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旨在發揮新疆特色飲食文化和濟南舊工業遺址的獨特魅力,通過對工業遺址的改造和設計,實現二者的有機融合。設計研究以多重層面的理念為基礎,包括文化傳承、城市發展、生活品質提升、民族團結和文化軟實力,以期創造一處兼具歷史底蘊和現代活力的場所。方法:注重保留和弘揚舊建筑的文化特色,它們承載著城市的記憶,見證了工業時代的輝煌。與此同時,賦予這些舊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夠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結果:從新疆餐飲文化中獲取靈感,將舊工業遺址打造成一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體驗空間。新疆飲食文化豐富多彩,特色美食包括烤肉、手抓飯、拉面等。將這些美食與濟南的舊工業遺址相結合,可以打造獨特的餐飲體驗,讓人們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結論:落實這一改造計劃不僅有利于為人們打造多元民族文化體驗空間,還能夠推動城市產業轉型,帶動城市發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同時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城市的歷史和文化遺產。
關鍵詞:新疆主題餐廳;舊建筑;改造
中圖分類號:TU2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0 引言
本方案的選題源自中國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和老工業城市改造的重視。當前,老工業城市轉型迫在眉睫。就本次方案的設計,主題選擇了新疆特色飲食文化,建筑選取濟南市變壓器老廠房,將其改造成新疆餐飲空間。在此方案的設計中,力求通過餐飲空間與舊建筑文化空間的結合,使濟南市工業遺址重新得到利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1 研究課題
1.1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餐飲行業逐漸成為服務行業的支柱行業。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多元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眾多主題化、個性化的特色餐廳應運而生。其中新疆特色餐飲主題空間受到大眾喜愛,其不僅促進了民族團結,還加深了人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知,有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1]。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已從依靠自然資源消耗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創新和高素質人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從我國傳統產業來看,以往單一且僅依靠資源消耗和依賴低成本競爭的工業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濟南市是我國確立的重點工業城市之一,其亟須推進產業轉型升級[2]。
1.2 研究目的
新疆特色美食文化與濟南舊建筑的交融碰撞,能夠改變原有城市的工業形象,重構空間秩序,以設計作為銜接舊建筑和新功能的橋梁。在挖掘舊建筑潛力的同時,從新疆餐飲文化中獲取靈感,打造一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體驗空間。賦予其新的活力與使命,并創造獨特的餐飲體驗,促進文化交融,將舊廠房轉變為極具民族特色的新空間,將新疆的美食和文化引入這座見證新中國工業起步的城市。
1.3 本章小結
新疆主題餐飲空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一些城市發展中關于新與舊、發展與保留、再造與轉化等一系列的設計命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舊建筑失去了原有功能且往往處于擱置狀態,無法順應新的時代發展潮流。但通過合理的設計,能在保留舊建筑風貌的基礎上使其獲得重生并達到升華其精神財富的目的。
2 考察調研
2.1 場地區域介紹
