應用
電影中的角色設計融合了多種族文化與特色。除了經典的蜘蛛俠彼得·帕克之外,還出現了多個不同版本的蜘蛛俠角色,如黑人蜘蛛俠邁爾斯·莫拉雷、女性蜘蛛俠格溫、朋克蜘蛛俠霍巴特·布朗、來自印度的蜘蛛俠帕維塔·帕拉哈克等。每個出場的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外觀、個性與多元的文化背景故事,使觀眾在電影中看到了截然不同的蜘蛛俠形象。這些角色在電影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來自不同世界與文化背景下的獨特經歷和成長背景豐富了故事的內涵。此外,電影中的角色性格也各具特點,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堅韌果敢,有的內斂沉穩,這種豐富多樣的性格塑造使角色之間的情感與紐帶更具深度與層次感。
在角色設計的藝術表達手法上,既可以看到來自美國的說唱嘻哈風格服飾,又可以看到來自遙遠亞洲的印度教紋樣蜘蛛戰衣,甚至還有充滿不羈的英倫朋克風格的搖滾莫西干頭。文化與藝術不斷交融,誕生新的藝術與文化,究其原因是大眾的審美與精神訴求在歷史文化的變遷中不斷變化[4]。主角的個人劇情發展也反映了電影的主題之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電影中的蜘蛛俠們來自不同的宇宙,擁有不同的個性和背景,但他們都在自己的世界成了英雄。這種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角色設定使電影在情感和情節上更具豐富性和深度。
電影中的幀速率變化為觀眾呈現了多樣化的視覺效果。在平常的情節中,電影使用標準的24幀/秒的幀速率,呈現出流暢和自然的畫面。而在一些動作場面中,電影采用更高的幀速率,如48幀/秒或更高,來增強動作的細節和視覺沖擊力。這種幀速率的變化為電影創造了動態和震撼的視覺效果,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進一步投入角色的動作之中。
在一些高速動作場面中,電影采用抽幀的方式,即在動作過程中間隔跳過部分幀,使動作看起來更加迅疾和緊張。這種處理方式能夠增強動作場面的緊湊感和節奏感,使觀眾感受到快節奏的動感沖擊。幀率的不同呈現方式,在普通的動畫制作中,通常由24幀圖像組成一秒的視頻,這是觀眾認為比較舒適的一種標準幀率。而《蜘蛛俠:縱橫宇宙》嘗試采用抽幀的手法,使一些特殊的動作鏡頭或特寫鏡頭擁有一種“卡頓感”“頓挫感”,而在一些快速的動作、打斗戲份中,可以看到制作團隊會使用24幀或更高的幀率去呈現。比如在樹林中穿梭的一幕,在同一畫面中也有兩個角色不同幀率的體現:年長的蜘蛛俠由于更有經驗和技巧,所以幀率在運動時是更高的,而邁爾斯作為新手蜘蛛俠,在運動時明顯有掉幀或卡頓的趨勢。
Smear作為以往制作CGI動畫的動態模糊常用的技術軟件,以柔化動作趨勢與運動的方向模擬更加真實的效果。操作使用這種技術軟件,一方面可以突出2D手段下手繪人物獨有的特征與特色,保持原有的夸大力與彈性力;另一方面可以綜合3D手段下的共同活動措施與空間立體感[5]。《蜘蛛俠:縱橫宇宙》在角色高速運動時,會在運動軌跡后加上不同的人物動作殘影,如果暫停逐幀觀看,就會發現人物身后長串的“正片疊底”方式的軌跡手繪動畫。例如,格溫在打架子鼓時的“鼓棒”,在一幀中可能出現多個手繪鼓棒的鏡頭。
制作團隊在日常情節中刻意保持著這種不流暢,卻在打斗、跳躍、追逐等激烈的動作情節中給足了幀數,對比之下顯得動作戲格外流暢,動畫張力十足。在部分如爆炸等較大的動作場面中,制作團隊刻意采用了手繪的形式,使用夸張化的藝術效果呈現炸裂開的火花,以完美體現二維動畫的長處,而且爆炸的畫面用色和線條相對簡單,不易與同畫面中的三維元素沖突,恰到好處地避免了二維、三維風格不統一的問題[6]。這種動作場面的處理方式不僅為電影增色不少,還使觀眾對角色的動作表現和情節發展更加關注和投入。抽幀和跳幀的處理方式搭配HIP-POP風格的背景音樂,使電影動作場面呈現出獨特的節奏韻律,也為角色的個性和情感表達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3 視覺風格化的影響
《蜘蛛俠:縱橫宇宙》在視覺風格化處理上也進行了創新性的實驗,“三渲二”的渲染方式在近年來的熱門動畫劇集中已經出現很多優秀的應用案例,如《雙城之戰》《愛、死亡與機器人》等。《蜘蛛俠:縱橫宇宙》也延續了這種以漫畫手繪風格作為貼圖賦予三維物體的渲染風格。三維制作能隨意調試角色的各種骨骼、關節等,而且便于修改,能靈活體現人物的性格。二維手繪制作場景可以把設計者的想法直接繪制出來,有利于整體感情基調和藝術氛圍的準確定位[7]。
電影中格溫與父親的場景就是以三維動畫結合水彩暈染方式制作的,巧妙地傳達了角色情感的復雜性。在這些場景中,背景呈現出柔和的水彩畫風,使情感遞進時氛圍更加柔和、深情。通過這種藝術表現方式,觀眾能夠進一步貼近角色的內心世界,感受到角色之間深沉而復雜的情感糾葛。這種情感表達方式不僅增強了角色之間的情感共鳴,還使電影的情節更具戲劇性和感染力。本片在制作這段動畫時使用了水彩風格化工具——Rebelle(Watercolor Pinat Simulation Tool)。水彩模擬工具模擬出水彩顏料的暈染效果,丙烯或油畫筆刷質感通過繪制貼圖賦予三維目標。
