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化復興的熱潮讓當代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時尚活動。作為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故宮博物院探索創新,將文創作為博物館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朝珠耳機、“清代皇帝服飾”應用、“朝珠DIY”活動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融合,探索出一條內容專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受眾廣泛的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徑。
關鍵詞
博物館教育;文創;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
王佳婧,故宮博物院文化產業管理處
故宮從600多年前建成起,就以其宏偉壯麗的建筑群和眾多的文化瑰寶聞名于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集中華五千年璀璨文明之大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承載者與傳承者。
一、故宮博物院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600多年來一直無比威嚴和神秘。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的功能由政治轉向了文化,準確地說是公共文化。從此,故宮博物院被賦予了傳續中華民族文化和維系中華文明血脈的新內涵。故宮博物院的成立使清宮舊藏的身份、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這些舊藏成了人民共享的文化財產。
1987年,故宮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世界各地有很多由皇宮演變而來的博物館,如法國的盧浮宮、俄羅斯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世界各地的文明璀璨多樣,但有的短暫而逝,而故宮博物院所承載的華夏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為了避免故宮文物在戰火中被毀劫,1933年2月起,故宮博物院1.3萬箱文物開始南遷,用時10年,輾轉萬里,得到沿途各地政府和人民的守護。故宮文物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尊嚴與命運聯系在一起,守護故宮文物就是守護民族的尊嚴、民族文化的命脈。經歷過抗日戰火的故宮文物又擁有了特殊的民族價值。時任故宮博物院秘書長的李宗侗先生發表論述:“結五千年之舊史,開未來之新局。故其文化,實有世界價值,而其所托者,除文字外,實結晶于故宮及其所藏品。”
壯闊無比的紫禁城、歷代珍貴的文化遺產就是中華文明真實的載體、重要的代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精神重要的文化符號。過去,人們提起博物館總是感覺十分陌生,如今,文化復興的熱潮讓當代的年輕人已經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時尚活動。他們在一次次參觀中潛移默化地增強著文化自信,文物古跡背后的故事讓他們有了強烈的文化認同。新時代,這種文化回歸需要通過傳播和教育的方式來實現。
二、文創是博物館文化教育的載體之一
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座具有豐富收藏的綜合性博物館,囊括了古建筑、可移動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遺產類別,擁有186余萬件(套)的文物藏品。面對如此規模龐大、種類繁多的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始終在努力做好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與宣傳推廣工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升,故宮博物院也在使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去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在學術研究和常規展覽的基礎上,如何通過更多的文化創意內容,結合創新的文化傳播手段,增強人們對中國文化的歸屬和認同呢?文創作為展覽的延伸、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適應時代的新的教育傳播方式進入我們視野。
故宮博物院近年來一直在加大博物館文創的研發力度,依托于豐富多樣的收藏和故宮文化的特性,提升文創的研發水平。通過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構建數字化文創矩陣、出版圖書刊物等多種方式,從不同領域和維度,面向不同的群體,努力擴大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真正做到“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和通過文創產品傳播文化的過程中也一直非常注意其教育屬性的體現。經過多年發展,故宮文創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隨著影響力不斷提高,包括故宮在內的許多博物館都通過文化創意產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了千家萬戶。在發展文創事業過程中,不僅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善于創造性地轉化傳統文化。故宮博物院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資源,推出的文創產品既要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符合時代的審美,又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將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知識、人文情懷、藝術魅力等傳遞給觀眾,達到通過載體的傳播實現文化的教育功能,提振當代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三、故宮文創的研發要素
在故宮文創產品的研發過程中,產品常常被賦予文物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故宮的文創團隊會審視產品是否具備歷史性、知識性、趣味性、觀賞性、實用性、傳播性、環保性等要素。
故宮博物院承載了華夏文明的精華,具備豐富的歷史信息,所以歷史性一直都是人們對故宮、對博物館的固有印象,博物館作為文物的主要保管機構和展示場所,呈現歷史是其基本的功能。而參觀博物館的觀眾,很大一部分并不具備專業知識儲備,因此在文創產品的歷史性上,就要格外注重體現的方式,避免使歷史知識過于晦澀難懂,而更多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呈現方式。從最初“到此一游”這種具有強烈留念性質的文創,到近年來大熱的文博類電視節目中創新形式的文創,都成功引起了觀眾的興趣。例如,講述文創產品發掘創意和設計過程的綜藝電視節目《上新了,故宮》,在節目中出鏡的文物、歷史古跡和延伸出的文創產品就受到了年輕人的熱烈追捧。這一類的文創產品就富含了很多的趣味性,因此才能激發人們探索博物館的熱情。和趣味并存的就是“顏值”,即文創產品的觀賞性,來自視覺方面的吸引成為吸引觀眾繼續探索的重要因素。故宮的文創產品不只注重創新,也強調產品的實用性、環保性,要符合觀眾的日常生活需求,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其中。文創產品作為教育和傳播的載體,其傳播性也是考量文創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好的創意產品讓觀眾產生購買欲,好的故事和知識也引發觀眾的主動學習和傳播,更好地輔助博物館在文化歷史教育方面發揮更多的積極作用。
