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飛
[摘要] 幸福課堂是促成深度學習的情感因素,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課堂幸福感不僅有助于學生習得知識、提高能力,還可促進主觀體驗的獲得、個人品質的培養。面對不可回避的學生群體間的復雜性與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者應主動變革,提高教育的適切性,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導學為模式、以學習共同體為依托、以多維評價為激勵,多角度構建幸福課堂,多維互動促成深度學習,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深度學習;幸福課堂;問題導學
課堂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又可以發展學生的潛能。對于真正的快樂課堂而言,并非只是傳授知識和技巧,而是要讓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至于更高層次的幸福課堂,則要能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潛能,促進課堂和諧氛圍的生成??梢哉f,幸福課堂是促成深度學習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
一、課堂困境的表現:流于形式,淺表學習
新課程改革推行以來,生本課堂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反映到教學實踐中,或是推行導學案助學,或是促進師生問答高頻發生,或是開展其樂融融的小組合作,無一例外都著力展現課堂的活力。但是,課堂上仍然存在旁觀的現象,學生厭學等消極情況時有發生,說明課堂改革仍需要不斷推進和優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典型的消極情況。
其一,“你盡興,我隨意”。作為學校的巡課者,筆者時??吹皆诓糠终n堂上,盡管教師正在慷慨激昂講授著學科知識,但總有個別學生在看閑書、打瞌睡,或是呆坐著,身在課堂,神游其外。即使是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也有個別學生將自己隔離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外,既不交流,也不傾聽。任你周圍熱烈討論,他也是“偏安一隅”,神情木訥。這樣的課堂并沒有面向所有學生,流于形式,不能算作合格的生本課堂。
其二,“雷聲大,雨點小”。作為課堂觀摩者,我們時常會看到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互動問題,以期引起學生思考,并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但因為設置的問題大而空,缺乏指向性,往往令學生無從下手,于是課堂就陷入了“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答”的窘境。見此情形,教師又被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反應迅敏的學生確實能較好地與同伴互動,而反應相對較慢的學生還沉浸在剛才的問題帶來的困擾中。見小組互動不積極,教師又急匆匆地結束了合作學習,告知答案。此時,我們發現學生的神情中流露出一些無奈??梢姡m有問題的拋出或討論,卻無高品質的思維發生,這樣的課堂仍停留在淺表學習,并最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顯而易見,無法吸引所有學生、真正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都是低效的。長此以往,這樣的課堂會加深師生雙方的習得性無力感,教師因疲于課堂組織而缺乏教學動力,學生也因課堂獲得感嚴重不足而缺乏學習興趣,最終與新課改中的生本課堂理念漸行漸遠了。
二、課堂困境的歸因:脫離學生立場,習得性無力感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指出,教育應回歸生活,應讓學生掌握未來生活的能力。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是人類擁有對生活的滿足感。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課堂的低效,以及學生幸福感的缺乏呢?
1.城市化進程加劇生源的復雜性與差異性
南京市揚子第一中學松楊路分校是一所位于城郊接合部的公辦初級中學,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及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近入學政策的落實,學校生源的復雜性日趨突出,各班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越來越大,一個班級內學生的家庭經歷、社會背景、個人性格、學習基礎也有所不同。因此,同樣的教學內容與單一的教學方式也就無法適應學情并滿足班中所有學生的學習要求。事實上,生源的復雜多樣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它向教師揭示了課堂上什么該重點教、什么該簡略教,從而讓教學內容更加匹配學情,真正產生助學、促學的作用。
2.“偽生本課堂”造成習得性無力感
學校雖推行導學案,但不少學科的導學案類似于練習卷,沒有難易的區分和遞進,缺乏學法上的指導;問題的設置過于簡單,沒有思維的導向與促進功能;學優生承包了小組內合作學習的所有任務,缺乏長效的合作學習機制。究其根源,還在于教師育人理念的滯后,未能真正從學情出發設計教學,忽視不同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教學內容缺乏適切性。學生無法具身融入課堂,在學習中獲得感較差,由此帶來作業表現與考試成績不佳,又會被教師或家長批評,如此惡性循環造成學生習得性無力感的生成、加重。此外,部分學生由于自身逆商較低、抗挫折能力較弱,以及受學習無用論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對學習的認識相當片面,將學習僅視為學科知識的獲得。當學科學習受挫后,他們就全盤否定學習,消極應對初中學習生活,抵觸課堂教學。
三、課堂變革的方向:提高教育適切性是幸福課堂的根本
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提出三大重要觀點:積極的體驗、積極的個性和社會環境。他強調,社會環境可以激發和發展個性,從而產生更多的正面主觀感受。在他看來,生活的美好幸福往往會代表著以上三個方面重要領域的和諧一致,幸福課堂也應如此。
1.問題導學,講究縱與橫之間的尺度藝術
當教學無法回避生源的多樣性與學生個體差異性時,教師就應該對問題導學予以調整和優化,既關注面向學生全體的寬度,又關注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深度。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取決于他們當下和未來的潛質。這種潛質的不斷變化,會影響他們的未來,而最近的發展區則可以很好地反映這種變化。因此,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還要根據他們的潛質,制訂有針對性的課程計劃,并且結合他們的實際,設計具有挑戰性的課程,以便學生更好地踐行自己的想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實現生命成長。