故障藝術是電影中的另一種視覺特色,應用在畫面中出現了像素化、斷裂、顏色失真等效果。斷層故障的特效也貫穿故事的始終,代表著與多元宇宙之間鏈接的穩定性。當邁爾斯打破了多元宇宙之間的平衡時,在電影中出現這種“故障”特效的頻率也隨之增加。這種故障意味著意外的突變和缺憾的美感,每一次故障都像是一次打破傳統的藝術再創造[8]。故障藝術賦予了電影一種現實和虛幻相結合的感覺,為故事情節增色不少,同時使畫面更具未來感和科技感。
逐幀手繪可以完成幾乎所有風格,但繪制效率很低,三維模型搭建渲染動畫的效率很高,同時在“三渲二”中可以通過對線條的單獨繪制來彌補三維動畫缺失的夸張表現手法[9]。三維動畫技術在展現超能力場面方面具有出色的表現能力。通過3D技術,電影中的蜘蛛俠們大幅度的動作場景或模擬物理碰撞的鏡頭可以被更加生動和真實地呈現出來,而二維手繪效果則是在三維動畫基礎上進行藝術化、抽象化或夸張化的錦上添花。這也使蜘蛛俠們在空中穿梭、爬行于建筑物之間以及使用蜘蛛絲和超能力進行戰斗等動作場面都表現得非常絢麗和驚險,給予觀者不同于傳統三維動畫的感受。
4 結語
本文討論了電影《蜘蛛俠:縱橫宇宙》中的視覺風格與動畫技術的創新以及藝術表達。電影以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和創新的動畫技術成為新媒體時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動畫作品。
首先,電影在視覺風格方面實現了傳統二維手繪動畫和現代三維動畫技術的巧妙融合。通過這種多樣化的動畫風格,電影打造了一個富有藝術感和沖擊力的世界。傳統手繪動畫賦予了電影獨特的線條和色彩,使觀眾仿佛置身于漫畫書的世界;現代3D動畫技術則賦予了角色和場景更真實和立體的效果。這種融合為電影增添了更豐富的觀感,故事情節與時代熱度話題的融合也能使觀眾更深刻地理解角色所處的世界。
其次,電影對超級英雄題材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蜘蛛俠》系列電影的成功,超級英雄成為好萊塢的熱門IP之一。不僅各大影視公司相繼推出了更多超級英雄電影,還涌現出一批備受關注的新英雄形象。蜘蛛俠電影的成功為超級英雄電影的市場推廣打開了新的局面,同時還引領了一股超級英雄熱潮。
最后,電影對塑造新型超級英雄形象和多元文化的呈現起到了示范作用。電影中的蜘蛛俠形象具有代表性,他們不僅在外表上多樣化,在文化背景和性格上也有所不同,激勵著人們勇于追(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求夢想,并在不同文化間建立聯系。
多樣的風格與文化、波普藝術與故障藝術等要素為電影增色不少,使其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蜘蛛俠:縱橫宇宙》證明了動畫電影不僅可以是兒童觀眾的選擇,還能吸引成年觀眾,并成為藝術和文化的代表。這種視覺風格的創新與動畫技術的巧妙運用賦予了電影更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感染力,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視覺和情感沖擊,這種嘗試或許能為未來的動畫電影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創作思路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王鈺浛.后現代主義波普藝術對動畫角色的塑造:以《蜘蛛俠:平行宇宙》為例[J].戲劇之家,2023(27):172-174.
[2] 張曉葉,富正一.從漫畫到動畫:《蜘蛛俠:平行宇宙》的漫畫視覺藝術解構分析[J].牡丹,2020(2):164-166.
[3] 楊思睿.當代波普藝術與設計的視覺表現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96-97.
[4] 楊佳遇.淺析超現實波普風格在視覺設計中的運用[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18(6):130-134.
[5] 劉洪斌.影視動畫中二維技術與三維技術研究[J].電腦
知識與技術,2017,13(30):192-194.
[6] 馬毓,荊咪.探索動畫電影中新型的視覺表現形式:以《蜘蛛俠:平行宇宙》為例[J].明日風尚,2021(9):50-51.
[7] 周潔.三維動畫設計中融入二維動畫的關鍵技術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6,15(3):81-82.
[8] 侯冬梅.拼貼與重構:《蜘蛛俠:平行宇宙》的后現代主義漫畫電影美學[J].當代電影,2019(9):167-170.
[9] 梁天昊,柴艷霞.“三渲二”和二維技術在動畫制作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電影技術,2022(10):31-35.
作者簡介:張曉媛(2000—),女,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