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不斷地被繼承、弘揚乃至創新發展,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被簡單“塞進”“補進”“加進”等現象,未能有機“融入”教育體系中。為此,教師應當創造性地構建融入路徑,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然而,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仍存在機械融合的現象,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難以真正發揮。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有機且深入地融入教學中,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源于語文課程自身以及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自古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道德與理性的統一,其所蘊涵的精神特質、價值取向與理想信仰,為立德樹人提供了精神支撐、底色之魂和培育手段[1] ,也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立德樹人素材。
(二)建構語文課程使命的需要
從語文課程的體系來看,母語教學的采用使得漢語言文化的魅力充分彰顯。在教材選文方面,有100多篇文章是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獨立成篇。在教材插圖方面,無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彩畫還是水筆畫,在課本封面以及課文內容中均有涉及。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已然成為語文課程自身的使命擔當。
(三)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語文教學融入學生的思想觀念,有助于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
可行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不斷地被繼承、弘揚乃至創新發展,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被簡單“塞進”“補進”“加進”等現象,未能有機“融入”教育體系中。[2]為此,教師應當創造性地構建融入路徑,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的實效性。
(一)明晰融入目標
1.追求深層文化認知
首先,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深入理解和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自身的所思、所學、所想融入語文教學中,進而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內涵。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追求深層文化認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文化修養。
2.重視文化情感體驗
首先,教師要確立具體的教學目標情感。如《四時田園雜興》與《卜算子·詠梅》雖同為古詩詞,其傳達的情感卻大相徑庭。其次,教師要研究目標情感的生成邏輯,洞悉學生的情感生成規律,切忌出現“假煽情”“套感情”等現象。
3.正視文化行為培養
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上,教師不僅要注重思想情感的提升,還應給予一定的行為目標。首先,行為目標的培養應當從小到大、由近及遠、以點帶面。其次,教師還要注意行為目標培養的多層次、多方面,助力學生在多要素、多場域中養成文化行為。
(二)整合融入內容
1.文字與文化并駕齊驅
在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在文字與文化之間建立融入點,做到“兼之有度、容而無痕”。例如,教師在教授“禾”一字時,首先要引導學生感知文字形象。這個字的上半部分微微下垂象征谷穗即將成熟,而中下部分則為谷穗的葉和根。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借用成熟的麥穗低下頭的形象,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謙虛觀,并教會學生做人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
2.傳統與現代理性融合
教師需要在傳統與現代中尋找文化的融入點,以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理性融合與深入對接。以統編教材中《曹沖稱象》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構建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知曉中國人的處事智慧,使綿延賡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勇立潮頭的時代精神共同助力學生文化內涵的增長。
3.民族與世界兼容并蓄
在教學時,教師要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挖掘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此外,教師還要理性吸收異質性文化,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吸收、理解和整合,做到取長補短、兼容并蓄。
(三)創新融入方法
1.巧用情境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課程內容,在學生原有的文化基礎上,搭建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感互通的橋梁,以情境教學促進學生的具身體驗。
2.擅用支架教學
支架式教學和深度學習都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倡自主學習并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搭建適當的學習支架,以支架教學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引導學生自發學習、主動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吸收和理解。以統編版教材中的《伯牙絕弦》一課為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考如下教學建議。一是構建問題支架。教師提出問題,如伯牙為何愿意為鐘子期破琴絕弦,甚至終身不復鼓?學生在自主答疑的過程中不斷深入思考,擴大認知,從而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二是構建理解支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進行遷移練習,如將“山”“水”替換成“楊柳”“微風”等詞,并進行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知曉了“山”“水”在傳統文化中的內涵,從而理解高山流水背后的知音文化。三是構建圖表支架。教師可以利用圖表直觀地呈現本節課的字詞要點,歸納情節,以鞏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推動評價工作的開展。
3.活用群文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指的是教師指導學生對一組同類型的文章進行整體性的閱讀。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編排了《北京的春節》《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4篇課文,依次介紹了春節、臘八節、寒食節、七夕節、中秋節的節日風俗和藏戲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做到由“厚”到“薄”,以“傳統風俗中的樂趣”為主題,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環節,將上述文章進行歸納、梳理和總結,引導學生發現本單元課文的特點以及表達的異同之處。另一方面,教師又要做到由“薄”到“厚”,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同題材的文章,如汪曾祺的《故鄉的元宵》、葉圣陶的《過節》、沈從文的《端午日》等,幫助學生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閱讀效率,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四)拓寬融入形式
1.豐富線下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豐富線下實踐活動。一是以興趣為方向,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師可以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學經典誦讀、辯論賽等,充分激發學生探索、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二是以生活為基礎,幫助學生真實地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通過觀看戲劇、剪窗花等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親切感。三是以地方為特色,鏈接學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如湖州市以湖筆文化為特色,教師可以借此開展湖筆文化體驗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毛筆制作、書法欣賞等,從而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延伸線上互聯網場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場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體化的熏陶提供更多的可能空間。例如,教師可以將統編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VR技術相結合。如,教師在教授《頤和園》《趙州橋》時,可以使用VR技術將頤和園和趙州橋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文中句段的描寫和情感的表達。此外,教師可以將課文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題材拍攝成舞臺劇并上傳至線上平臺。在信息技術的賦能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被逐步擴大。同時,在觀看過程中,學生間彼此交流、討論,自由地發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見解,共同解碼文化基因、重溫文化歷史,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張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的路徑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08):108-112+147.
[2]田慧生,張廣斌,蔣亞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材體系的理論圖譜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2,43(04):52-60.
【林津燕,浙江省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