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由之 張一 李亞西 龐雄



摘要:目的:文章探究漆藝首飾的流變和迭代,站在交叉學科研究視角論述漆藝與首飾的跨界融合。方法:詳細比較和分析中、日、韓古代漆梳篦的特征,并解讀現代漆藝首飾的典型案例。設計實踐方面,在彰髹工藝、金箔鑲嵌等大漆工藝的基礎上,融合金銀鏨刻、失蠟鑄造等金屬工藝,同時結合寶石材料與現代設計理念,設計并制作兩件首飾作品。結果:文章對漆藝首飾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流變進行橫向與縱向比較,并在上述調研資料的基礎上完成兩件原創漆藝首飾的設計與實踐。結論:文章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漆工藝的時尚化轉型和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可應用于首飾設計的研究視角,也為漆藝與金屬工藝、寶石材料及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提出了創新思路。
關鍵詞:漆藝首飾;流變;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TS9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2年10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發表了王鐵中先生《傳統也時尚,大漆首飾的中國式語言》一文,文中強調“漆藝與首飾設計的結合,不僅能填補現代設計理念的空缺,也讓漆藝工藝這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到現代設計中”。漆藝具有溫潤、細膩的工藝之美,與華麗的首飾碰撞,能夠產生新的文化價值,激發新的藝術創意。
1 中、日、韓古代漆梳篦比較研究
梳篦在古代是東亞女性十分重要的飾品,也是我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云:“櫛,梳篦之總名也。”古人興蓄長發,梳篦為每日梳理頭發的必備之物。梳子齒距疏松,用于梳理頭發;篦子的齒距細密,用來篳去發間的污垢。梳篦還可以刺激頭皮神經,促進新陳代謝,也能作為飾品插于發間。表1為中、日、韓古代漆梳篦特征比較。
1.1 中國古代漆梳篦
根據唐代學者段成式的著作《髻鬟品》所述,發髻盤好后,女性會用簪、釵、篦、步搖等飾品點綴。裝飾效果和固發作用俱佳的梳篦是古代女性的重要飾品。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984年新疆洛浦縣山浦拉5號墓出土的東漢漆篦,背部呈半圓形,黑色底漆上描繪著生動的紅色云紋,這是我國出土的最早的漆首飾文物。
1.2 日本古代漆梳篦
日本學界堅持認為,日本的漆藝發展自成體系,并沒有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福井縣鳥濱貝冢出土的漆樹枝經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檢測,被認定有11 600年的歷史。此外,經東京國立博物館荒川博和(Hirokazu Arakawa)學者鑒定的紅漆篦的出土,也為日本漆工藝的獨立性提供了證據。
1.3 韓國古代漆梳篦
朝鮮半島的漆藝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忠南道南城里(Nam-sungri)的一個石墓中曾發掘出部分青銅器和漆文物[1]。新羅時代開始,大唐的金銀平脫工藝和螺鈿鑲嵌工藝對韓國漆工藝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三星美術館收藏了公元8—10世紀的漆篦。這把梳篦背部用青玉和金絲做成盛開的花朵形狀,背部設有7個孔,金屬鏈連接四朵螺鈿花裝飾,整體呈倒三角形狀[2]。
