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廠甸廟會在西城區東、西琉璃廠街舉辦,游人眾多。圖/羅燕
在北京過年去哪里耍?廟會是必選項之一。熙熙攘攘的廟會是很多老北京人的兒時記憶,也是如今生活在北京的人尋訪傳統年味的所在。
今年春節期間,北京以“福滿京城,春賀神州”為主題,推出了近萬場文化活動。地壇、龍潭、廠甸、大觀園等傳統廟會全部恢復。
得知我們要去逛廟會,60多歲的鄰居熱情推薦:“廠甸好玩,我們小時候常去。”廠甸廟會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廟會,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也是中國四大廟會之一,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月初一,來到廠甸廟會,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幅書法作品,4個遒勁的大字“龍騰盛世”寫在紅色宣紙上,吸引了很多游客合影。古色古香的燈籠掛在樹枝上,年共曉光新、龍吟九天外、福澤四海間……懸掛在街道上空,營造出一派紅火而雅致的氛圍。
今年的廠甸廟會在西城區東、西琉璃廠街舉辦,是開放式的,不用預約,也不收門票。開市之后,游客不斷涌入,摩肩接踵,榮寶齋、一得閣等門店前已經排起了長隊。
“文市廟會不設小吃攤位。”廟會的提醒讓一些游客有點失落,但轉身便被廟會上的文化活動吸引。廟會突出“文市”特色,推出三大主題活動,包括“妙游·城市書房”“遇見·宣南名士”“雅游·非遺展覽”。
琉璃廠曾是京城圖書的匯集地,很多人來這里淘書,曾有“圖書充棟,寶物填街”的盛景。中國書店在廟會上推出了“舊書新知”書市,萬余種古舊圖書在這里展賣,涵蓋各類主題。書店還推出了“片羽存真”古籍實物標本,滿足古籍愛好者的需求。
在廠甸廟會上,游客可以在戴月軒里體驗毛筆制作,在一得閣里了解制墨工藝,在榮寶齋拓“福”字,還可以順手購齊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周潤天在廟會上進行現場書法創作,書寫扇面,吸引了很多人觀看。三顧堂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顧仕魁在給游客送“福”字,初一上午已經送出了厚厚一沓。他的店面位置不顯眼,但游客也不少。店里主要展示售賣他收集或創作的書畫作品,顧仕魁會不時給游客講解這些作品。
“人流量是平時的百倍。”顧仕魁很高興,“平時來店里的主要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廟會一開,男女老少都來了。”
提前寫好的“福”字送完之后,顧仕魁開始給人現場寫“福”字,也根據游客的需求寫一些祝福、格言等。“琉璃廠是一個文化聚集地,通過廟會的形式激發人們對文化產品、精神產品的熱愛,非常重要。大家來了之后,看一看,想一想,給孩子講一講,也豐富了家庭的精神生活。”
“小孩小孩你別急,來了廠甸就是擠,人山人海來踩歲,踩了歲,聰明伶俐長一歲,四季平安長一歲。”擁擠的廟會對帶孩子的家庭來說是一種考驗,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北京泥彩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忠強愛用這首童謠逗樂大家。
張忠強在琉璃廠附近出生長大,在這里生活了60多年。他的老北京兔兒爺店是廟會上的“頂流”。今年他特意為龍年春節設計了一款“獨占鰲頭”的兔兒爺,深受歡迎。據他介紹,“兔兒爺”是北京傳統的吉祥物,原型是搗藥的玉兔,寓意平安健康。他為游客介紹兔兒爺的品種、造型、創作過程,也為他們講解北京的歷史、習俗等。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在虹光閣舉辦了“彩繡菁華”織繡展,吸引了眾多愛好者觀看。圖/羅燕
“以前逛廟會的都是老北京人,現在全國各地,甚至其他國家的人都會來逛廟會,我也希望通過兔兒爺結交全國各地的朋友,傳播北京文化。”張忠強說。
在今年的廟會上,張忠強見到了十幾年前的顧客,帶著兩個孩子來了,他們非常喜歡新款的兔兒爺。“非遺技藝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愛。”張忠強說。