本方案選址位于濟南市中區的文化產業園區:紅場1952。這是一處利用原山東省規模最大、建廠最早的變壓器專業生產老廠房改造而成的大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園區總占地面積上百畝,總商業面積達15萬平方米。主要分為二環西路東西兩邊各兩個區域,現存工業遺產主要在隔路相對的東區,被改造的舊建筑有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也有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主要由三座大廠房構成,最大的廠房單層面積可達上萬平方米。文化產業園區的建立使工業遺產獲得了新生,并且填補了濟南西城無大規模集中商業區的空白,成為濟南西部的一處文化新地標[3]。
2.2 周邊交通分析
選址東向緊鄰城市核心區,西接濟南西部產業群,南接市中區和長清區大學城腹地,北側有濟南森林公園,西邊是教育用地,分布著濟南育才中學、濟南第八職業中專。四周分布著居住小區,二環西高架及經十路縱橫交錯,還有地鐵M3線經過,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
2.3 相關案例調研
前期調研發現,如今許多老舊工業遺址陷入被忽視、被拋棄的窘境。因此,應積極考慮如何傳承老舊工業遺址的精神力量以及賦予其新的活力,使其產生新的社會價值,可運用恰當的改造方式使建筑得到更新和優化。
因此,在案例分析中,不僅要考慮舊建筑的改造,還要考慮空間新功能的置換,更重要的是改造后的建筑能為周邊環境傳遞怎樣的價值,能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新需求。
2.3.1 舊建筑改造案例——Neya Porto酒店
該案例位于葡萄牙蒙希克。此案例通過重構空間秩序并在舊建筑中嵌入新體塊、新功能、新材料等方式,將創新性與可持續性相結合,尊重和延續了原建筑的歷史特性,打造了一個充滿魅力的酒店空間。
該項目在狹長、單調的空間中,用兩塊交錯的體塊重新分割原有的空間及功能,不僅分隔出內外兩個區域,還巧妙地為酒店設計了更有節奏感的外立面和充足的展示空間。交錯縱橫的柱廊不僅釋放出步行空間,還有效組合其余附屬功能,創造了一個豐富的空間序列,使空間更加開闊、明朗。
2.3.2 新疆特色餐廳設計案例——冒煙的阿凡提
所選案例位于重慶市渝中區龍湖時代天街。此案例的最大特色是對室內空間場景進行了街景化處理。設計師特意采購新疆當地老柱式從而構成形體交錯的廊檐,不僅保留了新疆獨特的氣候條件所形成的地貌色彩,還體現了維吾爾族獨特的建筑裝飾風格。
本案例借用伊斯蘭建筑風格,打造豐富的視覺空間,隨處可見的鏤空雕花和匠心獨運的裝飾藝術,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讓人仿佛置身于新疆熱鬧的大巴扎中。就餐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能夠調動多重感官享受用餐氛圍,使美食與環境內外聯動,相輔相成,讓就餐者深入感受新疆特色民族文化。
2.4 本章小結
通過對舊建筑改造以及新疆特色主題餐廳空間設計的文獻調研、實地考察理清設計思路,本方案要改造設計濟南變壓器舊廠房,結合新疆美食文化,針對服務人群,依托特色主題餐飲商業模式,以體驗新疆少數民族飲食和特色文化為理念進行設計,在建筑語言上主要運用新疆少數民族建筑元素進行設計創作。
3 方案設計
3.1 原場地分析
選址所處位置在園區南側,場地中建筑主體保存完整,目前處于無人使用的狀態,周邊年久失修的建筑處于擱置狀態,雜草叢生。考慮到建筑北側巷道狹窄并且沒有做建筑擴展,但南側有較大的空地,因此在設計時加建了南側體塊,北側體塊則植入其中。
從建筑外觀來看,墻面由紅磚堆砌而成,因此可以在改造過程中保留紅磚墻面,實現新舊建筑的結合。空間內部同樣保留材料的肌理,形成新舊碰撞的建筑風格,但其內部狹窄昏暗,采光不足,通風不暢。從荒廢程度來看,現有的建筑功能和結構已無法滿足市民需要且滯后于時代發展要求,產業園加速衰敗,不利于該區的可持續發展。
3.2 空間改造理念
對舊建筑注入兩個扭轉體塊,使原本孤立單調的建筑體變得更加豐富,體塊與舊建筑交集的空間作為顧客室內就餐區,而凸出的部分則成為室外就餐區。兩個新長方形塊與舊建筑形成新舊建筑的融合和碰撞,改造后的建筑與舊建筑的立面產生關系,變得更加靈活,使新建筑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新舊建筑之間產生對話。
3.3 建筑創造關系
在建筑創造聯系上,尊重和保留傳統的建筑特性,利用建筑原有柱網結構重構空間秩序,加強新舊結構之間的聯系,從視覺上削弱建筑內部空間的縱深感,使人感到放松。建筑外立面采用極具新疆少數民族傳統建筑風情的鏤空花磚裝飾,使空間采光充足、通風流暢。
3.4 功能分析
在方案設計中,建筑空間內部功能劃分為兩大板塊,即員工工作區和顧客就餐區。兩大功能板塊內部的功能區依次是員工工作區的前臺、接待區、服務區和廚房區域以及顧客就餐區的大廳一層卡座區、露天就餐區、衛生間、燒烤區以及二層的散座區等。
結合采光和通風合理布置功能分區,衛生間位于空間靠北的一側,不占用光線充足的南側,二層走廊與衛生間空間上重疊,以便鋪設排水管道。露天就餐區則充分利用南側光照。功能分區上做到動靜分區,卡座區與熱鬧的燒烤區由通道進行過渡和分區。
3.5 室內動線
主要交通流線可分為兩種:一是客人的就餐動線,二是服務人員的送餐路線。
