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課改工作的持續推進,我國教育系統明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發展方向,強調教師需要根據兒童的現實發展需求,均衡制訂教學實施目標與方案,從而明確課堂“教”的目標與“學”的方式。而幼兒園作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開端,在這一過程中更需要遵循新時期教育理念,以成長性、過程性與結果性的評價體系為基本參照,綜合判斷幼兒的實際需求,并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設計改良。以便于為幼兒提供全方位引導,提高其成長水平。基于此,本文針對“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設計展開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思路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為此,在教學活動開展期間,需要教師持續性地關注幼兒發展動態,確保能夠根據幼兒當前認知基礎與成長需求,制訂合理的教學引導計劃。從而能夠更好地契合幼兒學習特性,引導其不斷從原有水平向更高層次邁進,體現出幼兒園教學工作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幼兒教師需要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對幼兒園教學活動模式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進。
一、教學評一體化的概念解讀
“教學評一體化”是我國新時期教育改革工作提出的全新舉措,與之理論體系較為相近的是國外UbD教學理論,也稱為“逆向教學設計”,是一種教學設計框架和方法論,強調教師在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首先明確學生通過課堂活動需要達成的發展水平,進而以此為基礎設置相關教學活動與評估體系,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是否達成了預設學習期望,以及需要通過哪些學習證據與表現來證明目標是否達成。因此,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保障學習整體質量,確保教師能夠動態化地調節課堂教學活動,推動各項教學計劃的精準執行。
具體而言,從內容層面可以將“教學評一體化”理解為:按照學生“學”的需求,合理制訂“教”的目標與形式,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取能夠反映幼兒成長進步水平的各項評價指標,用于幫助教師對教學進程與效果進行把控;從時間層面,則可以更直觀解釋為教學指導、學習活動、成長評估等要素統一整合到課堂當中,并注重不同環節之間的關聯性與一致性,對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實施控制。
二、當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目標與實際學情不匹配
在“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課堂活動目標需要具備可測評、可操作、可調節等一系列特征,便于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衡量當前教學目標的執行情況,以及適度地對目標進行調整及拓展。如此才能保證幼兒在課堂活動中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并發揮出目標對教學活動的導向性功能。但就目前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與班級實際學情不符的現象,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順利完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進行目標設計時過于理想化與形式化,沒有對教學場地、資源、設備及最重要的幼兒需求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導致教學目標的可行性與可控性過低,并且難以發揮出自身完整的教學功能,嚴重影響了教學設計的合理性。
(二)學習結果與預期設想相脫離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其中主要來源在于幼兒年齡層次較低,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行為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難以保證一絲不茍地按照教師原定計劃完成各項學習任務,從而導致最終學習結果與教學期望值存在明顯差異。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師制訂的計劃方案缺乏關于幼兒行為變化的描述性指標,導致教師在活動執行期間難以有效觀察幼兒發展水平,無法時事評價學習結果。另一方面則在于教學活動、內容、形式與幼兒的實際情況不符,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對其產生吸引或指導作用,從而使幼兒并未按照教師設想的方式來展開學習,容易出現教學計劃偏離的情況。
(三)教學評價與課堂流程不對應
“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的關鍵,在于將教學設計、課堂學習、成果評價等環節整合為一體,發揮出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的作用,幫助教師更精確地調節課堂活動形式。如此才能保證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與成長規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進而順利完成各項課堂活動目標,幫助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快速成長。但由于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束縛嚴重,因此并未對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確的認識,僅將其作為評估幼兒學業質量的一項指標。如此導致教師無法完整地對幼兒學前、學中、學后等不同階段的發展水平進行評估,從而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失去了關鍵的活動依據,難以完整地發揮出“教學評一體化”的應用價值,不利于推動幼兒教學模式的升級轉型。