在廠甸廟會上,歷史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可見的。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在虹光閣舉辦了“彩繡菁華”織繡展,展出百余件織繡珍品,既有豐富精巧的民間刺繡,也有精致華美的宮廷織繡,還有《十八尊者冊頁》這樣的刺繡名家孤品。
“織繡展覽比較貼近老百姓,讓大家能近距離感受古時候人們的生活。”北京文物交流中心展覽策劃部部長董琪說,觀眾或許不懂織繡,但有些人的家中還有織繡老物件,如虎頭帽,或者金絲線繡的花卉枕頭,展品勾起了他們充滿溫情的回憶。
馬面裙等時下流行的服裝款式也出現在展覽中,有些年輕女孩穿著當代工藝織成的馬面裙來觀展,在清代馬面裙展品前久久駐足,驚嘆中國古代的織繡藝術。
展覽最后設置了留言板,觀眾把觀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一位中學教師留言道:希望孩子們對織繡有更加直觀的認知和發自內心的熱愛,將來可以成為中國傳統織繡技藝的傳承者、推廣者和創新轉化者,通過各種方式向世界展現中國織繡的魅力。
在琉璃廠東街的火神廟里,正在舉辦百年廠甸展及龍年文化年畫展,近百幅精心挑選的年畫,包含了吉慶賀龍年、魅力中軸線、豐收幸福節等主題。
作為中國特有的美術形式,年畫大都在新年張貼,寓意吉祥喜慶,被稱為中國年文化的活化石。但在印刷品的沖擊下,年畫式微,很多地方已經不再張貼年畫,精美的年畫展讓人們再次感受到了傳統年畫的魅力。
“很多人問我們這些年畫賣不賣,很可惜,我們這是公益展覽,不賣。”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徐曉輝說。據他介紹,年畫展及“遇見·宣南名士”都是廟會主辦方策劃引入的活動,希望為廟會營造既傳統又有新意的節日氛圍。
廠甸廟會原定開到正月初五,考慮到游客的熱情,廟會推遲到初七結束。廟會結束之際,《民生周刊》記者進行了回訪。
據統計,廠甸廟會平均每天的客流達8萬至9萬。徐曉輝說:“我們辦一個沒有孜然味的廟會,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喜歡文市的人,也希望來這里的人能受到熏陶,喜歡傳統文化。”
張忠強表示,今年準備的300尊兔兒爺全部售空了,還有人預訂,正在趕制中。更讓他高興的是,今年上線了元宇宙廠甸廟會,這意味著廠甸廟會不會就此結束,全國各地的人能隨時云游廠甸,并且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
顧仕魁也在寫廟會上游客預訂的書法作品,“廟會7天我都堅持開門了,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雖然很辛苦,但是也有很多收獲”。
周潤天則收到了幾位有意學習書法的學生,他希望這樣的活動不只是春節有,平時也能辦,至少在中秋、國慶等節日能搞起來,讓琉璃廠街更熱鬧。
優秀傳統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需要年輕人,也需要孩子參與。廠甸廟會還引入了“發小兒天臺”的沉浸劇《龍的傳人》,讓孩子們化身二十八星宿,邂逅古今先賢。徐曉輝認為,孩子對傳統文化,首先要接觸,然后是接受,最后才是接力。如果琉璃廠街沒有年輕人,沒有孩子,打造得再好,也難以為繼。
經過歲月的沉淀,廠甸廟會逐步成為北京的一個文化品牌。徐曉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廠甸已經在策劃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系列活動,比如,在春季開展筆會。這樣將廠甸廟會活動延伸到全年,展示琉璃廠的文化底蘊。
同時,廠甸廟會也會根據游客需求不斷改進,比如,進一步推出文創產品,讓大家不僅能看,還能更便利地買到心儀的東西。還可以不斷拓展空間,跟西城區其他春節活動場所串聯起來,形成由線到面的效果。
徐曉輝強調:“我們辦廠甸廟會,打造品牌,建設平臺,也是為琉璃廠復興打基礎。未來,琉璃廠要成為北京的城市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