四、文化元素與研發實例
1.朝珠耳機與文物的創造性轉化
故宮博物院努力滿足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發展需求,對知識和信息的利用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將歷史知識與文物信息結合社會熱點進行挖掘。例如,古裝影視劇一直是受眾非常廣泛的藝術類型,大熱的《還珠格格》和近年來熱播的《甄嬛傳》就曾作為現象級的文化熱點出現,這也引發人們對中國古代服飾的濃厚興趣。
故宮博物院將文創研發與社會熱點話題緊密結合。火爆出圈的故宮文創產品“朝珠耳機”就是故宮博物院根據清代宮廷服飾的配飾朝珠文物研發的。朝珠耳機選取皇帝、官員佩戴的“朝珠”為元素,結合朝珠懸掛胸前的裝飾特點和垂于胸前的佩戴形態,解決“耳機線常常纏作一團”的普遍痛點,將耳機制作成朝珠形態。這一產品一經面世就成為“網紅產品”,引爆了社交圈,成為斷貨王。
這款產品的火爆引起了人們主動探索相關知識的熱情。觀眾通過產品的設計說明和各種渠道了解到,朝珠是清代皇帝和官員等著禮服(朝服、衰服)、吉服(龍袍)和常服時會佩戴的一種裝飾物。朝珠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大清會典》中對此飾物的使用有著詳細描述,如朝珠上垂下來的三個小串,是為紀念,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兩串者男在左,女在右。在不同的場合,皇帝要穿不同顏色的衣服,那么應當佩戴相應顏色的朝珠,比如皇帝祭天壇時,穿藍色朝服,須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壇時,皇帝穿明黃色朝服,就須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而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級別的官員才可以佩戴朝珠,官階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質越是名貴。朝珠的材質一般使用東珠(珍珠)、翡翠、瑪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蠟、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綠松石、寶石、碧璽、芙蓉石等多種貴重材料制成,其主體有108顆珠,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每27顆珠之間嵌入一顆其他色澤的朝珠“佛頭”為間隔。佛頭色澤與其他朝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鮮麗明艷,宛如畫龍點睛,體現出古人的審美情趣和我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美學價值。
類似朝珠耳機這樣文創產品的出圈表明博物館文創不再是文物造型的原樣復刻,而是將原文物給予創造性轉化,將文物與實用的現代產品相結合。參考文物專家前期的研究成果,設計團隊深入挖掘歷史淵源、文化寓意、昔日使用場景及背后的故事,解讀升華文物藏品的內涵,讓文物知識與產品有效結合,走進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感受中國文化,中國美。
2.“清代皇帝服飾”應用(APP)與數字化傳播
故宮博物院將院藏文物所富含的歷史性、知識性、趣味性通過各種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載體進行多種方式的表達,如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傳播方式為廣大觀眾科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些清宮劇中,存在不少演員服飾與當時服飾制度不相符合的情況,故宮博物院在網絡平臺推出的科普節目《抖來云逛館》,就結合熱門影視劇,指出劇中錯誤的服飾信息,讓觀眾邊看劇邊學習正確的服飾形制知識。通過大量的知識科普和傳播,良性的結果變得顯而易見。近些年的同類型影視劇中,服化道的精致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服裝更加考究和貼合歷史。
在數字化創意終端產品方面,故宮博物院還推出了教育普及類應用程序“清代皇帝服飾”,這款免費且專業知識性較強的應用一經推出就獲得了極高的關注。該應用基于故宮現有的18萬余件(套)織繡類藏品及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宮廷織繡學者和專家的研究成果,按清朝皇帝的服飾穿用場合分類,介紹了禮服、吉服、常服、戎服、行服、便服六大類服飾的不同功用,為觀眾系統、清晰地介紹了清朝宮廷服飾制度。在相關知識拓展方面,應用展示了傳統手繪織繡紋樣的圖樣、高清細節圖片及各種織造工藝流程圖等。應用將各類清代冠服用三維立體服飾模型進行多角度展示,觀眾用手觸動屏幕,便可實現多角度查看。這種交互式體驗可以讓觀眾直觀深入地學習相關知識,領略傳統服飾織繡技藝的工藝美。
3.“朝珠DIY”與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故宮博物院通過不同的教育傳播方式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努力做到文化教育的“立體化”。例如,故宮博物院針對青少年兒童推出“朝珠DIY”活動,該活動結合故宮的朝珠藏品,向參與活動的孩子詳細介紹清代服飾制度和朝珠的概念、種類、佩戴人群、場合與方式。朝珠的珠子有多少顆?穿戴的位置有什么講究?如何在佩戴時能一直保持端正?……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通過親手串制朝珠,在動手實操中解惑、學習,加深對朝珠背后文化內涵的理解。
“朝珠DIY”活動受到家長和青少年的歡迎和肯定,這與教育方式的創新、教學內容的新奇不無關系。在設計“朝珠DIY”活動的過程中,研發團隊注意將知識的深度與青少年的年齡段相適應,使孩子們能夠在紅墻黃瓦、雕梁畫棟的世界文化遺產中,帶著趣味了解清代皇家衣冠禮儀。這項教育活動改變了傳統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讓文化可感,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思維力和耐心,激發孩子們自主學習的原動力,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僅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個小小的類別,觀眾在學習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會不由贊嘆我國古代服飾的華麗精致、技藝的卓越,也在潛移默化之下逐漸累積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漢服或帶有中式紋樣、技藝的服裝已經常常出現在生活中,甚至在國外的街頭,也能看到中國人大方自信地展示中國服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慢慢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并得到越來越廣泛地傳播。
責任編輯︱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