三、“教學評一體化”在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中的應用措施
“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強調將課堂打造成一個有機聯動的整體,按照逆向發展思路,分別經歷“活動目標—評價任務—學習活動”三個環節,將教學重構為一個結構化整體。從而依托教學目標設定課堂評價體系,在將評價完整嵌入學習任務,幫助教師精準把握學生整體情況,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設計。
(一)基于學情診斷,制訂多維目標
“目標”是“教學評一體化”設計的先決條件,也是保證教學有序實施的關鍵所在。教師在對幼兒教學活動進行整體規劃的過程中,需要首先明確幼兒需要通過課堂學習達成怎樣的成長狀態,隨后才能以此為依據對教學方式及幼兒的表現性評價體系進行設計。為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開展學情診斷工作,并進一步制訂適宜的教學活動目標。
1.學習內容特點
學習內容主要是指支撐課堂活動實施的繪本、音樂、游戲等各類材料資源,教師在進行目標設定的過程中,應緊密圍繞學習內容中包含的各類育人要素,思考幼兒通過這些學習內容能夠達到怎樣的學習層次,由此確定教學開展的具體方向。為此在具體思考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教學指導文件,聚焦幼兒語言、科學、社會、藝術、健康等不同領域的發展要求,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確保對幼兒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
2.幼兒的現實需求
“教學評一體化”突出的是以生為本的教學設計理念,強調教師關注幼兒的實際情況,根據其當前發展水平來制訂合理的成長目標。因此,教師在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首先對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幼兒當前掌握的知識基礎、能力特長及興趣愛好,進而以此為依據判斷幼兒通過課堂學習需要進入怎樣的發展區域當中,避免教學目標設定與幼兒實際情況不符。
3.教學環境條件
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是師幼間的交流互動,而且需要教學場景、設備、材料等資源為支撐,如此才能保證活動目標的順利達成。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定的過程中,還需要對班級、校園的環境特點進行分析,判斷當前的教學場景條件,能否支撐教學活動目標的順利達成,以及需要進行怎樣的改造調整,從而保證教學目標設計的合理性,并保證幼兒能夠在活動中收獲最大的成長。
(二)依托目標體系,構建評價指標
評價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教師搜集幼兒當前的各類行為信息及學習情況,從而根據幼兒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表現,判定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與幼兒實際需求。因此,在強調教師在建構課堂評價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依托教學整體設計目標,另一方面則要避免單一地采用結果性評價實施教學,而是要關注幼兒的學習發展、能力運用及行為表現等方面,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全面提升,具體如表1所示。
(三)突出幼兒主體,制訂課堂活動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導,要求幼兒根據教師要求一絲不茍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而“教學評一體化”化視角下,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地關注幼兒真實表現,包括其在解決問題、知識運用、情感互動等方面呈現出來的行為特點,從而以此為依據開展教學活動與課堂管理。因此在課堂活動設計中,教師不僅要緊密錨定教學整體目標,還需要將教學評價環節精準嵌入各項活動流程,以確保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為此,教師可以遵循以下思路來完善課堂活動架構。
1.導入性活動
導入性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幼兒熟悉的事物形象作為載體,將教學中需要掌握的新知識引入課堂中。這一環節不僅要能夠吸引幼兒學習興趣,還需要觀察幼兒對新知的認知特點與情感態度,以便于教師精準把握學情,并合理開展教學工作。
2.探究性活動
“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教師需要觀察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選擇、表現及成長。因此在給予幼兒適當提示指導的同時,需要將更多課堂空間交還給幼兒,以便于能夠觀察到幼兒最真實的表現。例如,教師可以采用驅動式問題、情境演繹或是問題鏈等形式,引導幼兒完成各類學習任務,并觀察幼兒在此期間的行為模式與變化。
3.互動性活動
互動性活動包括師幼、學習同伴之間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競賽及課堂自評與互評的方式,來鼓勵幼兒進行經驗分享與觀點表達。從而不僅能夠在這一過程中交流學習心得,還能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教學評一體化”在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中的運用展開了深入研究。“教學評一體化”強調教師需要正確理解教學目標、活動、評價等環節的相互作用關系,并立足整體視角來對課堂活動方案進行規劃,以便于能夠對幼兒起到全方位的引導作用,促進兒童學習水平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白明麗,楊青青.四化四維三動:深度學習視域下幼兒園“無屏幕編程”教學活動設計的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18):91-93.
[2]汪潔萍,鄭曉雙.“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設計研究[J].上海托幼,2022(4):
20-21.
[3]韓曉志,楊俊,吳振亞.幼兒園足球教學活動的問題與對策:基于192篇幼兒足球教學設計的內容分析[J].教育觀察,2023(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