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標的六大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增強創意表達能力,發展對文學的熱愛和欣賞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拓展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教師可從學習內容結構化、主題情境生活化、學習任務進階化等方面入手,高效展開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實現語文教學的提質增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教育也逐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創意表達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其藝術感受能力。學習任務群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通過閱讀、寫作、藝術欣賞等多個任務的完成,實現學生對整個課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值得深入研究。
一、學習內容結構化,整合和高效利用教學資源
在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習內容結構化,使教學內容更加清晰明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讓其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學作品,從而提升其創意表達能力;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主題內涵,培養其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
如在《靜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的單元教學中,這四個作品都是關于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描寫,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人類生活的細節,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思考與感悟。這個單元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自然與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在學習內容結構化方面,一是明確學習目標:教師需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目標,包括閱讀、理解、分析、評價和創意表達等方面。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如在《靜夜思》教學中,目標可以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結構和表達技巧;在《夜色》教學中,目標旨在讓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情感和氛圍。二是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教師需要選擇適合學生水平和興趣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更容易了解和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如教師將單元文章組合成一個主題,如“自然之美”或“情感表達”,以便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三是設計學習活動:教師需要設計適合學生水平和興趣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如讓學生在課堂中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結構和表達技巧、進行創意寫作等。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分析詩歌中的韻律、押韻、比喻等手法,并讓其嘗試模仿這些手法創作自己的詩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寫出一篇關于“春天”的故事或描寫“秋天”的詩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其在小組內進行合作學習,互相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詩歌或短文,并討論其中的內涵和表達方式。也可以讓學生選擇一首詩歌或小說,并制作一張海報,介紹該作品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四是拓展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拓展學習內容,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教師可以介紹相關的文學知識和文化背景,讓學生了解唐代的詩歌特點、古代神話傳說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水平,推薦相關的閱讀材料。如讓學生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或名人傳記,可以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能力和素養。教師可以邀請專業人士或學者進行文學講座,讓學生了解最新的文學研究和進展。如邀請作家或文學評論家進行講座,幫助學生掌握不同的文學流派和觀點,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組織文學實踐活動,如參觀文學紀念館、創作詩歌比賽等,讓學生親身體驗文學的魅力。五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需要及時給學生提供反饋和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糾正錯誤。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創意表達能力。
二、主題情境生活化,促進學生精神成長
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活動,感受文學之美,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如在《黃山奇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教學情境:一是統整性的主題情境。首先,教師通過設計主題情境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如設計“探索黃山奇石”的主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觀察圖片等方式,了解黃山奇石的特點和形成原因,并展開討論和交流。其次,在主題情境的設計中,教師將文本中的語文要素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在主題情境中加入關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的語言特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次,在語文要素的基礎上,教師將文學知識與類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如在主題情境中加入關于“神話傳說”的討論,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增強學生對文學的理解和欣賞能力。最后,在主題情境的設計中,教師通過創意表達的方式,加深學生理解。如在主題情境中加入關于“黃山奇石”的手抄報制作活動,引導學生運用文字、圖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學生的創意表達能力。二是真實性的主題情境。首先,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呈現黃山奇石的場景和氛圍。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黃山的紀錄片或者黃山的風光照片,讓學生感受到黃山的真實存在。其次,設計實地考察活動,帶領學生去黃山實地參觀。可以安排學生在黃山的不同景點進行觀察和記錄,讓其親身體驗黃山奇石的獨特之處。再次,利用文學解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黃山奇石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或個人發言,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中對黃山奇石的描寫,讓學生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之處,并探討這些奇石的形狀和特點是否符合傳統文化的審美標準。引導學生思考文本中所蘊含的哲理,比如人生的意義、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黃山奇石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讓學生了解黃山奇石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了解黃山奇石的途徑和方式,從而增強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最后,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導游等角色,模擬文本中的場景,使其更加真實地體驗文章所描繪的世界。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場景或主題,比如登山、觀賞奇石等。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角色扮演主題,并分配一個角色給每個學生。如可以選擇一個學生扮演導游,其他學生扮演游客。讓學生按照角色扮演主題,模擬文本中的場景和情節,并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出自己的表演能力。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角色扮演結束后,可以進行評價和反思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所蘊含的哲理和文化價值。此外,利用創意寫作的方式,讓學生以小說、詩歌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創意寫作比賽,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三是發展性的主題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主題情境來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語言、用語言、欣賞美、表達美,實現學習的自主構建和意義生成。如教師設計“黃山奇石展示”的情境,在課堂上展示一些黃山奇石的照片或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描述、理解這些奇石的特點和美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在主題情境的設計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其在情境中發現、探究、解決問題。如在黃山奇石展示的情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這些奇石會長得如此奇特?”“這些奇石的美麗之處在哪里?”等,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和掌握黃山奇石的特點和美感。在主題情境的學習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讓其在情境中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情境與語言、美感之間的聯系,讓其通過情境來理解和掌握語言和美感。如在黃山奇石展示的情境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奇石的命名和分類等知識,幫助學生建立黃山奇石與語言、美感之間的聯系。
三、學習任務進階化,逐漸掌握文學知識與技巧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任務目標,設計具有梯度的任務內容,幫助學生逐步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和語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如在《搭船的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寫可愛的小動物”的學習任務,布置進階化的子任務,如設計“親近身邊可愛的小動物”的子任務,需要學生記一記,誰的動物趣事多;設計“研讀名人筆下的小動物”的子任務,品一品誰是動物探究員,練一練誰的動物有特點;設計“介紹我的動物朋友”的子任務,寫一寫誰的動物趣事多,評一評誰的動物朋友能出圈;設計“趣探各色的動物朋友”的子任務,比一比誰的動物知識多等。教師需要采取以下教法,完成對進階化任務的布置:一是制定學習目標:在開始學習任務之前,教師應該明確學習任務的目標,包括學生需要掌握的文學知識和技巧,以及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需要達到的能力水平。二是設計任務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任務目標,設計具有梯度的任務內容。如先讓學生完成簡單的閱讀理解題,然后逐步增加難度,讓學生逐漸掌握文學知識和技巧。三是引導學習: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總結,幫助其鞏固所學知識并發現不足之處。同時,教師還應該提供適當的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四是組織學習活動:教師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興趣等因素,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如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朗誦比賽等活動,強化學習的樂趣。五是拓展學習空間: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信息。同時,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總結:
小學語文“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通過閱讀、寫作、討論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需要教師在重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設計、學習任務布置等方面加強研究,摸索性的拓展任務群的落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