2 現代漆藝首飾典型案例解讀
古代漆藝多用于生活物品和大件家具的裝飾,和首飾結合的情況相對較少。21世紀以來,隨著各國越發重視民族文化,首飾設計師和珠寶商開始探索漆藝與首飾的結合,項鏈、戒指、手表及胸針等均出現了大漆元素。英國首飾設計師伊麗莎白·奧爾森(Elizabeth Olsen)表示:“今天的首飾設計不再有真正的材料禁忌。”[3]漆作為天然的環保材料,應該得到更多重視。
2.1 陳國珍
中國臺灣輔仁大學陳國珍教授專注漆藝與復合媒材的珠寶設計,她的作品常常表現天地自然和宇宙秩序的和諧美。陳國珍于2015年在“天地一方”個展中推出了珠寶漆壁飾作品“蕨醒系列——雙扇蕨”。使用者出門時,可以將放置在漆壁畫中的珠寶取下并佩戴使用,巧妙的設計使置于漆壁畫中的珠寶既是漆壁畫的一部分,也是可以隨時取下的首飾,使漆壁畫既是美化生活空間的藝術品,又是陳列珠寶的收納臺。這種將珠寶與漆壁畫結合的創新模式為大漆首飾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提供了思路。
2.2 松島纓子
日本宇都宮大學松島纓子(Sakurako Matsushima)教授早在1998年就對我國貴州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漆首飾做了詳細的田野調查,并出版了專著《櫻子·中國·美的流浪》。她于1992年利用夾纻干漆法(脫胎)這一傳統技藝開“身體首飾”(Body Jewelry)的藝術先河。她制作的大型波紋“裝身具”既可以用于身體佩戴,又可作為公共藝術品使用,首飾成為不再依賴于身體的空間藝術。
2.3 箱瀨淳一
日本國寶級漆藝大師箱瀨淳一(Junichi Hakose)從2004年開始與梵克雅寶合作,每年推出一款漆蝴蝶胸針,至今為止共推出30多種。以楓葉、焰火、櫻花等日本傳統文化中蘊含吉祥意義的形象為元素,配合金漆鑲嵌、蛋殼鑲嵌等工藝制作胸針主體,用鉑金或純銀鑲嵌鉆石形成胸針底托,將璀璨鉆石與溫潤漆藝并置,體現了東西方工藝的碰撞與融合。
2.4 岡田裕二
2017年,CHANEL和日本漆藝術家岡田裕二(Yuji Okada)合作推出了以時薈工藝為基礎的羽毛主題系列首飾。使用鉑金丸粉、白珍珠粉及彩色螺鈿顆粒完成漆配件的設計與制作,黑漆的純凈、柔和與鉑金的堅硬、銳利形成鮮明對比。
2.5 金承熙
韓國國民大學金承熙(Kim Seung Hee)教授長期從事漆首飾創作實踐研究,2011年她在“特別的相遇”個展上首次推出與韓國漆匠合作的“統攝首飾”(?? ???)。她的首飾融合藍寶石、翡翠、瑪瑙、貴金屬、櫸木、漆等多種材料,形成了全新的造型風格。2020年金承熙再次舉辦漆首飾個展——“你和我的風景”,這次展覽展示了她試圖利用大漆的高純度特性結合金屬工藝將漆藝首飾拓展到純粹的現代美術與設計領域。
2.6 總結
現代漆首飾大致分為復古型和現代型。前者主要出自首飾設計師,作品的造型、圖案、配色帶有古韻;后者主要出自大型珠寶商,注重裝飾性和商業價值。歐美珠寶商之所以使用漆藝,是因為漆藝本身具有濃郁的東方氣息,能讓歐美消費者感受到異域風情。同時,對東南亞消費者而言,漆藝首飾具有親切感和代入感,可以幫助珠寶企業開拓新的消費增長點。
3 漆藝首飾設計實踐
首飾本身是一種強調身體裝飾的造型藝術,而大漆首飾屬于產品設計范疇,如果將產品造型作為研究對象,有實證性方法和描述性方法兩條介入途徑。我們需要有學科交叉的辯證思維,既要用科學規范的理性思維研究漆首飾的造型和工藝,又要以設計描述的感性思維展示漆首飾的文化和內涵。
在我國古代神話《伏羲和女媧》中,遇到大洪水的兩兄妹因躲在葫蘆里而幸存,所以葫蘆被看作東方版的挪亞方舟。在東洋畫中,經常可以看到神仙佩戴葫蘆形狀的瓶子,我國古代的煉金術士也將葫蘆視為宇宙的縮影。葫蘆有長壽、健康、財富等美好寓意,同時兼具化煞避難的作用。因此,葫蘆千百年來都被中國人視為吉祥物,筆者以葫蘆為素材設計了兩件首飾。
3.1 葫蘆A設計實踐
如表2所示,該作品采用螺鈿鑲嵌工藝和金箔鑲嵌工藝完成漆配件主體設計,結合金銀鏨刻工藝設計了葫蘆葉金屬配件。在挑選珍珠配件時,筆者有意識地選擇類葫蘆造型的異形珍珠材料,以實現與葫蘆主體的呼應。筆者希望利用這件作品,探索利用天然葫蘆作胎體的漆藝首飾創新設計。
