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王帥是一名初中教師,每到春節,他的另外一個身份就在“粉絲們”的期待中短暫“上線”—泊頭黑旗高蹺青年同樂會藝人。
從大年初六開始,河北省滄州市泊頭市黑旗高蹺表演隊就圍繞市區各主要路段街區進行巡回表演,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角色扭動起來,歡聲笑語灑滿城市的大街小巷。
“不把腿子裝上,不把這相扮上,不聽見大伙兒的叫好聲,我這一年就算沒過完。”王帥說。
“高蹺”諧音“高瞧”,踩在高蹺上,站高望遠,寓意著新的一年步步登高。一雙腳蹺、古老的行頭、活潑生動的舞姿,這便是踩高蹺。
踩高蹺是一種流傳于全國各地的傳統民間藝術,屬中國古代百戲的一種,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表演者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明清以后,高蹺的角色有了真名實姓,并且有了戲路情節,動作體現劇情,高蹺擁有了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成了名副其實的高蹺戲。
王帥說,黑旗高蹺和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相傳,過去每到運河封凍后,就有很多船只在泊頭停留,留下來的守船工,每天想著法子打發時間,黑旗高蹺就從他們自娛自樂的活動中逐步演化而來。
當時,有位修船工在碼頭修船時,酒沒喝夠,便讓一個守船工陪著再喝。守船工不肯,賭氣地說:“你要能站在河灘上看到堤外,我天天陪你喝。”修船工果然想到了辦法。他從沿梯子爬高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找來修船時替換下來的桅桿截成兩段,然后綁在腿上,試圖取勝。這一動作被其他船工見了,覺得很有趣,便紛紛效仿。因為腿上綁了木棍走路的樣子非常滑稽,玩的人每邁一步,就有人敲一下船幫。綁著木棍的人邁得快,敲船幫的點兒就快;反之就慢。這便成了高蹺和高蹺鼓點兒的起源。
黑旗高蹺是泊頭市特有的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會旗為黑色。它的表演形式幽默風趣,內容豐富,表演者均為男性,腿子高1.7米,在1.2米處安腳踏板,相比普通高蹺,它的腿子更高,節奏更快。
王帥說:“我們采用的是慢步入場和出場。踩慢步要有真功夫,這時敲的鼓點兒為功夫點兒,表演的是各種角色亮相的功夫。慢步高蹺必須要準確地踩到鼓點上,如果踩不到點上就站不穩。”黑旗高蹺的快步,則要比其他高蹺快一個點,鼓點比其他高蹺“多一番”。圓場結束后,角色們快步跑“龍擺尾”,一眾跑向場地中間,每人來一個急轉身,然后跑回起點。
黑旗高蹺隊踩街表演。圖/李雪
一陣鞭炮聲開場,鑼鼓聲響起,不絕于耳的叫好聲便也涌上來了,正月里踩高蹺的熱鬧,響徹了這座小城。
1984年,黑旗高蹺隊組建,取名“青年同樂會”。之所以叫“青年”,是因為這是一支主要由年輕人組成的高蹺表演隊伍,隊員來自各行各業,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平時,大家各自為生活忙碌,每到年底,都會抽時間聚在一起排練,他們憑借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傳承,組成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高蹺隊伍。
按照黑旗高蹺的傳統,每年冬季苦練3個月后,才能上街表演。很多人一年沒踩高蹺,剛站上去難免生疏,但是只要走上半小時,大家就敢做有挑戰性的動作了。
正月十三下午高蹺隊“踩街”,即圍著城里街道踩高蹺;正月十四“拜會”,就是踩著高蹺去拜訪那些對高蹺隊有幫助的單位或人士;正月十五“逛燈”和正月十六“溜百病”,要在熱鬧的大街小巷跑上兩整天。隊伍中,也有七八歲的孩童綁上腿子,有模有樣地學著大人舞動。
“我們這個組織其實挺‘松散’,大家都是憑著愛好相聚,利用業余時間來練習和表演。”王帥說,因為不能確保人員的長期固定,可能會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造成缺員,所以為了保證演出順利,常要預備候補成員。
黑旗高蹺的表演內容取自《水滸傳》中“宋江三打祝家莊”的故事,里面的18個角色對應18位梁山好漢。表演時,18個角色雙雙為伍,兩兩成對,按先后順序分別為:棒頭和賣豆的、老座子和樵夫、白桿和公子、青桿和漁翁、劉二哥和劉二姐……
“我扮演的是劉二姐,只要一扮上,我自然就扭起來了,觀眾越多,我扭得越高興,時不時地和大家逗個樂兒。”王帥說,他踩了5年黑旗高蹺,現在只要臨近春節,就有不少“粉絲”在他的社交平臺上留言,期待“劉二姐”的出現。
為了能演好這一角色,王帥不斷揣摩角色,做好每一個細節,將女性的嫵媚演繹得惟妙惟肖,成為當地一名“小網紅”。
“我特別注意表情,平時也看其他地方的高蹺隊里有哪些人物表演得有神,我便學一學。最近,濟南高蹺隊伍里有個‘酸妮兒’火了,就是因為他演得傳神、有趣、有故事,讓大家感覺距離很近,很可愛。”
王帥說,他們的表演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傳統的演繹上不斷加入創新元素,使動作更年輕化。團隊成員經常在各自的社交平臺上發布踩高蹺的短視頻,有時候還會進行直播。
“反復出新,就是希望這些傳統文化不要被遺忘,通過多樣化的展示與傳播,能讓更多人了解地方特色的傳統年俗文化,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踩高蹺這一充滿鄉土氣息的藝術,歷經數百年的歷史沉淀,依舊在民間傳承和發揚,它與龍燈、花船、秧歌組合,多年來始終是春節的重頭戲。如今,這項藝術中融入了許多時代元素,煥發出了新的魅力,頗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傳遞了濃濃年味。一年一度,人們期待黑旗高蹺,不僅僅是為圖喜慶、湊熱鬧,更因為有一種美好的情懷與記憶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