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高級中學(集團)是深圳市教育局直屬的規模最大的教育集團,包括七大校區、十所學校,覆蓋小初高三個學段。深圳高級中學(集團)南校區以培養“理解、融入、擔當”未來的大德之才以及“團結協作、敢于成功”的力行之人為目標,作為“美麗中國”行動者,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積極推動生態農場課程、社會調查課程、社會生態實踐、美麗校園計劃、生態勞動活動等生態勞動教育項目,全面、有序地推進學生生態勞動素養的發展。
一、生態農場課程:
在生產勞動中培育生態文明情感
城市相對于農村而言,自然生態資源有限,學生接觸自然生態的條件和渠道較少,導致“自然缺失癥”比較普遍,生態文明意識也比較薄弱。此外,學生還存在勞動能力較弱、勞動意識淡薄、缺少勞動實踐機會等問題。這是許多城市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面臨的共同難題。那么,城市初中應該怎樣實施勞動教育?怎樣才能讓城里的學生愛上勞動?
一是校內開辟生態農場。鑒于學情與校情,學校在教學樓屋頂開辟了生態農場,以“紫堡·農夢園”為載體開展生產性勞動。“紫堡·農夢園”占地1,100平方米,是一個擁有農耕園、蔬菜園、百果園、芳草園、太空種子園五大園區的新型城市學校屋頂農場基地,可全年為學生開展傳統農耕、現代農技、主題項目探究式教學提供場所和設備。
二是開發生態農場課程。生態農場課程以“實踐”為基本出發點,讓學生在“認知—實踐—體悟”中感受勞動智慧,在生態農場的場域浸潤中提升生態勞動素養。學校依托“紫堡·農夢園”開發了“種子勞動課程”,旨在為中國種業的未來培養“種子”人才。課程內容涵蓋農識、農活、農工、農趣四大模塊。農識課程以知識傳授為主,包括學科課程、學科拓展課程、跨學科主題課程、校本課程、生態農業微課程等;農活課程以生產性勞動為主,讓學生從一顆種子開始,參與播種、育苗、種植、澆水、施肥、采摘、烹飪、分享等勞動實踐;農工課程以動手制作為主,包括果實農產品再加工、工具制作、藝術創作、科技創新、植物提煉等多個方面;農趣課程以主題活動為主,如愛心義賣活動、豐收節、勞動技能大賽等。
二、社會調查課程:
在服務性勞動中增強生態文明責任感
學校積極響應并踐行黨中央、教育部、廣東省和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將生態文明教育、勞動教育與社會調查相結合,在初中二年級開設了社會調查課程,讓學生在服務性勞動中增強生態文明責任感。
一是開展生態文明主題的社會調查。社會調查課程以“生態文明”為主題,以“美麗深圳,深高南在行動”為口號,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學生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相結合、線上調查與線下調查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在深圳市范圍內實地展開生態文明主題的社會調查。例如,在“我與城市共發展,我為香蜜建言獻策”香蜜公園社會調查中,學校打破校園邊界,組織學生圍繞生態文明主題,如海綿城市、生態科技、垃圾分類等設計并實施社會調查,使學生在調查中深化對生態文明的理解,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開展生態文明主題行動。學校堅持“知行合一”的育人思路,通過“社會調查+行動實踐”,引導學生將調查報告中的解決方案付諸實施,服務社區和城市發展,在社會關切中增強生態文明責任感。學生們在為城市發展付出辛勤勞動的同時,也養成了不畏艱辛、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
三、社會生態實踐:
在社會實踐中提升文明生活能力
學校積極整合社會各類資源,打造了“學校—家庭—社會”生態勞動圈,將勞動教育延伸至課堂和學校之外,以“人人、時時、處處”為勞動教育的著力點,推動家校、社校、校企協同并進,共同將生態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強引擎”,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生態文明素養。
一是開設職業體驗課程。該課程由學校統籌規劃、家長和社區負責協調資源,組織學生前往自然學校、自然教育中心、科普館、植物園、博物館、自然保護區等單位進行職業體驗,引導學生體驗職業、發現自己、規劃未來。
二是開設公益生態勞動課程。學校聯合公益組織、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開發和提供適合學生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崗位,使學生在公益勞動和志愿服務中強化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三是開設社會基地實踐課程。學校與社會型勞動教育基地、校外研學基地、自然學校、公共實訓基地等社會資源聯動開展社會生態實踐。如,學校與種業公司、基因公司、生物公司等企業合作開展“生態科創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環保生物企業、紅樹林、研究院、科學館等,了解農業、種業等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四是開設寒暑假社會勞動實踐課程。在寒暑假,學校聯合家庭以及社會資源開設社會勞動實踐課程,使學生聯系生活、了解社會。這些實踐課程包括親手制作各式各樣的發酵食品、參與社區綠色節能生活活動、學習家務技能、進行舊物回收、廢棄物利用、垃圾分類等。學校通過家庭場景的言傳身教、社會場所的勞動實踐,深入貫徹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以及生態文明觀念,幫助學生確立勞動情感、樹立勞動精神。
四、美麗校園計劃:
在校務勞動中養成生態文明習慣
“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美麗校園”則是生態文明教育的起點。初中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生力量,他們既是勞動者,同時也是生態文明的實施者。愛護校園、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是每位學生的責任和義務。為了常態化開展生態勞動教育,學校將勞動教育與校園生態美化相結合,實施“美麗校園計劃”,使學生在校務勞動中養成生態文明習慣。
一是將校內勞動項目課程化。學校開設了“三段四塊十二項”美麗校園勞動課程。其中,“三段”指的是初一、初二、初三三個年段;“四塊”指的是將美麗校園勞動分為室內、室外、個人、集體四個板塊;“十二項”則是美麗校園勞動課程的具體內容,每一項都有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
二是建立學生生態勞動志愿服務制度。學校設立了“光盤行動者”“垃圾分類行動者”“牛奶盒回收行動者”“愛綠護綠行動者”“節約用水行動者”等服務崗,引導學生以志愿服務踐行“美麗校園,我是行動者”的倡議。
五、生態勞動活動:
在主題活動中豐富生態勞動形態
生態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打破校內校外邊界,讓學生走出校園、走近自然、聯系生活。學校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勞動實踐活動。
一是依托節日開展主題性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與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參與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植樹節、世界森林日、世界地球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等主題宣傳與實踐活動。學生深入社區,制作節日主題海報與宣傳冊,向居民宣傳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提高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是在校內開展與生態勞動相關的主題活動。學校開展了環保科技大賽、環保創意大賽等,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激勵學生成為可持續的生態勞動行動者。學校通過開展勞動文化節系列活動,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生態勞動成果的平臺。
三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性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活動,如深圳市世界環境日主題線上活動、生態環保故事微視頻創作大賽、福田區環保實踐活動等,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
學校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發展理念融入勞動教育中,旨在培養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者,肩負起建設“美麗中國”的重任,用生態勞動理念開創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孫麗,深圳高級中學(集團)南校區黨總支書記、學生處主任,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