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杜芮,大學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心肌梗死的診療。
【摘要】目的 研究達比加群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后的療效和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對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西安630醫院收治的90例AMI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療,根據術后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給予達比加群酯治療)和對照組(45例,給予華法林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和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PCI后隨訪半年,記錄兩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凝血酶原時間(PT)均延長,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APTT長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和心肌肌鈣蛋白I(cTnI)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PCI 后隨訪半年,觀察組患者MACE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AMI患者PCI后給予達比加群酯治療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減輕心肌損傷,降低MACE發生風險,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達比加群酯;華法林;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4.01.0034.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01.0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其死亡率雖有所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預后較差[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能迅速使閉塞血管再通,增加心肌血供,對改善AMI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已被廣泛用于AMI的治療中[2]。抗凝是AMI患者PCI后的主要治療內容,目前臨床多通過使用藥物糾正高凝狀態,預防血栓形成,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既往多采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療效良好但存在個體差異性,且具有出血風險[3]。達比加群酯屬于新型凝血酶抑制劑,既往已有報道將其用于治療冠心病合并房顫患者,并獲得一定療效[4]。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觀察AMI患者進行PCI后采用達比加群酯與華法林治療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西安630醫院收治的90例AMI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PCI后不同療法分為觀察組(45例,給予達比加群酯治療)和對照組(45例,給予華法林治療)。觀察組中有28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50.12±10.3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86±1.25)h;基礎疾病:高血壓38例,糖尿病24例,高脂血癥17例。對照組中有30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9.26±11.57)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6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間(3.90±1.18)h;基礎疾病:高血壓35例,糖尿病26例,高脂血癥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符合AMI的診斷標準[5];②均接受PCI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臟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有心臟手術治療史者;⑤合并精神意識障礙者;⑥合并失代償期肝硬化、肝腎綜合征者。本研究經西安630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參照《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6]進行PCI治療后給予常規治療:口服100 mg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J20160685,規格:100 mg/片)1次/d;口服75 mg氫氯吡格雷(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6,規格:75 mg/片)1次/d。觀察組患者在上述基礎上口服達比加群酯(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098,規格:110 mg/粒),110 mg/次,2次/d。對照組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華法林鈉(上海福達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993,規格:2.5 mg/片),2.5 mg/次,1次/d。兩組患者PCI后均持續用藥,隨訪半年評估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采集患者肘靜脈血3 mL(采集時間點為治療前和治療后),按1∶9的比例加入草酸鈉抗凝劑充分混勻進行抗凝處理,再用離心機(長春博研科學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吉長械備20150081號,型號:TD-3A型)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8.50 cm,取血漿送檢。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儀器實驗室公司,國械注進20172222347,型號:ACL TOP 750 LAS)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及凝血酶時間(TT)。 ②比較兩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發生情況。PCI后隨訪半年,記錄MACE發生情況,包括AMI復發、心力衰竭、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病因死亡,AMI復發參照《急性心肌梗死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有關AMI的診斷標準[5]。MACE總發生率=各項MACE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采集患者3 mL空腹肘靜脈血(采集時間點為治療前和治療后),以3 000 r/min離心15 min(離心半徑8.50 cm),取上清液送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和心肌肌鈣蛋白I(cTnI)水平。④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處理情況。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皮疹、頭痛及牙齦出血等常見不良反應和嘔血、昏迷、視力下降等嚴重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各項不良反應發生例數之和/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表示,組間和組內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APTT、PT均延長,FIB水平均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TT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TT較對照組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間PT、FIB及T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MACE發生情況比較 PCI后隨訪半年,觀察組患者MACE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牙齦出血和頭痛患者均未行特殊干預,癥狀均在2~3 d自行消失,惡心嘔吐和皮疹患者給予對癥處理,癥狀在1~3 d逐漸緩解消失。
3 討論
AMI病情進展迅速,溶栓治療雖能改善血液循環,降低死亡率,但AMI患者的心肌收縮力降低,心室壁運動障礙加重,進而誘發左心室血栓,可成為MACE的誘因[7]。臨床多采用PCI進行治療,而抗凝在AMI患者PCI后的治療中至關重要。華法林為雙香豆素衍生物,能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發揮抗凝效果,也有助于預防PCI后血栓形成和脫落,臨床多采用三聯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進行抗凝,以降低血栓發生風險[8]。但隨著臨床應用的增多,研究顯示該方案可能增加術后出血的風險,且可能與其他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9]。而達比加群酯可通過結合凝血酶纖維蛋白特異結合位點阻斷FIB的裂解,防止血栓形成,降低MACE的發生率[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MACE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達比加群酯有助于降低AMI患者PCI后MACE的發生風險。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APTT較對照組延長,這可能是因為達比加群酯抑制凝血因子Ⅱa合成,進而抑制凝血瀑布鏈的形成,從而延長APTT[11]。
與華法林比較,達比加群酯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具有療效個體差異小、通過肝腎雙通道代謝等特點,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減輕心肌損傷,降低心絞痛、心力衰竭等MACE發生率[12-13],與本研究結果相符。NT-proBNP由心室肌細胞分泌,cTnI則是心肌特異性肌鈣蛋白,對心肌損傷具有較高敏感度。有報道顯示,血清NT-proBNP和cTnI與AMI病情程度呈顯著相關性[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清NT-proBNP和cTnI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對照組,提示達比加群酯有助于減輕心肌損傷,這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這可能是與達比加群酯能有效預防PCI術后血栓形成,保護心肌細胞功能有關[15]。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6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對照組10例,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提示達比加群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達比加群酯用于AMI患者PCI后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減輕心肌損傷,降低MACE發生風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孫佳藝,張倩,趙冬,等.北京市2007—2012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30天病死率變化趨勢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8, 39(3): 363-367.
祝聰聰,盛蕾,洪李鋒,等.直接與延遲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動力學、左心室重構的影響比較[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8, 26(4): 134-136.
張佩生,王赤京,張普,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口服華法林的療效及安全性[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4, 39(6): 1065-1067.
危鳳藕,張肇倩,池建昌,等.達比加群酯與華法林用于冠心病合并心房顫動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中國醫藥科學, 2020, 10(20): 99-10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 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1, 29(12): 710-725.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介入心臟病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血栓防治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16)[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6, 44(5): 382-400.
劉雅婷,谷新順,張芳,等.前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影響因素[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20, 34(5): 505-508.
李定先.三聯抗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8): 194-195.
張江武,謝志輝,侯冬子.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術伴房顫患者的抗凝治療[J].血栓與止血學, 2019, 25(3): 367-369, 375.
李杏翠,陳晶,徐小薇.新型凝血酶抑制劑:達比加群酯[J].中國藥學雜志, 2011, 46(9): 718-720.
余尚賢,李偉,易蔚.達比加群酯治療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對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2, 7(10): 28-31.
張媛.新型抗凝藥物達比加群酯的臨床應用[J/CD].中華心臟與心律電子雜志, 2014, 2(3): 47-49.
李佳樂,趙莉.達比加群酯對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9, 39(23): 2407-2411.
吳錚,呂昀,王平,等.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CK-MB、cTnI、NT-pro BNP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疑難病雜志, 2018, 17(12): 1297-1300, 1305.
吳海燕,唐玲軍.達比加群酯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房顫動患者凝血功能和預后的影響[J]. 臨床醫學工程, 2023, 30(2): 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