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奕冰 左云飛
[摘要]當前,高校學報在服務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面臨理論創新和思想引領不夠、學科建設和交叉融合不足、方法論創新和研究手段單一、學術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片面化等問題。高校學報承擔著服務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因此高校學報應積極作為,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挖掘學科優勢,盤活高校優勢學科資源;深化理論創新,加強思想引領;培養青年學者,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等四個方面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關鍵詞]高校學報;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把深入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作為重大任務……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力量。科技期刊要圍繞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1]在此背景下,高校學報要根據學科特點,把握不同學科發展規律,服務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
高校學報作為高校學術成果的展現載體,也是學術研究、思想交流的重要平臺。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高校學報發揮關鍵作用。
首先,促進學科建設與更新。高校學報依托高校學科建設,及時發表新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促進了學科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學科的更新和發展往往基于對現有學術觀點的反思和挑戰,這能促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發展。
其次,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提供學術交流與對話平臺。作為學術研究成果的主要發布渠道,高校學報為學者提供了交流平臺。學者的跨學科合作有助于消除學術界的“孤島效應”,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豐富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內容。
最后,維護話語權。高校學報作為權威學術期刊,對維護某一學派或某個觀點的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當某個觀點在重要的高校學報上被多次引用或發表,往往意味著該觀點在學術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中具有一定影響力。
一、高校學報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
1998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明確了高校學報的辦刊定位:“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2]因此,高校學報作為高校學術研究的舞臺和展示窗口,為學科發展、研究成果的傳播及科研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臺。高校學報不僅展現了學校的學術研究成果,還體現了學校的學科布局、學科發展方向以及與國內外高校的學術交流情況。
雖然學術界中針對高校學報發展的研究較多,但是大多數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高校學報特色化發展研究。學者們主要從內容專業化[3]、形式特色化[4]和管理機制特色化[5]等方面展開研究,為高校學報的特色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第二,高校學報與學科協同發展研究。大多數研究從學科定位與學報發展、學科交叉與學報合作、學科研究熱點與學報關注度、學科評價與學報質量、學報編輯與學科發展等方面展開[6]。第三,高校學報融媒體傳播研究。諸多學者采用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等多種方法,從新媒體技術與學報傳播、社交媒體與學報互動、多媒體表達與學報內容呈現、數據分析與學報傳播效果評估、融媒體傳播策略與學報發展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第四,高校學報編輯的成長與發展。諸多學者從編輯能力與專業知識、職業發展路徑與機會、團隊合作與領導能力、編輯團隊管理與發展等方面展開研究。然而,目前關于高校學報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之間的關系的研究較少。
高校學報自創辦起就肩負重大的歷史責任,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我國近代教育的興起。在那一時期,中國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教育改革成為國家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學報應運而生,成為高等教育機構與社會交流的重要窗口。高校學報在推動學術研究、促進學術交流、傳播科學知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近代教育興起的時期,高校學報承擔了宣傳國內外新知、推動學術進步的重要使命,為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同時,高校學報肩負重要的時代使命。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的不斷更新,高校學報的時代使命也發生了變化。當前,高校學報應當充分把握時代發展機遇,引領時代變革,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增強科學知識的傳播效果,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只有如此,高校學報才能更好地履行自身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的進步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學報是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觀照
高校學報在記錄、反思和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高校學報作為學術研究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陣地,不僅見證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進程,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學科體系的構建。
(一)高校學報是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發展的現實觀照
首先,整合優勢學科資源,優化學科布局。高校學報可以集中展示學科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學校教師和相關部門更好地了解學科的研究方向、熱點和趨勢,從而對學科的發展策略做出相應的調整。1978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辦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的意見》指出,“高校學報是以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為主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按文、史、哲、經、教等專業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編輯以及必要的行政人員”。這說明高校學報依托高校學科建設,為學者們提供了一個能夠分享、討論學術研究的平臺,使他們能夠在這樣的平臺上展示研究成果,與其他學者進行交流,從而反哺學科建設,整合優勢學科資源,優化學科布局。
其次,反映學科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科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可能會發生變化。高校學報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其所發表的內容能夠反映學科的演變趨勢和歷史軌跡,因此其是反映學科演變、學術觀念變遷和研究熱點轉移的歷史“紀錄片”。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科研究的方向會發生變化,高校學報能展現學者們對學科研究方向的探索。另一方面,學科研究的重點通常會隨著社會需求和科學發展的變化而調整,而高校學報可以反映學科研究重點的變化。此外,高校學報還可以反映學科研究方法和技術的演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科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高校學報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能夠呈現學者們在學術研究中所采用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這有助于學者更好地把握學科的發展態勢。