客人的就餐動線:客人從建筑一層西側主入口進入大廳和較為私密的廊柱卡座就餐區以及較為熱鬧的燒烤區,或者去南側的露天開放性就餐區。客人也可以選擇去二層的散座就餐區。
服務人員的送餐路線:服務人員從建筑中部的后廚出發,將餐食送往各個就餐區。
3.6 主體建筑空間分析
3.6.1 大堂區域
入口處空間在尊重舊建筑的基礎上拆除部分舊門,將入口由南側挪至西側,使空間更加開放、通透。這有利于顧客感受到空間內部上、下、左、右不同方位帶來的沖擊感:上方有新疆小巷街景化處理的散座區,下方有新疆少數民族特有的裝飾藝術語言,左側有連續不斷的拱門,右側有柱廊分割出的卡座區。
兩個體塊的穿插與扭轉,不僅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氣息,還能給人開闊的空間感受,激起顧客的空間探索欲望,感受原建筑與體塊穿插所帶來的魅力,從而使顧客對新疆民族文化產生興趣。
3.6.2 通道
通道處,兩個體塊一簡一繁、一高一低、一松一緊,通過不同建筑肌理產生對話,形成了鮮明對比且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同時又引導視線前往后方的燒烤區。一層左側為廚房與備餐區,右側為餐廳卡座區,中間以縱向通道劃分,而二層又采用橫向通道,連接兩個就餐區。體塊之間的異曲同工之處在于都采用了新疆民族建筑文化語言:柱式和拱門,用不同質感的新疆元素來展現其特有的韻味,使巷道處與卡座區產生交流。
3.6.3 廊柱卡座區
帶有民族特色的柱廊,與地面黑白拼貼的新疆少數民族紋樣地磚圖案相呼應,極具異域風情。民族特色結構本身的形式美,從視覺上削弱了就餐區域原有的寬闊感,柱廊之間的圍欄劃分出各個卡座區,不同空間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兼顧私密性與美觀性。
3.6.4 露天就餐區
此區域為擴建區,加強了建筑與周邊環境之間的聯系,模糊了室內外空間界限,使其融入整個建筑群。穿過柱廊走到露天平臺,能夠獲得移步換景的奇妙體驗。向四周望去,是舊建筑的外立面以及歷史留下的痕跡,而近處則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裝飾藝術元素,達到新與舊融合共生的效果。
3.6.5 燒烤區
主要參考新疆少數民族特有的“回字形”聚餐方式進行燒烤區的布局。長條圍合家具有利于顧客更好地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熱情好客。此處在整個建筑的最東邊,相對于廊柱散座區,氛圍更加活躍。鏤空磚結構不僅減輕了建筑的體量,視覺上也更通透。
燒烤區主要采用木制家具,并使用極具少數民族風情的刺繡坐墊裝飾。在此功能區,建筑表面采用鏤空設計,這不僅能使烤肉的香氣飄散出去,還有利于展示新疆傳統建筑文化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鏤空處所投射的光斑在室內變幻莫測,給人帶來視覺享受。
3.6.6 二層就餐區
隨處可見的少數民族刺繡圖案與不同建筑肌理之間產生的對話,促進二者相互融合與升華。鏤空雕花元素、形體交錯的廊檐、紡織工藝品、土陶制品等極具新疆民族風情的元素,有效傳播了新疆文化,增添了空間使用的趣味性,讓就餐者沉浸式體驗異域風情。
4 結語
本次方案設計通過新疆特色餐飲空間和舊建筑的結合,促進二者共同發展、相互影響,在重新定義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和濟南工業遺址、傳播多元文化的同時賦予了舊建筑新生與活力。
舊建筑改造是空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深入探討這一課題具有現實意義。延(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續城市文化與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尊重,對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改造濟南市老城區的工業遺址,可以從采用新穎的方式激活其歷史沉淀、與少數民族多元文化產生新的聯系等方面入手。改造后的場地將為這一文化產業園區帶來新的文化體驗和美食享受,進一步滿足人們的文化藝術與審美需求。在新舊共存的建筑空間里,將產生新的力量與活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漢棚.新疆維吾爾族建筑文化對現代餐飲空間設計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3.
[2] 黃琪,亢智毅.新與舊的對話:《舊與新——既有建筑改造設計手冊》評述[J].華中建筑,2018,36(5):126-131.
[3] 李盈光.基于歷史、文化脈絡保護下的舊廠房改造:以
濟南變壓器廠改造為例[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6
(5):75.
作者簡介:張瑋怡(1999—),女,新疆伊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