表2 葫蘆A胸針作品設計與制作過程
作品題目 葫蘆A
作品介紹
三視圖? ? ? ? ? ? ? ? ? ? ? ? ? ? ? ? ? ? ?成品
尺? ? 寸 56×90 mm
材? ? 料 葫蘆、珍珠、漆、銀、金箔、螺鈿
技? ? 法 金箔鑲嵌、螺鈿鑲嵌、金銀鏨刻
3.2 葫蘆B設計實踐
1940年美國時裝設計師諾曼·諾雷爾(Norman Norell)首次將豹紋圖案應用于服裝設計,1950年開始,豹紋圖案逐漸得到時尚設計師的重視。女性消費者鐘情于豹紋服飾多是由于該圖案彰顯了女性既性感又獨立的個性氣質。
表3 葫蘆B胸針作品設計與制作過程
作品題目 葫蘆B
作品介紹
三視圖? ? ? ? ? ? ? ? ? ? ? ? ? ? ? ? ? ? ? 成品
尺? ? 寸 58×70 mm
材? ? 料 木、金粉、漆、銀、金箔、珍珠、紅珊瑚
技? ? 法 彰髹(金粉)、金箔鑲嵌、失蠟鑄造
如表3所示,葫蘆B的整體造型參考了插花葫蘆瓶的外形特點。對稱花瓶的形態設計源于將花瓶對半切開的想象。由于葫蘆造型過于陳舊,很難得到年輕人的喜歡,因此采用金粉材料結合彰髹工藝,在葫蘆表面制作出類似豹紋的漆藝紋飾。金工部分使用失蠟鑄造工藝,結合天然珍珠鑲嵌和紅珊瑚雕刻完成胸針底托的制作。利用傳統工藝展示時尚潮流中的野性美是這件作品的創新點。
4 結語
漆藝誕生于漆樹種植分布廣泛的東亞地區,經過與不同文化的碰撞,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地域性很強的特色工藝并被歐美國家接受和喜愛。漆藝作為東亞地區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這不僅是因為漆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悠久的歷史,也是因為漆材料本身具有環保特性,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現實需求。
文章探究漆藝在首飾領域的拓展,一方面彌補了漆藝首飾理論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為漆藝借助金屬工藝和寶石材料進行跨學科、跨媒材的設計實踐作出貢獻,為漆藝的時尚化轉型提供了思路。
漆與首飾的結合使得漆的工藝價值進一步提高,并拓寬了首飾設計的發展空間。這種跨界創新可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此外,漆藝與首飾的結合還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有助于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李瓓姬.韓國的漆藝技法:從古代至朝鮮時代[J].中國生漆,2012(9):29-39.
[2] KBS歷史期刊.海上絲綢之路2019[EB/OL].韓國史影像資料,(2023-10-31)[2023-10-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nMPwsI9rk.
[3] 王忠民.福州漆藝的新方向:漆藝首飾初探[J].現代裝飾,2014(11):188-189.
作者簡介:梁由之(1989—),男,北京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首飾設計。
張一(2000—),女,北京人,學士,科研助理,研究方
向:藝術管理。
李亞西(1989—),男,福建福州人,博士在讀,研究方
向:非物質文化遺產。
龐雄(1998—),男,河北廊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時裝與首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