最后,推動交叉學科的研究。高校學報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匯聚了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促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多元交叉融合,促進了新領域的發展和學科邊界的拓展。這有助于學科的創新和進步,推動整個學術界向更高層次邁進。另外,學者們可以通過高校學報尋找到合作伙伴,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和方法,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高校學報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合作,激發了學者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者的綜合能力,推動了前沿領域的探索。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和交叉融合,高校學報將繼續在促進交叉學科研究、推動科學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高校學報是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發展的理論觀照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研究的中心舞臺,其傳播學術研究成果的作用仍然不可取代,而在學術發展突飛猛進的今天,其作用更加突出[7]。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發展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高校學報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平臺,肩負著學術交流和學術成果發布的重任。通過對高校學報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發展軌跡和現實狀況。
首先,高校學報反映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包括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高校學報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渠道,刊載傳播了這些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通過對高校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各個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前沿問題,以及學者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相關建議。例如:在經濟學領域,高校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以及經濟學家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和思考。
其次,高校學報反映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學術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是學科發展和進步的基礎,也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高校學報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能夠呈現學者們在學術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論。通過對高校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學術界對研究方法和理論的創新和應用。例如:在社會學領域,高校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中國社會變遷的狀況和問題,以及社會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探索。
最后,高校學報增強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的對外交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學術界對國際交流和合作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學報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承擔著國際交流和學術合作的任務。通過對高校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學術界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合作情況,以及中國學術界對國際學術研究的關注和參與程度。例如:在哲學領域,高校學報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反映出我國哲學學者對西方哲學思想的應用和借鑒。
(三)高校學報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助推器
高校學報對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學報是國際交流與學術合作的重要渠道,承擔著將學術研究成果傳播給國際學術界的重要任務。通過高校學報,中國學術界能夠向國際學術界分享研究成果、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這種國際交流與學術合作有助于我國學者開闊學術視野,借鑒國際先進的學術成果和研究方法,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高校學報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地位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國際評價和認可具有重要作用。國際學術界對我國高校學報的認可和評價,直接影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國際聲譽。高校學報的學術質量、學術影響力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贊譽,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
三、新時代高校學報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由此高校學報的發展也面臨新形勢。一方面,高校學報面臨激烈的學術競爭。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國內外的學術資源也在不斷整合。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學報要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不斷提升學術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高校學報面臨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挑戰。隨著學科邊界的日益模糊,學術研究越來越傾向于交叉融合,這就要求高校學報在內容上實現多元化,既要重視傳統學科的深耕,又要積極拓展新興學科的空間,以適應學術研究的新發展趨勢。
首先,理論創新和思想引領不夠。高校學報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需要具備理論創新和思想引領的能力。然而,諸多高校學報刊載的學術研究過于依賴西方理論和方法,缺乏自主創新;學術觀點相對單一,缺乏多元化的思想交鋒和辯論。高校學報需要鼓勵學者進行原創性研究,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其次,學科建設和交叉融合不足。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需要學科建設和交叉融合的支持。然而,目前學科之間的界限還比較明顯,學科建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封閉性。對此,高校學報需要促進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鼓勵學者進行學科交叉研究,推動學科間的融合與創新。再次,方法論創新和研究手段相對單一。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需要創新的方法論和研究手段。然而,諸多學者的研究方法相對陳舊,缺乏新的研究范式和工具;研究手段相對單一,沒有應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高校學報需要推動方法論創新,鼓勵學者運用新的研究手段和技術,以增強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最后,學術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片面化。高校學報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學術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然而,部分高校學報建立的學術評價體系過于功利化,重視數量而忽視質量;激勵機制相對單一,缺乏多元化的激勵手段。對此,高校學報需要推動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注重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評價,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制,鼓勵學者進行高水平的研究和學術交流。
