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燁 劉鑫坤
楊柳青木版年畫“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承人張宏。圖/劉燁燁
白乎乎的胖娃娃,手持蓮花,懷抱鲇魚,當這些喜慶的吉利元素融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最經典的作品《連年有余》。
大運河穿楊柳青古鎮而過,這里的木版年畫如同河水般生生不息,在古鎮隨處可見,點染人間煙火,繪制出一幅熱鬧景象。“小時候,我們天津人家里必然都擺放著一幅‘胖娃娃抱魚’,就是那幅大名鼎鼎的《連年有余》,是過年期間必不可少的年貨。”大學生周宇軒,“00后”,春節假期游覽楊柳青古鎮看到街上各種年畫,回憶起家中那些作品,感嘆年味十足。
在國家級非遺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看來,年畫題材豐富,但歸根結底,年畫必須突出一個“年”字,畫有年味,年在畫中。“我概括楊柳青年畫的內涵是‘期盼、祥和、吉祥、喜慶’。離開這8個字就不是年畫,而是其他畫作品種了。”
作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代表之一,楊柳青木版年畫興于明、盛于清,至今已傳承400多年。我國年畫界素有“南桃北柳”之說,“南桃”指的是蘇州桃花塢年畫,而“北柳”指的就是天津楊柳青年畫。
史料記載顯示,清代中葉,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三十幾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莊林立。借著漕運的便利,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傳播到各地,產銷兩旺。
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天津市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楊柳青年畫再次煥發生機。
霍慶順的大兒媳、楊柳青木版年畫“玉成號畫莊”第七代傳承人張宏,19歲起學藝,“楊柳青木版年畫,以‘勾、刻、印、繪、裱’五大工藝聞名,每一道傳統工序都丟不得,這正是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魅力所在。相比其他地區的年畫,楊柳青年畫還多一道‘彩繪’。正是這道工序,需要極大的耐心。”
看畫先看人,看人先看臉,張宏說,臉上的色彩如何對一幅畫很關鍵,“做臉其實就像咱們化妝,要一層一層地涂色,只有多次彩繪,濃淡合適,才能讓人物臉色看著又精致又透亮。我當初學彩繪,從‘作臉’開始,大概需要20遍的工序,還不能顛倒,非常磨煉人。”
張宏感嘆,年畫就像一部百科全書,需要學習的知識繁多,了解各種元素背后的來歷,“但是,越畫心里面會越虛,老是在畫老祖宗留下的樣稿,是一種吃老本的感覺。我們這個時代的年畫,是一片空白?”有了這種心態上的變化,張宏開始了創新嘗試。
春節期間,走進“玉成號年畫坊”,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今年的龍年專屬新年畫《錢龍引進八方財》,這是今年張宏與清華美院年畫日新創作營歷明明老師共同創作的“屬相新年畫”。“錢龍”,作為一種吉祥圖案,象征著財富、權力和吉祥,以期盼帶來好運、成功和幸福。
第二幅龍年專屬年畫《團龍》,“每年我都要雕刻清華美院原博老師設計的屬相新年畫,今年這幅是將玉璧和龍的形象相結合,象征著團結美滿、蒸蒸日上。”張宏介紹。
兩幅新年畫,游客可以親手拓印或套章體驗制作。“畫里還是那些傳統元素,工藝也沒有變,但是我們設計的時候讓它更符合現代的審美。”
“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年合作了,牛年我們就設計了屬相新年畫,讓游客可以體驗年畫印制過程,當時準備了200多張紙,很快就被大家用完了,我們又趕緊重新采購。”張宏回憶,每年這些創新產品,年輕人是消費主力軍。
“他們會問,明年還有嗎?我說有,轉年他們真的又會來體驗,就像有了粉絲一樣,一年一年開始積攢。我們傳統年畫制作工藝沒有變,只是把其中體驗感最強的部分拿出來,讓大家能參與其中。”張宏覺得,年畫本身就是吉利畫,能在春節期間讓大家帶走一份吉利,內心滿滿的成就感。
“年畫的最終意義不就在這兒嗎?把年畫帶回家,帶著吉祥回家。”
在工藝上堅持傳統,以年畫圖案為元素的臺歷、周歷、襯衫、手機殼、絲巾等文創產品大量涌現。年畫喜慶、吉祥的美好寓意和表現手法非常適合重大主題創作。“年畫雖然傳統,但一樣可以表現時代精神。”張宏說。
“光靠我們,年畫的發展會停滯,需要注入新動力。”在張宏看來,年輕人有活力,思維能跟上時代,年畫傳承人的培養很重要。
“楊柳青年畫這些年是越來越好了,政府重視,宣傳展示的機會很多,我們還會在高校開課,我也準備在職業院校尋找好苗子作為傳承人培養。”張宏說。
天津市西青區為推動楊柳青年畫傳承發展,在中小學內常年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開設楊柳青木版年畫“第二課堂”,提升學生對年畫等非遺文化的認知,增強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意識,培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名、市級傳承人4名、區級傳承人34名,從事年畫設計、創作、銷售的人員達到2000余人。目前,楊柳青鎮已陸續開設近80家年畫作坊、60多家年畫店鋪,全鎮年畫產業蓬勃發展。
鮮艷的色彩、喜慶的氛圍、有趣的故事,楊柳青木版年畫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它源于“過年的畫”,但更是生活里的畫,是世世代代傳承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