具體而言,活動單的設計要著眼于整個學習過程的設計,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突出導學、助學、激學的功能。對于課前自主學習,要與傳統的課前預習有所區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備而來;對于課堂教學,要避免教師的單一主導,讓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教學各個環節都有充分的保障;對于課后延展,則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無止境的樂趣。主題式探究則強調問題鏈的設計,要處理好根問題與子問題的關系,做到難易層次遞進,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思考、有所發現。在學生交流時,教師應該指導那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后是那些表現優秀的學生,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思維能力。同時,問題導學的小組合作學習環節能讓學生在彼此交流中生成積極心理、鍛煉認知潛能、獲得他人認可、實現自我價值,最終提升課堂上的獲得感、幸福感。
2.學習共同體,講究個體與群體間的互動藝術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在行為發生時,行為、環境、個人內在因素三者是彼此貫通、相互影響與配合的關系。學生個人的活動、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學生與同伴的互動,這些因素都會對深度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為此,我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為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增強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我們嘗試構建班級學習共同體。
班級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團隊,它包括了學生、教師、家庭、社會等多方的參與,旨在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并且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班級學習共同體重視彼此之間、教與學之間的合作,并且能夠利用多樣化的教育資源來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素養,包括團隊凝聚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此外,教師在班級學習共同體中的角色是多樣的,一是學習的發起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催生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二是助學者,教師通過學習參與,適時點撥引導,促進學生學習的持續發生并向縱深發展。同時,眼觀八面,耳聽四方,關注學生同伴的神情,對學有所得者及時肯定,對無法入境的學生及時幫助。三是學習者,教師通過傾聽、捕捉課堂上的點滴,優化教學,提升完善自我。換言之,幸福課堂的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學科專家,而是亦師亦友的學習伙伴。
3.多維評價,講究理與情之間的激勵藝術
幸福課堂的教學評價是診斷,是評估,是指導學生自省與發現、調整與完善的絕佳契機,是促進深度學習發生的推進器。評價要能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作為理性的引導;評價要能給學生心靈上的呵護,作為溫暖的激勵。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基于生命立場,呵護自尊,增強自信,不僅在學生表現優異時錦上添花,還在學生遭遇挫折失敗時雪中送炭。
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教師、學生、家長都能參與評價。但指向深度學習的評價主體則更應強調來自學生的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評估方式要從僅關注每個學生的智商水平、學習表現轉變為關注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從僅關注學生的思考方式轉變為更加全面地了解他們的學習行為,如學習興趣、學科素養、實踐能力等。因此,教師要積極推動以提升學習效果為目標的學術性評估,幫助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自身的學習,看到自己的進步,并且能夠更好地表現出來。
多維的評價內容其本質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全過程的自我把脈,進而發現改進和提高的方向。每次上課都會有收獲,學生們變得更加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4.拓展延伸,講究課內與課外的銜接藝術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幸福課堂所要秉持的一個宗旨,從而讓今日的課堂學習為明日的生活做儲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兼顧兩個銜接:學科知識的課內外銜接、課程和生活的巧妙銜接。如果說課內學習是教師引路,以學為核心、以導為關鍵、以問題為載體、以解決為目標,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那么課外拓展則是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遷移知識,舉一反三。例如,在執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河中石獸》課文時,筆者鼓勵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跨學科運用知識,為文中的老河兵所主張的河流上游找石獸繪制說明圖。于是,擅長電腦小報制作的同學呈現了融入物理學科知識的水流與石獸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示意圖,喜歡動漫且善于繪畫的同學則展現了萌態十足的老河兵解說原理圖。
除此以外,在課堂活動單及主題式研究的設計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留白,鼓勵學生自主設計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時代的學習活動。在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海底兩萬里》名著導讀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探索和分析,并進行有意義的主題性閱讀研究。這些結論的表達方式包括幻燈片、思考板、紙質材料等。一個月后,學生們呈現的成果豐富多樣,有的學生繪制了“鸚鵡螺”號潛艇的結構功能示意圖,有的學生制作了皮埃爾教授一行人在海底歷險的思維導圖,還有的學生撰寫了有關尼摩艇長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
綜上所述,幸福感是教學有效和深度學習不可忽視的情感因素。面對日益突出的生源復雜性和學生個體差異性的教育背景,教育者應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心靈補給站和幸福的體驗營,堅持從學情出發,以學生為中心,多角度構建幸福課堂,多維互動力促深度學習,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2]錢旭升.論深度學習的發生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