四、高校學報助力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的創新探索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高校學報作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承載著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又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重要責任。高校學報應立足于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積極探索研究方法和理論,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向更高水平邁進。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高校學報作為一種學術出版物,不僅是傳遞學術知識和研究成果的平臺,還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陣地。因此,高校學報在發表研究成果時,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方面,高校學報要“深刻認識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識形態屬性,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深入宣傳闡釋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宣傳闡釋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深入宣傳闡釋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就要在實踐中自覺抵制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言論,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全力堅守意識形態陣地”[8]。另一方面,高校學報要積極傳播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錯誤思潮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當前,一些學者受錯誤思潮的影響,可能會以學術自由和學術獨立為口號,打著開展學術研究的旗號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他們可能通過干預學術研究的方向和內容來傳播錯誤的意識形態觀點。這種行為是對學術自由和學術獨立的誤解,是對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的扭曲和破壞,背離了學術研究的本質。對此,高校學報應幫助作者提升政治素養、科學素養和業務能力,做到堅持終身學習與守正創新,時刻保持警惕,預防錯誤思潮的影響[9]。
(二)深入挖掘學科優勢,盤活高校優勢學科資源
當前,學術發展的總體趨勢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保持議題多元的情況下,學科分化越來越細,學術研究越來越專,學科復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由于學科自身的發展遭遇瓶頸,跨學科、交叉學科日漸興起,學科視閾融合已是常態。“學科分化”和“交叉融合”是學科建設與發展中并行不悖的兩條軌道,高校學報應主動參與高校的交叉學科建設,為高校打破傳統學科壁壘,促進學科間交叉融合提供助力[10]。
高校學報要根據高校學科特點和優勢加強學術資源庫建設,將自身建設成為學術文獻信息平臺,更好地發揮傳播、搜集、整合、編輯、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世界一流的學術資源信息平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11]。此外,高校學報還可以通過深入挖掘學校的學科優勢,聚焦特色學科領域,發掘和推廣學校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資源。高校學報可以設立專門的欄目,重點發表學校優勢學科的高質量研究成果,集中展示高校學科優勢。
(三)深化理論創新,加強思想引領
高校學報肩負深化理論創新和加強思想引領的重要使命。首先,高校學報應當關注當前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和重大挑戰。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問題和挑戰不斷涌現。高校學報應當緊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及時反映并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為相關部門解決這些問題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支持。例如:在當前的數字化時代,高校學報可以關注數字經濟、數字文化等相關議題,深入探討數字化對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影響,為這些領域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其次,高校學報應當注重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是學術研究的核心,也是高校學報發展的重要方向。高校學報應當鼓勵學者進行原創性的研究,推動學術領域的理論創新。在設置議題時,高校學報可以關注前沿領域、學術熱點和學科交叉等方面,引導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推動學術領域的理論創新。同時,高校學報還可以鼓勵學者進行跨學科的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學術創新。再次,高校學報應當加強思想引領。高校學報應當引導學者關注社會重要議題,鼓勵其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提出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觀點。最后,高校學報應當注重學術質量和學術規范。高校學報作為學術刊物,應當保證學術研究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在設置議題時,高校學報應當注重學術價值和學術可行性,避免盲目追求熱點,其應不斷拓展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四)培養青年學者,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
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生產力”中,人是最為活躍、最為重要的因素。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也要靠人才[11]。首先,高校學報不僅是資深學者發表學術成果的平臺,也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展示學術成果的機會。青年學者通常在學術研究中具有創新活力,但由于缺乏經驗和知名度不高,他們往往難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而高校學報作為一種專門面向高校學術界的刊物,對青年學者來說是一個理想的學術成果發表平臺。通過在高校學報上發表論文,青年學者可以獲得更多的學術關注,從而提升自己的學術聲譽和影響力。其次,高校學報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學術交流和合作的機會。高校學報通常會舉辦學術研討會、學術論壇等活動,這些活動為青年學者提供了與其他學者交流、分享研究成果的機會。通過與其他學者的交流,青年學者可以了解前沿學術動態和研究熱點,開闊自己的學術視野。同時,高校學報還可以促進青年學者之間的合作,提高青年學者的學術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最后,高校學報要把握正確輿論宣傳導向,突出政治引領力;以高水平出版活動為支撐,增強學術闡釋力;持續關注社會和民生,提升社會服務力[12]。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發揮培養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的作用[6]。高校學報身處高校、依托高校,對年輕學者的學術生涯和成長過程非常了解,對推動本校青年學者的成長與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其有必要也有責任培養新一代的學術精英,并確保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3-05-31)[2023-12-05].https://www.nppa.gov.cn/xxgk/fdzdgknr/zcfg_210/gfxwj_215/202106/t20210623_4706.html.
[2]朱劍.自縛與破繭:40年來高校學報體制的演變:以人文社科學報為中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14.
[3]唐帥,曹兵,季淑娟,等.高校綜合性學報專業化發展路徑:以《工程科學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03):348-354.
[4]徐國艷,路杰.高校學報期刊出版形式規范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03):505-506.
[5]王超,陳軼群,何運斌.高校科技期刊的業務流程再造實踐:以《中國有色金屬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11):1554-1560.
[6]李靖,徐炎.地方高校學報與特色學科建設協同發展研究:基于浙江省5個自然科學類高校學報的分析[J].出版廣角,2022(13):85-88.
[7]朱劍.被遺忘的尷尬角色:“雙一流”建設中的高校學術期刊[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1):1-16.
[8]孫秋英.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EB/OL].(2020-09-11)[2023-12-05].https://m.gmw.cn/baijia/2020-09/11/34176201.html.
[9]魯燁,王麗恩.基于扎根理論的科技期刊編輯力評價模型構建[J].科技與出版,2023(12):23-29.
[10]錢翠翠.學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學報特色辦刊路徑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3(08):83-88.
[11]韓震.高校要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發揮好主力軍作用[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06):27-35.
[12]劉夢青.新時期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中心任務:以教育學術期刊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03):119-128.
[作者簡介]郭奕冰(1988—),女,河南周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主任,編輯;左云飛(1979—),男,江蘇鎮江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港綜合管理科科長,助理研究員。