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穎 樊華 王楠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重要的育人途徑,承擔著“以勞樹德、以勞育美、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創新”的綜合育人功能。為進一步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提高學生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成立了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服務中心,統領學校的勞動教育工作,創新構建“工匠場域”勞動教育模式,構筑“目標—課程—實踐—評價”四維體系,推動了學校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創新中等職業學校
“工匠場域”勞動教育模式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以實習實訓代替勞動教育以及有勞動活動而無勞動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學校勞動教育的機制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培育、實施途徑等體系建設工作還需進一步深入。另外,職業學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勞動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的培養。
針對以上問題,學校結合自身特點,構建了由習慣場域、技能場域、品質場域、價值場域組成的“工匠場域”。學校圍繞四個場域,以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為實施途徑,發揮家校企社協同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夯實勞動技術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二、構建“目標—課程—實踐—評價”
四維體系
學校以四個場域為基礎,經過研究和探索,將勞動教育體系建設分解為目標、課程、實踐、評價四個部分,將勞動教育模式創新細化到每個部分中。
(一)建設一個核心、三個分級的場域目標
學校以“培育未來工匠”為核心目標,將工匠思維、工匠態度、工匠追求等按四個場域進行了拆解,具體內容為:在習慣場域,讓學生領會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培育勤勞務實的勞動態度;在技能場域,培養學生統籌規劃、安全生產的勞動能力以及敬業樂群的職業精神;在品質場域,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激發“以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追求;在價值場域,重在弘揚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學生無私誠實的奉獻精神。
學校圍繞核心目標,結合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分場域、分年級設置了勞動教育的階梯目標,形成了三個分級目標。高中一年級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規劃,引導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積極勞動態度,達到勞動自立。高中二年級以夯實專業技術技能基礎為主,提升學生的實訓實習能力,鍛造學生技術技能,引導學生樹立勤學苦練、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達到勞動自強。高中三年級以培育勞動價值觀念為主,培育學生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無私奉獻、勤勉誠實的勞動精神,講好職教故事。
(二)開發“顯性+隱性”的勞動課程
學校深入學習并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課程建設為抓手,組建校、系兩級教研團隊,開齊開足勞動課程。
1.開發“線下必修+線上選修”顯性課程
學校開發了勞動教育專題必修課,共計20課時。在專題必修課中,學校引入項目式教學的理念,設計課堂導入、案例解讀、探索學習、勞動實踐等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領會勞動精神、掌握勞動知識。此外,學校針對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勞動素養短板,設計了勞動教育選修課程,通過勞動教育大數據平臺為學生提供隨時隨地可用的線上學習平臺。
2.探索“課程勞動教育”隱性教育
學校以學科組為單位,在公共基礎課中深入挖掘勞動教育元素,引導學生明確勞動文化,了解勞動關系,積累勞動知識與經驗。在專業課中,學校緊扣勞動品質與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職業指導課程中,學校融入職業規劃、職業素養、勞動規范、勞動組織與勞動關系等內容,為學生走好職業道路打下基礎。
(三)開展家校企社多元主體的實踐活動
學校圍繞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創造性勞動等內容,充分運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服務機構等資源,發揮家校企社協同育人作用,圍繞四個場域制定勞動教育清單,設置貼近學生生活、學習、就業實際的33項實踐項目。
1.圍繞習慣場域,開展勞動崗位執勤
結合學生生活常規,學校在教室、食堂、宿舍、綠化區、公共責任區等設置了“勞動崗位”。學生按照相應崗位的標準和規范,完成對負責區域的清潔維護等勞動任務,以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提升勞動責任感。
2.圍繞技能場域,開展技能訓練200小時行動
學校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并支持學生參與“技能訓練200小時”行動。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專業—系室—學?!比壖寄鼙荣愔贫?,通過技能比拼、技能之星評選等活動,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勞動教育文化氛圍。
3.圍繞品質場域,開展專業主題勞動周
學校各專業以周為單位,融合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設計可持續的集體勞動項目,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勞動關系,夯實勞動技能,升華勞動精神。
4.圍繞價值場域,開展專長服務社會行動
學校結合各專業特點,成立了“專長服務隊”。例如,學校電商專業學生與合作企業開展了“電商助農”社會服務活動,幫助農戶銷售草莓,利用專業技能優勢服務社會。
(四)構建“五主體六維度”評價體系
學校針對難以記錄學生勞動信息、評價主體單一、評價難以操作等現實問題,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勞動教育大數據平臺,構建了“五主體六維度”的勞動素養評價模型。該模型以學生、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為評價主體,設置了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工具與經驗、勞動策略與方法、勞動觀念與態度、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與情感等六個評價維度。此外,學校設計了“校園主人”“生產能手”“服務標兵”“家庭幫手”等模塊,多維度采集學生的勞動過程與信息,作為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奠定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在“工匠場域”模式的探索實踐中,學校逐漸完善勞動育人制度,形成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勞動教育整體方案。
(一)學生勞動素養獲得全面提升
數據顯示,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顯著提升。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能均有提高,社會服務參與度大幅度提高,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勞動精神得到進一步深化,整體勞動素養顯著提升。
(二)教師育人水平實現多維提高
通過參與編寫中職勞動教育教材、開發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對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涵、育人目標、內容設計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提升了勞動教育課程的質量;通過探索課程勞動教育、創設勞動教育文化等,教師進一步掌握了勞動教育育人方法,提升以勞育人的能力;借助勞動教育大數據平臺,教師能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勞動素養情況,結合數據研判精準施策,提升了以勞育人的效能。
(三)勞動教育科研取得豐富成果
學校出臺了《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關于進一步推進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形成了具有專業特色的主題勞動周方案和學生實踐手冊。學?!稑嫿ㄖ械嚷殬I學?!肮そ硤鲇颉眲趧咏逃J降奶剿骱蛯嵺`》案例獲評北京職業院校勞動教育典型案例,先后在全國200余所院校進行了經驗分享。
總之,學校在勞動教育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創新,構建了“工匠場域”勞動教育模式和“目標—課程—實踐—評價”四維體系,促進了學生勞動素養的全方位提升和學校的高質量發展,也為職業學校深化勞動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參照。
【朱厚穎,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服務中心主任,高級講師;樊華,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服務中心教研組長,一級講師;王楠,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助理講師】
責任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